湘西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的独特魅力
(2011-04-21 21:33:01)
近期将组团出游湘西,当然其中的凤凰城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按照以往习惯在网上搜罗了相关信息和图片,自然又被凤凰城河岸边的吊脚楼独特的魅力所陶醉,已经有点跃跃欲试的感觉。闲暇之余对吊脚楼进行了常识性的补习。其中一文帮助挺大,转载下来供同行者一阅。文摘如下:
湘西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形成,是由当地老百姓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特有的民族习俗、历史地位等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造就的。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自古多以苗族、土家族为主,但因为文化冲突及统治阶级的管理需要,凤凰古城一直作为军政重地存在。民国以前,凤凰城内的居住者多为汉族人,当地苗族、土家族人民则只允许生活在城外,其中,土家族人数少且多居于深山,因而,当地的吊脚楼建筑形态主要受千栏式建筑形态及苗族民俗文化影响而成。此外,由于凤凰古镇自古以来的统治阶层多以江西籍的汉族人为主,为迎合其喜好,故其建筑形态又不可避免地融人了微派建筑的某些特征——如山墙、屋脊的处理手法,白墙黑瓦的色彩倾向等。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出于最质朴的互帮互助的人性思考及生存、生活需要,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以简洁的形态呈现,并沿江联排而建。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不同民族及地域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凤凰古城吊脚楼建筑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气质。
一、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现今遗存的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多保持着明、清时 期轻巧、质朴的建筑风格,其建筑类型从整体形态上分析,属于“二屋吊式”。当地吊脚楼往往傍水联排而建,建筑的部分 空间大多依靠木柱支撑悬挑于水面或河岸道路之上,其建筑功能空间的组织多沿垂直方向分布。若依据当地吊脚楼的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则包括以居住 为主的住宅和兼有商业与居住功能的民宅两种建筑类型。就其功能而言,前者主要服务于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等级低下的当地苗民及穷苦的汉民,其建造目的是为了解决居住者的生存要求;而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的生活要求。就建筑特征而言,二者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作为住宅的吊脚楼往往形态质朴、简陋,建筑体量通常较小——大多为。四排三间”式空间;而作为民居的吊脚楼往往形态相对较稳重、大气,其建筑外观比较考究、精致,且融合了苗族民俗与若干汉式建筑特征,其建筑体量也相对较大,其结构多表现为“五柱六挂”的样式。
二、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
1. 建筑外部空间形态湘西风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整体造型风格比较灵巧、考究,且融合了苗族民俗与若干徽派建筑的特征。其建筑外部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空间各部分体块的组合方式较灵活、自由,有错层、退层等形式;建筑体量较大,但因其底部架空部分与上部实体建筑之间的比例较小,故显得轻巧;建筑的各层空间尺度下大上小,建筑实体空间与底层“吊脚”空间比例数值约为1;建筑立面的高、宽尺度比例数值大 于l,呈长方体块状;建筑空间较为开敞,对门、窗、栏杆尺度比 例设置较讲究。总体来看,吊脚楼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最大 特征在于:利用上下穿枋支撑挑出走廊或房间,并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从而在视觉上形成了独特且生动的河岸风景。
2. 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由于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当地苗族文化的影响,因而其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当地苗民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当地吊脚楼建筑内部多为方形空间,三开间。其室内空间划分的大致情况为:中部空间较两边次问稍宽,通常隔成前后两间;其中,前半部分空间较宽敞,通常被作为吊脚楼建筑的中心空间——堂屋使用,是全家饮食、取暖、待客的地方,其布局以火塘为中心;堂屋后半部分空间则通常作为男性老人的卧室使用;左右次间通常也被划分为前后两间,其中,前间为子女卧室或客房,后间为父母卧室或 灶房。目前凤凰古城保存较完好的吊脚楼实例主要是位于虹桥旁的“回龙阁”吊脚楼群。由此可见,吊脚楼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虽然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地民俗文化及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装饰及细部特征
从凤凰古城吊脚楼建筑的装饰及细部特征方面展开分 析,在造型上,其上层制作工艺较复杂,且做工较精细考究。 丰富的山墙形态及屋脊曲线变化是其颇具代表性的特征: 凤凰吊脚楼的山墙一般高出屋面,封火墙头以“马鞍墙”为 主要建造样式。屋顶为“人”字形,屋面铺设黑瓦,檐口轮廓线呈直线状;屋脊通常采用叠瓦的形式顺墙头垒砌,脊首形态多为“三角形”,脊翼向上翘起、多雕刻泥塑的卷草或凤凰状脊饰;建筑三面设有挑出的走廊且多设雕花栏杆,造型柔 美;门、窗、瓜柱等建筑构件多做装饰性处理也是其较具特色的形态表征。如:瓜柱通常会被雕刻上金瓜、各类兽头及花卉图样等装饰;窗花为多种直线段组合的雕刻纹样;栏杆多采用柔美的曲线造型等。在色彩倾向上,则多以黑、白、黄三色为主。其室内陈设与装饰也很有特色,许多细部处理都体现了苗族的民族信仰和文化习俗。譬如:故意设高二楼大门的门槛,据说既是为了防止“财喜”外溢,也是为了确保生活在其中的小孩的安全;用木制的水牛角作为门上的连楹,把腰门上的门斗做成牛角形,是为了体现苗族人对牛角的崇拜;在室内板壁上贴有用太阳、月亮及若干小山神等图案,有去灾避祸的含义等等。又比如:苗族人的起居、饮食、祭祖、敬神、打坐,甚至办红白喜事等活动都习惯于围绕火塘而展开,为适应这些民俗活动的需要,通常会采取加密立柱、楼枕和加厚楼板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物的牢固性。当地吊脚楼建筑在细节处理上的另一特点表现为:在吊脚楼二楼的走廊上安装美人靠,其功能除了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外,还能起到为苗家女从楼上扔手绢以传情送爱提供场地的作用。
这些独特的建筑细部特征,反映了凤凰古城吊脚楼建筑 与当地苗族民俗风情之间的紧密关联。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