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拉伸试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引伸计
(2011-06-08 09:50:46)
标签:
杂谈 |
金属拉伸试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引伸计
- 引伸计:用于测量试件标距间轴向及径向变形的装置,有指示型和记录型。
-
引伸计(extensometer) 是测量构件及其他物体两点之间线变形的一种仪器,通常由传感器、放大器和记录器三部分组成。传感器直接和被测构件接触。构件上被测的两点之间的距离kg2kg2为标距,标距的变化kg1kg2(伸长或缩短)为线变形。构件变形,传感器随着变形,并把这种变形转换为机械、光、电、声等信息,放大器将传感器输出的微小信号放大。记录器(或读数器)将放大后的信号直接显示或自动记录下来。
如果需要做σ0.2,就需要引伸计。一般结构钢机械性能试验不用引伸计。引伸计一般用于屈服强度台阶不明显的材料。不要引伸计的拉伸曲线,是把标距以外的变形等干扰都包含进曲线了。试验的可靠性或称准确性值得商榷。用引伸计才是最准确的。引申计的量程小,一般用在屈服和屈服之前使用,如在屈服后继续使用,会损坏引申计,引申计用来测量弹性模量,如用一般的差动编码器测量,计算结果会和真实的弹性模量差一个数量级,由标距造成的,引伸计在测量中精度高,但是量程小,所以一般试验机进行拉伸压缩试验都不用引伸计,除非测量弹性模量和要求很高的精度时,而一般试验,一般的差动编码器测位移精度足够,引申计是用来测量变形部分延伸率的,如果不用引伸计就不能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因为此时得到的应变把拉伸机齿轮空转及位移和非测试部分的位移都算上了。但是不用引伸计还是可以得到抗拉强度的,另外对于有屈服平台的材料也能得到屈服强度,但是对于没有屈服平台就是连续屈服的材料就没办法得到屈服强度了。关于引伸计除了通产所见的机械引伸计外,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激光引伸计,测试时有激光打在样品上作为测量位移的标定。这样就能测试机械引伸计所无法测的叫做post-uniform
elongation 的参量,即试样发生颈缩后到断裂前的延伸率。这个参量在表征带孔件冲压时扩孔率时非常重要。拉伸试验,
金属虽然说每一个试验机厂家对金属拉伸都很熟悉,但是真正完全能够把标准以及标准后面的理由吃透的厂家并不多,所以现在每一个试验机厂家在指导用户完成金属拉伸试验的时候一般是从他们自己设备的能力出发,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试验,比如全部以横梁位移的速度来完成整个试验过程。金属拉伸试验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是拉伸速度的问题。在弹性变形阶段,金属的变形量很小而拉伸载荷迅速增大。这时候如果以横梁位移控制来做拉伸试验,那么速度太快会导致整个弹性段很快就被冲过去。以弹性模量为200Gpa的普通钢材为例,如果标距为50mm的材料,在弹性段内如以10mm/min的速度进行拉伸试验,那么实际的应力速率为
200000N/mm2S-1 ×10mm/min×1min/60S×1/50mm=666N/mm2S-1一般的钢材屈服强度就小于600Mpa,所以只需要1秒钟就把试样拉到了屈服,这个速度显然太快。所以在弹性段,一般都选择采用应力速率控制或者负荷控制。塑性较好的材料试样过了弹性段以后,载荷增加不大,而变形增加很快,所以为了防止拉伸速度过快,一般采用应变控制或者横梁位移控制。所以在GB228-2002里面建议了,“在弹性范围和直至上屈服强度,试验机夹头的分离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并在规定的应力速率的范围内(材料弹性模量E/(N/mm2)<150000,应力速率控制范围为2—20(N/mm2)•s-1、材料弹性模量E/(N/mm2)≥
150000 ,应力速率控制范围为6—60(N/mm2)•s-1。若仅测定下屈服强度,在试样平行长度的屈服期间应变速率应在0.00025/s~0.0025/s之间。平行长度内的应变速率应尽可能保持恒定。在塑性范围和直至规定强度(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和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应变速率不应超过0.0025/s。”。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应力速度与应变速度的切换点的问题。最好是在弹性段结束的点进行应:力速度到应变速度的切换。在切换的过程中要保证没有冲击、没有掉力。这是拉力试验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其次是引伸计的装夹、跟踪与取下来的时机。对于钢材的拉伸的试验,如果要求取最大力下的总伸长(Agt),那么引伸计就必须跟踪到最大力以后再取下。对于薄板等拉断后冲击不大的试样,引伸计可以直接跟踪到试样断裂;但是对于拉力较大的试样,最好的办法是试验机拉伸到最大力以后开始保持横梁位置不动,等取下引伸计以后在把试样拉断。有的夹具在夹紧试样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初始力,一定要把初始力消除以后再夹持引伸计,这样引伸计夹持的标距才是试样在自由状态下的原始标距。能够这么做试验的试验机不多,请您在选购和使用的时候注意这几点。任何的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产生变形。在受力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这种变形与受到的外力基本成线性的比例关系,这时若外力消失,材料的变形也将消失,恢复原状,这一阶段通常称为弹性阶段,物理学中的虎克定律,就是描述这一特性的基本定律。但当外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变形与受到的外力将不再成线性比例关系,这时当外力消失后,材料的变形将不能完全消失,外型尺寸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状,这一阶段称为塑性变形阶段。由于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差异很大,弹性阶段与塑性阶段的过渡情况很复杂,通过和残余应力等指标作为材料弹性阶段与塑性阶段的转折点的指标来反应材料的过渡过程的性能,其中屈服点与非比例应力是最常用的指标。虽然屈服点与非比例应力同是反应材料弹性阶段与塑性阶段“转折点”的指标,但它们反应了不同过渡阶段特性的材料的特点,因此它们的定义不同,求取方法不同,所需设备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笔者将分别对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屈服点的情况: 夹具的影响; 试验机测控环节的影响; 结果处理软件的影响; 试验人员理论水平的影响等。 夹具的影响 试验机测控环节的影响 1 2 、数据采集速率太低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系统的频带宽窄以及采样速率的高低呢?
