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2015-10-26 20:41:57)
标签:

杂谈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气至与我们今天所称的气至的含义并不相同,那么古人对我们今天所谓的针下得气,也就是教科书中所称的气至是如何描述的呢?在《素问·针解》篇写道: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在《灵枢·行针篇》写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 说明古人对针下感觉的描述是很清楚的,为了避免误解,特意详细地注明针下寒 针下热气先针行气与针相逢等字样,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气至描写的不是针感。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不同的是,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说法,其实这是指上工水平的医家而言,并非普通医师针刺的常规方法。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说明扁鹊不需要一般医师常规诊疗所采用的的望闻问切,单凭直觉思维就能判断患者的病情。如明代医家张景岳论述道:善刺者不必待诊,但听病者之言,则发无不中,此以得针之神者为言,非谓刺家概不必诊也。今后世之士,针既不精,又不能诊,则虚实补泻,焉得无误。故《九针十二原篇》又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易剧,乃可以治,其义为可知矣。针刺手法及内功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张景岳所说的“得针之神者”,可以不必摸脉及触诊,知道患者的症状主诉就可以直接针刺治疗解除其痛苦,因为在针刺的过程中可以用毫针直接体察患者的病灶,并用针具松解筋结,疏通经脉,治疗经筋病如此,内科病也是如此。以前笔者境界不到,通过文字考据,在故纸堆里作功夫,曾认为刺家不诊,听病者言中的字当作语助词或尚未解比较恰当。故误认为其含义是:刺家诊,先听病者言。可见做学问之难,《黄帝内经》之难懂,境界不同,对同样经典语言的理解会完全相反。

类似的描述还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请让我再讲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观察到了患者的情况,亦已心中有数。这种心领神会的独悟,无法用言语来告诉别人。如大家都在看患者,高明的大夫能够观察到大家没有看到信息。有如在黑暗之中,他能像白天看东西一样明亮。而治病就好象风吹云散效果好,所以叫做神。对于他来说,三部九候脉诊,以及九针的理论都不需要了。

对于这种“俱视独见”的境界,《素问·八正神明论》还有更详细的论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也就是《灵枢》。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将自己的身体先调理好,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高明的医生却能知晓。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之气候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先于他人知晓。虽然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只有能够运用这种高明的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才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高明的大夫不同于普通医师的地方。

对于“俱视独见”这句话,许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甚至会认为是故弄玄虚。因为大家会想,不检查患者怎么会知晓病情呢?实际上大家仔细想想,你去火车站接家人,老远就能看见,而且也不用仔细分辨,哪怕都好几年没见面了,但换成别人去接就不行。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家人之间太熟悉,这和高明的大夫看病是一个道理。比如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肝硬化晚期病人皮肤色素沉着较明显,面部呈现暗灰色,夹杂着毛细血管扩张,失去正常应有的光泽和弹性,尤其是眼眶周围更为明显。这种皮肤黝黑称为肝病面容,是肝硬化病人的一种特有体征,所以有经验的大夫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并不神秘。

当代美国科学家波拉尼将知识分为可言明的和未可言明的两大类。前者可以相互转达,共同分享,是客观的、非个人化的,这种知识只是知识的表层。后者是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属于知识的深层。“俱视独见”就属于后者。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正是在个人的长期努力中逐渐感悟到一些进入个人意识中的思维技能和习惯。

为了加深对直觉思维的理解,请大家先看看这篇外国的文章——《潜意识智力》:

    当艺术品鉴赏家伯纳德·贝伦森站在法庭上,被问及为何他会如此肯定摆在眼前的这幅画是赝品时,他却拿不出任何科学的证据。他的理由跟作品的颜料、线条或所展示的内涵没有任何关系,他只告诉法官在看这幅作品时他觉得胃疼,耳朵里嗡嗡作响,并且在瞬间到一股强大的压力困扰着他。实际上,这幅画作的确是赝品,只不过以假乱真到了专业技术无法辨别的程度。看来,艺术品鉴赏家的身体反应比X射线的检测结果还要有效。贝伦森只是利用了被一些人称之为直觉、另一些人称为潜意识或灵感的东西。这种东西到底叫什么并不重要。

    潜意识一词的创建者、瑞土心理学家卡尔·G:荣格认为,潜意识的作用在于收集各种信息,以便为大脑感知可能到来的各种新闻留出自由空间,就好比阁楼的作用,但它却是不可缺少的个环节,如果没有潜意识,我们的大脑就会陷入混乱,失去作用。荣格在其《人及其象征》一书中指出:所有人都具备潜意识,但只有少数人像贝伦森这样的人学会了如何倾听潜意识的命令,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大多数人则是对它不加理会。更糟的是,有的人让潜意识中充满偏见,如果是这样,潜意识就会背叛你。因为阁楼的作用在于当你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从中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贝伦森从潜意识中找到可信赖的信息,帮助他辨别出赝品,但是有些人只能从中获得具有倾向性的信息,那么又谈何运用潜意识加以判断呢?

