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当我细细看
啊,一棵荠花
开在篱墙边!
这是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铃木大拙:“这很像是芭蕉在一条乡村道路上散步,那时他注意到有个什么东西几乎是被篱墙挡住了。于是他走近一些,仔细看了看,发现它不过是一枝野生的花,很不引人注目,而且也总是被路人忽略的。这是一个平凡的事实,在诗里面描绘着,而没有带着任何特别的诗情,除非是在最后两个音节中,这两个音节,日文念做kana。这个感叹词通常是跟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或副词连在一起,来表示某种羡慕或赞美或忧伤或喜悦的情感,往往很可以用英文中的感叹号来表示,在现在这一首俳句中,整首诗就以这个感叹号为结束。”
铃木大拙举了一首但尼生的诗来证明东西方感受方式的差异,他所选择的是一首和芭蕉的诗情景很相似的诗:
墙上的花
我把你从裂缝中拔下——
我在掌中,拿到此处,连根带花,
小小的花,如果我能了解你是什么,
一切一切,连根带花,
我就能够知道神是什么,
人是什么。
铃木大拙提出了请大家留意的两点:
1.但尼生把花拔下,握在他的手中,“连根带花”,而看着它,或许是有意地看着它。很可能他和松尾芭蕉在路边篱墙发现荠花时,有着相似的情感,但是两个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芭蕉没有把花拔下来,仅仅是沉湎于默想中。他感受到某种东西,但是他仅用了一个惊叹号就完了。这或许是因为他无话可说,言语难以表达那种过于丰富和深沉的东西。但是但尼生就不一样了。铃木认为,他是活动的和分析性的,因而带有某种概念化倾向。但尼生把花拔下来了,他使得花与它相属的土地分离,连根带花地拔起,也就意味着这花肯定会死。
2.在这里,但尼生更像是一个生物学家,他不是去感受,而是去分析。他从花所开始的追问,所谓神是什么,人是什么,这些都不同于芭蕉的“细细”的看。即使但尼生从中感受到了某种难以言说的神秘,至少也是分析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不同于东方诗人的直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