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筋的角度去考虑,疾病多了一条解决之道。
经筋并不神秘,不仅看得见也能摸得到。在正常状态下,我们的筋摸起来很柔和,不僵硬,不疼痛。但是如果出现了病变,比如僵硬或是痉挛了,就叫做“筋结”,好比绳子打了结。经筋发生病变既可以是一些疾病的病因,也可能是有些疾病产生后在经筋上的反应。比如有些胃肠功能不太好的人,会发现背部的脾俞穴、胃俞穴(尤其以右侧为多见)和腿部的足三里穴附近有条索样的筋结,压痛敏感。如果从经筋的角度进行治,相应的疾病就会得到缓解乃至痊愈。
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小腿“抽筋”,实际上按照现代医学应该叫做“腓肠肌痉挛”,也就是说小腿的肌肉发生了痉挛和收缩,用手触摸会感觉到有硬硬的筋结块,压痛明显。虽然坐着休息一会也能缓解,但如果配合着轻轻揉按小腿部的肌肉筋结,使之放松,就可以更快地缓解症状。所以说,筋有异常了,很容易发现,也容易调整和治疗。
1984年秋天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天起床发现自己落枕了,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经筋发生问题的痛苦。可能不少朋友也有落枕的经历,这虽然是很小的毛病,但是很难受,脖子转也转不动,一天活动不自如,心里很烦躁。正好那天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到我科里找我,这位同学是骨伤研究所的,他给我按摩治了一番,但没见明显效果,脖子还是转不了。下午我去我师父王选杰先生那里练拳,其中一位师兄说要给我治疗,这位师兄拳练得特别好,劲儿特别大,推手能把我给扔起来。我心里很害怕,但又不好拒绝,正在犹豫时,他给我拨了几下,很疼很疼,但就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脖子就完全好了,颈椎活动自如,这实际上就是瞬间把颈部挛缩的筋结给拨开了。后来我就经常跟这位师兄学习这类手法,主要就是把筋结拨开,放松痉挛的软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为骨刺平反:
许多经筋病的治疗使用针刺、点穴、按摩、艾灸、小针刀、长圆针等效果很好,而单纯使用药物或手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既浪费精力,又浪费财力,绕很大的弯路。比如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许多人会选择手术治疗,其实绝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并不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导致的,而是腰椎周围以及臀部及下肢的经筋出了问题,这点在后面还会详细地展开谈。再比如膝关节疼痛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其表现多是疼痛或酸软无力,甚至关节变形,上下楼梯、蹲起这些动作都成了生活中的困扰,临床分析膝关节疼痛的一种原因是“骨刺”,于是出现了铲除骨刺的相关手术治疗。
骨刺是不是真的可以致痛呢?先听听一位患者如何为骨刺平反。杭州68岁的姚先生,喜欢运动,尤其是游泳,身形魁梧,精神状态良好,美中不足即双膝关节疼痛,左侧为甚,左肩在游泳时不适。春节前专程来北京找老师治疗,经过一分钟多的快针针刺治疗,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感基本消失,当时就可以下蹲,经过两次治疗,回杭州可以正常游泳锻炼。时隔两个月姚先生再次来京治疗,这次是因为颈部不舒服,下午时常出现头晕、眼花的症状,血压处于正常状态,伴有夜眠打呼噜,甚至偶尔出现憋醒的情况。至于膝关节已没有疼痛的感觉,但稍有酸软无力感。老师为其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膝关节再次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姚先生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现在一些医生认为膝关节疼痛是骨刺的原因,后来看到胥老师的讲座,同意是筋的问题,在家里给自己和家人按摩也有效果,现在很多人还在那里跟骨刺较劲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一位非专业人士对于骨刺的认识。(李亚勤)
骨刺真需要手术吗?
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薛立功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为骨刺平反》,摘录于此:“应该指出:组织机化和钙化是修复反应,是机体的对修复后的变性组织的加强,其效应是增加了肌腱的附着强度、增加了关节或椎间的接触面积,是机体的积极反应。当受损组织钙化后,X线片上即可显影,表现为骨刺、骨赘、骨质增生。骨刺不是由关节骨组织向外长刺,而是上述受损组织的修复。”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一定要手术吗?
