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学作品对美女外貌的描写

(2015-07-09 11:41:40)
标签:

杂谈

古代文学作品对美女外貌的描写可谓触目即是,但极少写到美女的鼻子。虽然如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写美女有“琼瑶鼻直起天庭”之句,可确属少数。古今类书,如《艺文类聚》“人部·美妇人”、《渊鉴类函》“人部·美妇人”、《子史精华》“妇女部·容貌”、《分类词源》“妇女类”、《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中“人物门·美女类”中,均没有对美妇人鼻子的描写。按理说鼻子位于人脸正中,不应被忽视,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手脚都被大量审美观照,以至形成较固定的标准——纤手、金莲,而位于脸部正中的鼻子却很少有人提及,可以说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状态的形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待:

其一,中国美学重视写神,不重写实。写神,就是画心,反映事物的本质。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活动变化可以在肤色(如他的脸都吓白了)、眉眼(如眉开眼笑、怒目而视)、嘴巴(如她恨恨地咬住了下嘴唇)上反映出来,从鼻子上则很难看出。可能因此使得作者很少关注所写人物的鼻子。

其二,不反映人物内心的波动,只单纯描写一个女性的外貌美的时候,鼻子也极少提到。比如,曹去晶《姑妄言》第十一回:“粉面红光衬,朱唇绛色匀。蛾眉横月小,蝉鬓叠云新。”又如,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回:“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袖中玉笋尖尖,裙下金莲窄窄。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脂粉自多姿。”这可能与鼻子的颜色有关。眉毛、眼睛、嘴巴有自己另外的不同于脸部的颜色,而鼻子的颜色则与整个脸部融为一体。颜色心理学表明,与底色的颜色区分度越高越容易引起观看者的注意,反之则易被忽略。如果鼻子被涂上颜色就会变得很惹眼,往往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比如,中国戏曲中的丑角在鼻子上涂块白粉,西方马戏团的小丑则是在鼻子上套个大的红鼻头。鲁迅在其文章中经常讽刺的人物的标志就有“红鼻子”、“白鼻子”。

 

http://culture.ifeng.com/8/detail_2012_07/13/15996118_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