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3/mw600/772df68fjw1ecnojkkchdj20kd0dwdjt.jpg
(3)嫠妇:国愁、家愁、人生愁。3
艺术上,
2、大量使用叠词。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形式美、音乐美和感染力。“寻”、“觅”在意义上相近, 这里二者同义复用, 具有错综之美,
“寻觅”的重复之中,突出了作者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恍恍惚惚, 亦真亦幻的一种心态。显得缓慢而又惆怅。
3、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如将息,黄花,憔悴,黄昏,点滴,都是双声(近似双声);
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第二,多用齿声字(齿音d)及舌声字(舌音j q x zhi chi
shi z c s):
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4、善于点化前人甚至自己的词句,词中: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正点前期词作《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夕日鸿雁传情,但如今雁在人去,相比之下,
看到旧时之雁, 只能使作者平添更多愁, 愁上加愁,千古之下, 读之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而“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点化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愁正苦, 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细雨落到梧桐上, 无休无止又洒落到地面, 这是梧桐落泪, 更是人心落泪。李清照不仅善于用典,
而且往往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即能将前人词句不着痕迹地融于自己词作中。这正是其艺术性所在。
总之, 《声声慢》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内容而言,
全词主要表达一个“愁”, 但作者并未直接言愁, 而是从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几个方面层层铺来,
无一处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结尾处虽捎出一个“愁”字, 却显得难以言说, 包容不尽。可谓蕴蓄深厚。从形式来看,
大量叠字以及双声、叠韵、舌齿音的交替使用等使全词读起来具有非凡的音乐性,
有行云流水之妙。概而言之:音韵流转。因此《声声慢》创造了声情并茂的艺术佳境, 成为我国古代词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前一篇:山水清晖,后学津梁
后一篇:解读李清照:凉生星夜藕叶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