3 结果处理软件的影响 1 “ *上下屈服强度的疑问:若材料出现上下屈服点,则必然出现力值的上下波动,但这个波动的幅度是多少呢?国标未作解释,若取的太小,可能将干扰误求为上下屈服点,若取得太大,则可能将部分上下屈服点丢失。目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厂家都想了许多的办法,如按材料进行分类定义“误差带”及“波动幅度”,这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使用问题。但对不常见的材料及新材料的研究依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部分厂家将“误差带”及“波动幅度”设计为用户自定义参数,这从理论上解决了问题,但对使用者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 试验人员的影响 1、将金属材料的屈服点与塑料类的屈服点混淆
2 3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使用说明 三、对试验机和引伸计的要求
1、试验机应符合GB/
T16825 规定的准确度级,并按照该标准要求检验。- 1997 2、测定各强度性能均应采用1
级或优于1 级准确度的试验机。 3、引伸计是测延伸用的仪器。应把引伸计看成是一个测量系统(包括位移传感器、记录器和显示器)
。4、引伸计应符合GB/ T12160 规定的准确度级,并按照该标准要求定期进行检验。- 2002 四、原始横截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值
1、测量部位和方法
(1)
对于圆形横截面的试样,在其标距的两端及中间三处横截面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测量直径,取其平均直径计算面积,取三处测得的最小值为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 2、原始横截面积的计算值
因为原始横截面积数值是中间数据,不是试验结果数据,所以,如果必须要计算出原始横截面积的值时,其值至少保留4
位有效数字。计算时,常数π应至少取4 位有效数字。 五、原始标距的标记
试样比例标距的计算值应修约到最接近5mm的倍数,中间数值向较大一方修约,标记原始标距的准确度应在±1
% 以内。由于标记试样标距装置的检验尚无相应标准,因此,建议试验室应自行检查其准确度。可以用小冲点、细划线或细墨线做标记,标记应清晰,试验后能分辨,不影响性能的测定。对于带头试样,原始标距应在平行长度的居中位置上标出。六、上屈服强度ReH和下屈服强度ReL的测定
(1)
图解方法(包括自动方法) 引伸计标距应≥1/
2 。引伸计和试验机应不劣于1L o 级准确度。试验速率按13. 1 和13.2 的要求。记录力-延伸曲线或力-位移曲线,或采集力-延伸(位移)数据,直至超过屈服阶段。按照定义在曲线上判定上屈服力和下屈服力的位置点,判定下屈服力时要排除初始瞬时效应的影响。 上、下屈服力判定的基本原则如下:
①屈服前的第一个峰值力(第一个极大力)
判为上屈服力,不管其后的峰值力比它大或小。 ②屈服阶段中如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谷值力,舍去第一个谷值力(第一个极小值力)
, 取其余谷值力中之最小者判为下屈服力。如只呈现一个下降谷值力,此谷值力判为下屈服力。③屈服阶段中呈现屈服平台,平台力判为下屈服力。如呈现多个而且后者高于前者的屈服平台,判第一个平台力为下屈服力。
④正确的判定结果应是下屈服力必定低于上屈服力。
七、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
的测定 常规平行线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具有弹性直线段的材料测定Rp
, 使用的试验机和引伸计均应不劣于1级准确度,引伸计标距≮1/ 2 试验时弹性应力速率按标准中的表4L o , 要求,在进入塑性范围和直至Fp 应变速率不超过0. 002 。试验时,记录力-延伸曲线或采集力-延伸数据,直至超过Rp对应的力Fp5/ s 。在记录得到的曲线图上图解确定规定非比例延伸力Fp , 进而计算Rp。 八、抗拉强度Rm
的测定 1、图解方法(包括自动方法):图解方法要求试验机不劣于1
级准确度,引伸计为不劣于2 级准确度,引伸计标距不小于试样标距的一半,试验时的应变速率不超过0. 008/ 相当于两夹头分离速率0.s ( 48 。L c/ min) 2、试验时,记录力-延伸曲线或力-位移曲线或采集相应的数据。在记录得到的曲线图上按定义判定最大力。