目前国内对所谓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的话,许多骨科大夫常建议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实际上这些疾病真正需要手术者很少,绝大多数患者通过针灸、按摩、内服汤药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因为这些病主要是膝关节周围的经筋出了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针灸一般会取得很好的疗效,绝大多数人患者不需要手术。比如弟子王皓的妗子,本来不相信中医,被她强行带到诊所接受针刺治疗,这是王皓记录的诊疗经过:
患者李亚梦,48岁,河北任丘人。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1年。现病史:一年前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走路困难,不能做下蹲动作,轻碰其腿即疼痛,并双下肢沉重闷胀感。2013年7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拍膝关节X线片示:“髌骨老化,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并嘱其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到诊所找胥老师治疗,胥老师毫针快速针刺髌骨周围结聚的筋结,沿腓肠肌走向针刺。初诊后双下肢走路轻松,能完成抬腿动作,疼痛感减轻,并在针刺后第二天逛街4、5个小时,第三天膝关节微肿。二诊:针刺髌骨周围结聚的筋结,沿腓肠肌走向针刺。针刺后抬腿走路不痛,睡觉双下肢不觉疼痛憋闷感。三诊:针刺后疼痛基本缓解,偶觉疼痛。四诊:针刺后已经没有疼痛感,双腿走路轻松。五诊:患者自述走路“健步如飞”。胥老师教授其站桩功法以巩固疗效,接受针刺至今已经一年余,随访行走自如,与常人无异。
类似的例子在胥老师诊室很常见,
一年前青岛一位70岁的老先生因“膝盖疼痛不适,膝关节屈伸不利”找胥老师处就医。该患者就诊前因膝盖处的疼痛,无法完成下蹲动作,经毫针快针针刺治疗后,当即做了几下下蹲动作体验效果,动作和常人无异。近日老先生的女儿前来就诊,谈到老先生之所以再未前来就医,是因为关节活动一直正常。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老先生一向身体状况良好,很少生病,唯独膝关节疼痛一症困扰多年,就诊前上楼梯都十分困难,活动十分不便,在老师处治疗一次后,当即可以下蹲。至今行走,上下楼梯也不在是问题。另外一位70岁的山东老太太也是左膝关节痛,一次针灸治疗后未再来治疗,我们以为可能因为效果不好,一年后因耳鸣耳聋再次来诊,说左膝关节针灸一次就不痛了,还当场演示下蹲动作。当然一次效果这样好的毕竟是个案,多数患者需要治疗十到二十次甚至更多次。
再比如这位名叫王**的患者于2012年曾因膝关节疼痛找我看病,治疗两次后患者一直未复诊。今年因为其他疾病再次来诊,询问其膝关节情况,自述膝关节疼痛一直未再发作,还特意做下蹲演示,与常人无异。需要说明的是,当我请求患者留下病例资料和治疗经过时,都说明发表文章时不会写患者名字,但多数患者说写真名也没关系。这是他自己当时记录的治疗经过:
本人自2006年突发膝关节疼痛后一直遍访北京各大三甲医院的名医求治,始终未能解除痛苦,有的能暂时缓解,最后还是越来越重。这期间,抽过关节积液,关节腔注射药水,吃药,外敷药膏,针刀多次都未见效果。骨科专家都说只有做人工关节置换,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是昂贵的费用和对手术刀的恐惧,更是医生对术后康复的不确定性,使我一直未敢实施手术治疗。近两年膝关节疼痛越来越重,并会自主疼痛,睡觉时经常疼醒,休息不好行动更受限制,加上腰椎管狭窄引起腰疼和下肢麻木,活动就更为不便,每走100-200米就得休息一下才能继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六十出头的我精神几近颓废。2012年7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胥大夫治疗,没想到胥大夫用粗针快针针刺,前后用了不到两分钟,膝关节疼痛就明显减轻,能走很长一段路了。更重要的是膝关节不会自主疼痛了,这样就能睡好觉,休息时就不会被疼痛困扰了,心情大好坚定了我继续治疗的决心。第二次请胥大夫治一治腰痛和下肢麻木,效果也明显见好,如今已经治疗一个多月了,膝关节基本不疼了,走路没问题,腰椎疼痛和下肢麻木也大有好转,现在可以和家人一起逛公园,遛弯,游泳等等,心情好多了,有了生活的乐趣。看来手术置换人工关节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我愿把我的亲身体验告诉我周围的病友,打消顾虑,积极治疗,尽情享受生活。
我们的膝关节出了毛病影响走路和我们的汽车出了毛病开不快开不动是一个道理。汽车出了毛病有可能是保险烧了,线路连接出了问题(比如导线接头松动或短路等),蓄电池没电了。当然也可能是“拉缸”或“爆缸”了。一般情况下是几种原因,有经验的修理工更换下保险、把线路插头接上或蓄电池充电就行了。其实这些小毛病我自己都能处理,因为我有个朋友是开汽车修理厂的,所以我的车里会有备用的保险丝。但是你要是送到有的4S店去维修的话,很可能要你更换线圈啦、曲轴了,可能要花几百甚至几千块钱,这方面电视有过报道,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当然了,汽车更换原厂的部件我们顶多是花些冤枉钱而已,但人体部件没有原装的,所以能不换还是不换的好。当然也有真正“拉缸”及“爆缸”的情况,这时必须到修理厂拆下缸盖,检查缸壁的拉伤情况,并找出拉伤原因。如只是由于活塞与缸壁配合较紧而轻微拉伤时,可稍磨一下缸壁,仍用原活塞装复。如拉伤严重,应重新镗缸并换装加大的活塞,当然“爆缸”严重的可能需要更换发动机,这和人工关节置换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到底什么情况下该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修理汽车是一个道理,是个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当然了,建议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大夫主要是对针灸不太了解,只知道手术能解决问题,这点和汽车4S店不同。据笔者了解,他们也给自己的家人及亲友做手术。但有的患者本来平底走路都困难,在针灸治疗痊愈后,和原来建议手术的大夫一起上下楼梯,这位大夫居然连问都不问为啥没手术就好了,患者很不理解。
