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再造與創意產業---白錫旼 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2011-12-26 21:58:39)
标签:

杂谈

地方再造與創意產業

                                                  白錫旼

【一】地方再造之意義:

地方成形因素與歷史變遷,相對的需要轉型才能契合未來時代需求。

所以需要再造以尋求該區域,在新時代之生機。

 

【二】創意產業之發端:

地方生機之再造以常識為基礎之方法:人、事、時、地、物五元素為要。

所謂創意,意味著以人為核心基礎之創造性行為。

進一步運用周邊資源、事物、人文歷史元素等等,融合而成新作為,更積極形成 一種產業型態者,謂之:創意產業。

 

【三】先說說地方再造。(試舉幾個案例,簡報說明之。)

【四】再說說創意產業。

文創產業下一波漸成主流,已是甚為明顯。

創意產業之關鍵力量在於:『人』與『地』,兩者互為核心因素。

非『人』不為功,無『地』難成局。

 

每一個地方必有其:

精彩人物(人)、歷史事件(事)、發展變遷與興衰沿革(時)、地方資源與特性(地)、特產與作品(物)等等,以此常識為基礎能將其統合成先新生命,再彰顯並成就新生產業型態,並帶動地方生機。

 

關鍵在於能否將諸多因素統合並成為該處之獨特語言與衍生性行為延伸而去。包括:獨特性空間語言、豐富的生活行為語言、衍生性物件、再植根、再深耕化之能力與實踐行為。

 

【五】要件簡言如下

其一:空間風格之型塑

其二:產業能量之活化

其三:文人內涵之深耕

三者合而為一,一以貫之,將總體資源之活化與再生,畢其工於一役。

【六】詳言其五行關係如下:

定位落實層次運作圖示

地方再造與創意產業---白錫旼 <wbr>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地方再造與創意產業---白錫旼 <wbr>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其兩相對立之圓錐     

     中心點為陰陽交會處

      是一太極

地方再造與創意產業---白錫旼 <wbr>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圓錐之每一橫切面自上俯視即                    

                        為一生剋運作圖形,順行相生         

                        而下,逆行相剋而上。

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初衷一念,陰陽混沌處。

        易經繫辭言: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

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所謂形而上者,乃形未著而理固具的,為道。形質已成者謂之形而下,

為器。

道乃造化所循的軌徹,陰陽推移運轉不息的循環律。道之體為太極,其

用則為陰陽。

理(生):本意作『治玉』解。順玉紋加以剖析之意。

         治市場之脈絡,整其趨,調其緒,看穿來龍去脈,揭櫫一模式也。

         統人心之需求,匯其需,引其向,洞察繽紛起伏,建構一磁場也。

論(養):依理發文述說思緒脈絡,詮釋理之意義。

         啟動源於時代機緣,應運而生,藉助過去之殘缺為能源,彌補後再

         生圓滿之力量,永續運作。

策(育):源自再造理論,據以策劃系列行動,積累能量,激發並融合生命力

         ,使資源再生,生生不息。而漸至活化,永續經營。

行(成):源於一貫理念,組合認同於此念之志士,一以貫之去實踐此方向之

         策略,加上毅力、耐力、實踐力、持恆力,則有成。

         行者貴乎通。通者貴乎恆。

【七】創意產業開發與地方資源之關係

 

地方文化資產其特質有些為時間性,有些為“空間性”。兩者若能互補,本為相輔相成。但是調配能否得當,在乎創意者之理念。蓋“物”是死的,人的觀念是活的,時間、空間能否融合成水火既濟般,應是一門學問。

 

衡之在中國,數千年來自有一套謂之為「道」之生命哲學上追四千七百多年前之伏羲,柔合了天、地、人與生命沿起,直追「有無」境界,下至今日民間生活的地理、勘輿、風水皆見其影響存在,頗為普及的農民曆即為例證。若能體察中國道統觀念中之「理」、「象」、「數」之意義,重新附予今日生活之需,則「理體」不變,與傳承一氣相承,而「相」、「用」之變,可因時、因地、因需要而有所修改,「相」隨心生,「體」脈相承,「相」、「用」隨時代需求而變自可活化。自人、事、時、地、物五方面及綜合性觀點而論,試舉例析言如下:

 

1、「人」的方面:

若有「人」因修持、因理念貫徹而自成一格者,其所居之處、所用之物,沈澱之則漸成歷史文化資產、古蹟。概其修持自有一定之磁場念力,對時間有抗破壞力,較能長存,如台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可惜未能引孫先生之理氣充沛其中,導國人思古憑念。另為之國父紀念館,充其量是一活動廳舍,鑲其名爾。或另一例:錢穆先生晚年被台北市議會迫遷出素書樓,結果人去氣散,未能把生命痕跡與建築凝結,誠一憾事。若自創意產業的角度建言,應可自人物之經營切入,一來使生命之厚度與土地結合,長出靈性磁場,長古留傳,二來使經濟力量與文化、教育、宗教結合,除卻經營利益亦有長遠文化影響,當然企業形象俱存。舉例來說:說服學者專家成立學社或私塾,周圍興建重視人文教育之公教人員住宅,則選擇有心若孟母三遷者居之,個案可成且互補互助。

