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mw600/772df68fjw1ecef0ts7bfj20al071jrx.jpg(要点)" TITLE="苏轼的文艺理论 (要点)" />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推官书》)
“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
(《书黄子思诗集后》)
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推官书》)
“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答谢民师推官书》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东坡文谈录》:“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
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表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
(苏轼的)“枯淡”说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验,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
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送参寥师》)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第四章 苏轼
第三节 苏轼的文艺理论
一、“自然天成”说(文艺的自然本质)
附:(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二、“了然心手”说(文学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
三、“胸有成竹”说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四、“萧散简远”说(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书黄子思诗集后》:
附:(苏轼的)“传神”说
五、“不厌空静”说(创作中主体的精神状态)
前一篇:名家细说宋词大家之苏轼(四)
后一篇:古诗今读:玉树碧叶二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