经筋病一方面可以请医生进行治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我锻炼和保健的方法来防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揉筋法,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坐车、看电视,花上几分钟就可以随时随地对经筋进行自我按摩保健。
揉筋时,首先,要找到自己身体上筋的异常之处,即压痛敏感或痉挛的“筋结”,通过按揉的方法将它揉散开。力度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灵活掌握,觉得不痛就重一点,觉得痛就轻一点。
平时还可以用灸法来保健。通过艾灸的温热来刺激经筋,实际上也是刺激腧穴,来达到调整经筋的目的。此外,像练习站桩、推手、太极拳等传统的养生方法,也可以从根本上调整身体十二经筋的柔韧性,使身体的机能趋于正常。所以建议中老年人经常活动锻炼,减少经筋病的发生。
《灵枢•经筋》篇治疗原则解析:
在《灵枢•经筋》篇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因为这段文字至关重要,决定了经筋病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所以逐句详细分析如后。
1、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一语的现代语译在针灸界没有太大的歧义,一般针灸书籍基本上均将其解释为火针速刺,这无疑是正确的。比如在《灵枢•官针》中记载到:“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但在具体词义的细微理解上,还是有深究的必要。
关于“燔”字,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燔,爇也。从火,番声。”
其语意有三:1、焚烧。《韩非子•和氏》:“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2、烤;炙。《广韵•元韵》:“燔,炙也。”《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毛传:“毛曰炮,加火曰燔。”3、通“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胜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三个含义都与火烤有关,其中以“焚烧”与“燔针”中的“燔”含义最为接近。所以说,“燔针”的意思就是烧针使爇。在河北承德地区的方言里,仍将“天热”说成“天爇”。《灵枢•官针》亦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针灸大成》解释说:“火针,一名燔针。”
《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但吴崑却注释为:“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类经》疾病类张介宾释燔针曰:“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将“燔针”解释为“以火燔之煖”不符合《黄帝内经》原意
,实不可取。
关于“劫”字,许慎在《说文》解释说:“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和本文相关的语意主要有三:1、威胁;威逼。《左传•庄公八年》:“遇贼于门,劫而束之。”2、强夺;抢夺。《论衡•答佞》:“攻城袭邑,剽劫虏掠。”3、强盗。《世说新语•政事》:“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其中以“强夺;抢夺”与“劫刺”中的“劫”含义最为接近。“劫刺”的意思就是指极快刺入并迅速出针,不要留针。这里的“劫”字和抢劫的“劫”字含义是一样的,所以说“劫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速刺速出”。这与内家拳术中的“遇敌犹如火烧身”的拳理有相通之处,要求术者反应要极其迅速敏捷,动作不可犹豫迟疑,拖泥带水。
2、以知为数
关于“以知为数”一语,一般针灸书籍多将“知”字解释为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而将“数”解释为针刺次数的限度。如在河北医学院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中注释道:“知,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数,指针刺次数的限度。”在原文的语译中,将此语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
但是如此解释的话,这句话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任何疾病的治疗中,“针刺的次数”几乎都是“以病愈为度”的,而此语却独见于此处,可见其必有所指,换言之,这是针对经筋病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则。而且将“以知为数”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也与《灵枢•经筋》中语意有矛盾之处,比如在原文中有这样的论述:“足少阴之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手少阴之筋……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笔者根据自身的针灸临床经验,并综合《黄帝内经》其它相关篇章,将“以知为数”一词的语义分析如后。
关于“知”字,许慎在《说文》解释说:“知,词也。从口,从矢。”