3、对于连续屈服类型,试验过程中的最大力判为最大力Fm
; 4、对于不连续屈服类型,过了屈服阶段之后的最大力判为最大力Fm
, 由最大力计算抗拉强度Rm。 九、断后伸长率A
的测定 (1)人工方法:试验前在试样平行长度上标记出原始标距(误差≤±1
%) 和标距内等分格标记(一般标记10个等分格) 。试验拉断后,将试样的断裂处对接在一起,使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通过施加适当的压力以使对接严密。用分辨力不劣于0. 1mm 的量具测量断后标距,准确到±0.25mm 以内。1、建议:断后标距的测量应读到所用量具的分辨力,数据不进行修约,然后计算断后伸长率。
2、如果试样断在标距中间1/
3 范围内,则直接测量两标点间的长度;L o 3、如果断在标距内,但超出中间1/
3 范围,可以采用移位方法(见标准中附录F)测定断后标距。L o 4、如果断在标距外,而且断后伸长率未达到规定最小值,则结果无效,需用同样的试样重新试验。
(2)图解方法(包括自动方法)
1、引伸计的标距应等于试样的原始标距,可以不在试样上标出原始标距(但建议标出)
。 2、建议,当断后伸长率<
5 时,使用不劣于1% 级引伸计; ≥5 % 时,使用不劣于2级引伸计。 十、最大力总伸长率Agt和最大力非比例伸长率Ag
的测定: (1) 图解方法(包括自动方法):1、引伸计标距应等于或近似等于试样标距。
2、建议:当最大力总延伸率<
5 时,使用不劣于1% 级引伸计; ≥5 % 时,使用不劣于2级引伸计。试验时纪录力-延伸曲线或采集力-延伸数据,直至超过最大力点。取最大力点的总延伸计算A gt 。3、从最大力总延伸中扣除弹性延伸部分得到非比例延伸,扣除的方法见标准中的图1
所示。用得到的非比例延伸计算A g 。当曲线在最大力呈现一平台时,应以平台的中点作为最大力点,见标准中的图1。 十一、断面收缩率Z
的测定 : 1、圆形横截面试样断面收缩率的测定
圆形横截面试样拉断后缩颈处最小横截面并不一定为圆形横截面形状,但测定的方法基础是建立在假定为圆形横截面形状上。这样,以测定试样原始横截面积与断裂后缩颈处最小横截面积之差与原始横截面积之比计算断面收缩率。
2、矩形横截面试样断面收缩率的测定
按定义测定,但测定试样断后最小横截面积的方法,是基于一种假设模型并作近似处理,即假定矩形横截面四个边为抛物线型,它的等效横截面积粗略近似为
十二、断裂总伸长率At
的测定 1、仅采用图解方法(包括自动方法)
。 2、引伸计标距应等于试样标距。
3、建议:若断裂总延伸率<
5 时,使用不劣于1% 级引伸计; ≥5 % 时,使用不劣于2级引伸计。 4、试验时记录力-延伸曲线或采集力-延伸数据,直至断裂。以断裂点的总延伸计算A
t 。拉力试验机
试验行程的问题。 标准配置问题。 mm/min ,有的在0.001~500mm/min ,前者一般使用普通调速系统,成本较低,粗糙影响精度;后者使用伺服系统,价格昂贵,精度高,对于软包装企业,选用伺服系统,调速范围1~500mm/min的就足够了,这样既不影响精度,价格又在合理范围之内。1 度 等 级;1级 2 度: 1N 3 4 14 个档位速度(有特殊要求时请说明)(试验速度:0.001mm/min-500mm/min)多个档位速度5 2000N 、5000N6 220 AC50Hz LDW WindowsXP 中文操作界面,在试验过程中时实显示试验的即时力值、位移值、断裂值、最大力值的峰值保持、自动停车、并能动态地时实绘制拉伸位移量与拉伸力值(压缩位移量与压缩力值)的曲线等功能,自动进行试验数据的记录及数据的后期处理,可自动打印试验报告,实现历史存盘,以便今后随时查询以前的试验数据,进行各种试验数据的对比研究。 MC009-LDW 等标准的规定,操作方便、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等特点,在同类机型中具有优良的性能价格比。 1. 拉力试验机(拉力机)的力量值校正:进入计算机程序后于打开校正界面,按测试开始,取一标准重量砝码轻挂于上夹具连接座,记录计算机显示力量值,并计算与标准重量砝码之差,误差应不超出±1%。 2. 拉力试验机(拉力机)的速度校正:2.1 首先记录机台横担之初始位置,在控制面板上选择速度值(使用标准直钢尺量测横担行程).2.2 起动机台的同时电子秒表开始计时一分钟,秒表到达时间的同时按下机台停止键,根据秒表的时间,记录横担行程值即为每分钟之速率(mm/min),观察横担行程值与直钢尺之差,并计算横担行程误差值,应不超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