2、「事」的方面:

感人的事,本身即有靈性磁場,可穿越時空,多年後緬懷,依然動人,那是一種能量亦可抗時間之破壞力,可長存。舉例來說:如「黃鶴樓」因詩成名,因詩千古長存。或「楓橋夜泊」該地點因詩千古長存。或者其他歷史事件引動後人建碑、建亭、建園悼念。如果自創意產業之角度尋求與「事件」互補圓滿之途,使該事件因「圓滿」再次彰顯其事跡,使「事件」再活化,甚至擴張更大能量,亦可使經濟力量與社會、文化、教育,多功能同時彰顯。

 

3、『時』的方面:

   一年之中某些季節與輪迴一再重演,則成為循環之資源。比如宗教慶典,當地物產豐收季節,特殊人物誕辰紀念日,一年中十二節氣,中秋端午等等,甚至當地自己因某些事件自己創立之紀念日如村慶等。

這些時日都能成為凝聚人氣之主要資源。可緊密作為創意設計物品或紀念品、伴手禮之特殊資源。

 

4、『地』的方面:

   該處之特殊景觀、獨創之造景或藝術雕刻物件、特殊之大樹、獨特之地理因素、山川巨石、南北各端、海景、山巔等等,不一而足,甚至地名之獨特性以及地質之獨特性皆能成為創意資源。

 

5、「物」的方面:

比如說古蹟,導至爭論常因擁有者與使用者和關心者、評論者不一致立場,而各論其理。尖銳處常在拆與不拆,留與不留,拆之悵然,留之又淪為「古董」般,徒具其「相」,不感其「氣」。偶有留存各相關單位又為長年維修保存費用煩惱不已。個人以為若能「損其體,去其障,致其虛」,不被形、相困惑,為「相」而爭,不因今日之用已非昨日之用,而僅能想到拆除一途,使歷史之地氣盡失。或可避開形相之障,探求其內裡之「虛體」精神,直接引為今日能沿伸之意涵,或有另外生機。舉例而言:考察一口「古井」論者以為是歷史文化資產,防破壞,於是封井,加蓋且在外加鐵欄,不可碰觸,為文立碑。可惜水雖清甜可口,也已衰亡。是否可考其開井之初是否有事跡、有典故,如大甲鐵砧山的劍井,再加上修築,使水質更佳,甚或可引水裝成精緻瓶裝成為結緣物、紀念物,作為歷史文化資產相關事件,廣為傳佈。自創意產業角度而言,若能更甚者,探測水質是否源源不絕而且水質絕佳,則可引此井水作為居家沏茶、煮食之用,亦為賣點。而取水設備以雕塑品塑之,請藝術家為之,則古井與今日藝術情懷結合,豈非生命又逢春?!又舉一例:書院、學堂之活化,例如:孔廟活化計畫。或可為儒家學社、私塾、學堂之教室、私人教學之處所,再加建時,考慮新舊的配合,以今日建築師之規劃設計技術能力而言已非難事,應是較可行之活化之途徑。

 

 

6、綜合而論:

由於創意產業之兢爭與休閒生活意識之抬頭,主題性、專業性之創意公司應運而生,此屆其時,自文化歷史之角度切入而慎選有特殊意義主題之地點或地方資產,周圍加以適度開發,並因此使地方資產更加活化,甚至強化其人、事、時、地、物之文化強度,因此增強該地方之利用價值,似乎也成為一種資源活化與應用趨勢,除卻可增加地方營運價值,且可引民間資金作文化資產之保護或再發展。

 

【八】、結語

 

地方資產活化之觀念是一端,而永續運作之活化亦是一端,兩種介面之交會契合,可尋其生命之「本」。本於一「體」(體、相、用之體),源於同「理」(理、象、數之理)重新分析解構,而適合新時代意義之「定位」,則地方資產之活化可期,創意產業與其相融可期。

 

 

 

﹎﹎﹎﹎﹎﹎﹎﹎﹎﹎﹎﹎﹎﹎﹎﹎﹎﹎﹎﹎﹎﹎﹎﹎﹎﹎﹎﹎﹎﹎﹎﹎﹎﹎

關鍵字註【參考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正中書局)、實用佛學辭典(浙江古藉出版社)

體 物之一定不變而為差別支分之所依根本者,是謂體;形象曰體、本源曰體;具於內者謂之體,常與見於外者謂之用取對。

相 相者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也;本質、狀貌、形色、情實者也皆可謂相。

用 功、功效曰用;遵行、採行、任用、遵奉、使用者皆為用之寓意。

理 事之對也,於表面難認識,於本體有一定不變之理存;即事項發生之所本;故性也、義也、原理也、事也皆可謂理。

象 形象曰象;易繫辭:「象者、像此者也;」疏:「言象此物之形狀也。」字亦作「像」。應用之術者如占兆卜筮亦可曰象。意象曰象,義也、名也時也似心類也比也狀也,此有象而無物者,皆可謂之象。

數 學術、技藝者可以曰數;應用上卜筮、計數之術、計事物多少之量詞等皆有數之意義;就人事方面而言氣運、命運者亦可謂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