“知”字的基本含义指的是知觉,比如在《荀子•王制》中,对“知”字有着精辟的论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在《吕氏春秋•自知》中“知”字则指显露:“文候不说,知于颜色。”
《淮南子•修务》中“知”字指的是识别:“孪子之相似者,惟其母能知之。”
“知”字在《黄帝内经》中除表示知觉外,还用于表示初步取得疗效。如在《素问•刺疟》写道:“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在《灵枢•寒热》有云:“鼠瘘……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在《灵枢•腹中论》论述道:“黄帝问曰:有痛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关于“数“字,许慎在《说文》注曰:“数,记也。”其本意指的是指计算。此外还可做法制讲,如《管子•任法》:“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另外还可当作规律、法则讲,如《荀子•天论》:“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
同样, “数“字在《黄帝内经》中,不仅做数量讲,也可做道理、法度、规律、标准讲。
如《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类经》注曰:“天地虽大,万物虽多,莫有能出乎数者,数道大矣,故曰至数。”此处的“至数”是重要道理的意思,“数”做道理讲。
《灵枢•禁服》中:“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藏府之病,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素问•汤液醪醴论》:“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灵枢•血络论》:“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筯,即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此处的“数”做法度、原则讲。
《素问•血气形态》:“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此处的“数”做标准讲。
《素问•脉要精微论》:“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数,循数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素问•宝命全形论》:“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此处的“数”均做规律讲。
将“以知为数”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显然是受了“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等的影响。如果仅仅将“知”释为“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虽较勉强,但似乎也说得通,但如果将其解释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则是不妥的。因为在上文中,“衰”当作衰减、减轻讲;“已”当作停止讲,也可理解为症状消失或痊愈;如《广雅》释诂:“已,愈也。”“知”并不是指“病愈”,而是介于“衰”和“已”之间的状态,也就是症状明显减轻的意思。
如果将“知”释为“治病获效或病愈的意思”的话,“数”只能解释为道理、法度、规律、标准、原则。这样,“以知为数”就可解释为:“以症状明显减轻为针刺强度的标准”,也就是说,每次针刺的刺激量(深度和数量)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为标准,而不宜过强刺激。
“数”字除有以上几种含义外,还可做顺序讲。如《荀子•劝学》有云:“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说的是学习的顺序是始于读经而终于读礼。此外,在《国语•晋语》也有云:“数之言纪也。”这里的“数”指的也是顺序。
众所周知,经筋病一般病位多比较广泛,所以在应用“燔针劫刺”之时,所以每次针刺的“痏数”是较多的。常用火针的人都知道,在决定用火针治疗以后,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先从何处开始针刺。一般多是首先选取患者感觉最痛苦的症状所及部位针刺,然后再依次治疗它处,并主要将其痛处作为火针施治的腧穴。这种解释比较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这里将“知”字解释为患者对病痛的感知;而将“数“字释为顺序,也就是施针的先后顺序。
“知”字除了以上字义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那就是表示针感。对此,在《灵枢•行针》中有着详尽的论述:“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岐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岐伯曰:重阳之人,熇熇蒿蒿,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岐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岐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沉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可以看出,文中的“知”字,指的就是患者的针感。针感也是知觉,当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与针刺时出现的痛感是完全不同的,否则也就不会有“气先针行”出现了,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在《灵枢•经筋》中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十分关键的文字:“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弛纵不收,无用燔针。”由此可以看出,“燔针劫刺”并不适合治疗所有的“经筋之病”,从人体寒热的角度来讲,“焠刺”只是适合“刺寒急也”。众所周知,一般偏于“寒急”的患者与“多阴而少阳”者基本上属于阳虚阴盛体质,一般对针刺的反应会稍迟钝些,故其针感多是“数刺乃知也”。