从二战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挑选演奏者时通常让音乐家躲在幕布后面演奏。有一次,乐团主席奥托·施特拉塞尔和评审团认定一个人是他们的最佳人选,但是当揭开幕布时却发现那人是个日本人。这个人最终无缘加入爱乐乐团,理由是一个日本人不可能用灵魂演奏出一首由欧洲人创作的乐曲。显然,贝伦森是一个拥有丰富潜意识智力的人,而施特拉塞尔,尽管从外表看上去他很聪明,但在这次挑选工作却大错特错了。

快速判断:

实际上,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很少是有意识的行为,数字能说明这一点。马德里孔普卢栋大学神经学家弗朗西斯科·鲁维亚说:在所有大脑活动中,只有2%是有意识活动。换句话说,我们人类就是无意识的动物。鲁维亚认为,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能力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优势。我常常反问自己,意识到底有什么用?因为在紧急情况中,我们无法利用意识作判断,我们往往使用的是一个更为原始的系统,即情感大脑,是它下意识地告诉了我们有危险,鲁维亚说。  

    如果说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活了下来,那就要感谢这一系统的快速判断能力。想象一下,有一天你要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尝试过马路,突然有一辆卡车向你疾驶而来,这个时候如果你还在分析各种选择的可行性,被撞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神经科学家在谈到潜意识思维的时候认为,这是一种奇怪的能力,它帮助人在几秒钟之内形成判断,或做出决定。但是,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潜意识也源自深思熟虑。迅速做出决定并非草率之举。从逻辑上说,为了能准确无误,也需要我们对某一学科领域拥有长期经验。例如,当一名篮球运动员在瞬间认识到赛场上的情形时,他会说我有感觉。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巴顿将军,人们普遍认为他们都是具备迅速对战场发展态势做出判断,并拿出方案的人。这就是军事上所必需的敏锐。用神经科学家的语言说,他们都是拥有潜意识智力的人。  

    为了能加强潜意识智力,需要放弃对这种能力的粗浅认识和恐惧,学会仅仅依靠有限的有用信息做出决定,要知道有时信息过量还不如没有信息。但是,一定要保证这些信息是可以信赖的。

一眼之间:

    给一个陌生人做一个简单的描述也许只需要短短几秒钟时间。目光敏锐曾是汤姆,汉克斯被选中出演《美人鱼》一片主角的关键因素。 1983年时这位日后的影帝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制片人布赖恩·格拉泽尔在看到汉克斯的时候就一下子认定,他很特别,日后必定成为一名电影巨星,上百人来为这部影片试镜,很多人在外形上都比他优秀,但是我在看到他时就感觉到他就是那个最适合的人。格拉泽尔做了正确的决定,《美人鱼》一片在赢得可观票房的同时,也让汤姆·汉克斯从此家喻户晓、威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男演员之一。

     警察也具备类似的经验,能够在两秒钟内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看来,所有人都在依靠潜意识做决定,那么你呢?

    自主行为:

    潜意识智力还有另一个较为日常化的用途,那就是让我们可以自主地球定每天的活动。起床和睡觉这些活动都是我们下意识行为,也就是说,做这些事不用动脑子。同样,洗完澡出来,我们通常要做一系列的动作,比如擦干身体等等,这些也是无意识行为,也可以说都是自主行为,是预先已经设计好的动作,以便使我们能够行动正常。因为,如果我们在每做一件事前都要听从大脑的指令,等待它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否正确,那么只能让我们的动作慢得如同一个正在学写字的小孩。

    然而,尽管有这么多证据可以证明潜意识智力,我们还是很难相信这种快速认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人们普遍认为决策的正确性应该直接与时间和做决定付出的尝试有关。

    人人都想了解乔冶·索罗斯的投资理论。没有入怀疑他既然能依靠投资证券致富,就能讲出一大套决策理论。但事实却是,据他的儿子透露,导致索罗斯每次做出决策转变的第一个信号是他的背部的疼痛,而事实证明,他的决策都是正确的。

    预警系统:

    这样做出的决定又如何让人们相信它的正确性呢?华盛顿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有一套预警系统,能够在犯错误前觉察出错误的发生。与人的注意力和情绪相关的这一区域可以对环境进行扫描,评估采取行动可能造成的后果,帮助人做出正确决定。这一活动完全是无意识行为,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并避免危险的发生。这也就解释了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土著部落为何能预测海啸的来临,让自己提前远离危险。那么那些遭遇海啸的西方人为什么没能提前逃离呢?也许是他们大脑中的这一区域短路了。

    听上去是个玩笑,但其实不然。卡尔·G·荣格指出:发达的意识力剥夺了现代人做出本能或无意识行为的能力和手段。西方人更重理由,即便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大脑中的潜意识智力已经通知于危险的存在,但意识力却自行加以了纠正。

    潜意识智力帮助我们做出决策、提醒我们危险的存在、确立目标,并让我们更加有效地付诸行动。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学习使用潜意识智力。

注:本文原载西班牙《万象》月刊2007年5月号,作者:弗朗西斯科·卡尼萨雷斯。《参考消息》副刊2007年05月23日全文转载。笔者以前订阅《参考消息》时留下这个版面,这是原文摘录。这种境界和《素问·八正神明论》对上工的描述何其相似乃尔,可见中西文化的共同之处。实际上荣格本人是个汉学家,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