“以知为数”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以患者出现针感为针刺强度的标准,一旦针感出现了,就应该停止针刺治疗,而不应过强刺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于“热则筋弛纵不收”的“经筋之病”也“焠刺”的话,则会出现“针入而气逆”等的不良反应,严重者还会出现“数刺病益剧”的严重后果。
“以知为数”中的“知”字和“数”字有几种含义,因此“以知为数”可以作出几种不同的解释。比较而言,将“知”字解释为针感,将“数“字解释为道理、法度、规律、标准,也就是将“以知为数”释为“以知为度”,更为符合《灵枢•经筋》篇原文的本意。
3、以痛为输
关于文中的“以痛为输”一语,一般针灸书籍多将其与“阿是穴”的概念相混同。比如在河北医学院的《灵枢经校释》一书中注释道:“‘以痛为输’,在痛处取穴,即所谓天应穴、阿是穴。”
关于“以痛为输”一语,历代医家有清晰明确的解释。
如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云:“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以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腧。”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写道:“以痛为腧即其痛处是也”。
张志聪等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也”。
阿是穴,是针灸及推拿医师经常选取使用的穴位。受教科书的误导,一般认为,阿是穴即是患病时,机体上出现的压痛点,按揉这些部位,可使局部的气血趋于畅通,对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最为常见的解释是,当医者按压到患者的痛处时,患者会大叫一声“啊!”,其实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
在我们大学的针灸教科书《腧穴学》中,对“阿是穴”则是这样解释的:就“阿”字而言,《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其按压痛处,病人会“啊”的一声,故名“阿是”。阿是之称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故《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意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输”。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往往比有固定位置的腧穴效果还好。
很显然,该段释义认为阿是穴与“痛处取穴”密切相关,甚至引用了颜师古的注来证明阿是穴就是“压痛点”。实际上,在《汉书•东方朔传》([汉]班固著
[唐]颜师古注)中,正文只有三个地方出现了“阿”字:
“明陛下正而不阿,因以止哀也。”
“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
“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
在这三个“阿”字中,颜公仅对“阿城以南”之“阿”作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也,以其墙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此注与“痛”毫无关联。引人注意的另有一处原文“上令倡监榜舍人,舍人不胜痛,呼謈。”颜公注曰:“謈,自冤痛之声也,舍人榜痛,乃呼去謈。今人痛甚,则称阿謈,
音步高反。”
由此可见,《腧穴学》中“阿是”之义显然是从“阿謈”中转生而来,但此处表“痛”义的为“謈”字而非语助词“阿”,故而据此将“阿是”释为呼痛之声是完全错误的。
在韩国话中,还保留“阿謈(bó)”一词的发音,也是表示疼痛,意思和汉代汉语语义完全相同。
那么,“阿是”二字到底应如何理解呢?从《灸例》原文中可知阿是之法为当时吴蜀之地流行的灸法之一,故“阿是之法”命名者亦应为吴蜀之人。《辞海》中“阿”字注曰:“吴方言中作语助,表示询问,相当于北方话的‘可’。如:阿是?阿好?。”章太炎在《新方言•释词》中认为:“苏州言阿是,通语言可是。”王力认为:吴语最突出的词序表现在疑问词“阿”的位置之上。“阿”字所表示的语气等于普通话的“吗”字,但是它所在的位置和“吗”字所在的位置正相反,“吗”字用在句尾,而“阿”字用于谓语的前面。我询问过多位江苏来的经筋班学员,都说目前“阿是?”一词在口语里依然很常用。
由此可见,“阿是穴”不同于“随其痛处而即为其所取之俞穴”的“以痛为输”取穴法,阿是穴是机体疾病状况下出现的包括经穴和奇穴在内的特殊反应点,以按之“即得便快”为主要特征,有时亦表现为“痛”处。而“以痛为输”则是以患者所述痛处作为取穴标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取穴方法,不应该混为一谈。
综上所述,《灵枢•经筋》中的治则“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可以做如下解释:其治疗方法是用火针以极快的速度刺入并旋即出针,针刺的强度以患者出现针感为标准,以患者所述疼痛之处作为针刺的腧穴。
因此,治疗经筋病,用毫针也好、芒针也好、长圆针也好,可以依据《灵枢•经筋》中的治则,速刺便可,不一定要留针,但针感应该适度加强。在患者病痛处也就是相应筋结处针刺施针便可,而不必取远端腧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