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伏牛山东麓的一个院落里,一个身材接近一米八的中年男子正在制作一件东西,他的身边扒着一只大黄狗。他正在磨制加工的是一个鹤类尺骨,大约和他的小臂一样长,这个东西他已经花了好几天时间。今天准备在上面打七个孔,要制作一把笛子,他首先在上面刻划等分符号,然后再用硬度很高的石制钻头来打孔,过一会他感觉很累,这时他的女人给他递过来一个陶碗,里面盛的是淡酒,这是用稻米、萄萄、蜂蜜、葡萄、山楂丹以及一些其他植物酿造的,还可能加上了些草药。这道工序他用了好几天才完成。做完以后,他开始吹奏试音,因为鹤骨不像竹子那样规则,所以试音的结果令他很不满意。他只好在有些音孔旁加打了用来调整音高的小孔。开凿音孔的工艺精细入微,就像用合金钢钻头在台钻上所进行的加工东西一样完美,真是匪夷所思。
以上故事发生在8000—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遗址,其实为老胥根据相关考古资料构想编写。
相关考古资料:贾湖骨笛一般长度为20多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也有五孔、六孔、八孔。2001年,还曾发掘出一到两孔笛,上面刻着蛇一样的花纹。个别笛子在主音旁有调节孔,有的尚留有制作时的设计刻痕。贾湖骨笛开始广为人知是源自1987年12月份,河南省文化厅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专家黄翔鹏先生用一支完好的七孔骨笛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震惊四座,各大报纸纷纷转载。这是国内媒体开始关注骨笛的开始。
贾湖遗址的重大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骨笛。经过7次大规模发掘出土骨笛共30余支,第2—6次发掘出土骨笛25支,完整或大体完整的有17支,残笛6支,未成品2支,第七次发现3支,另有几支古笛残片。这些骨笛大都出自墓中,并且随葬品较多,其中有一个墓葬随葬2支,骨笛专家推测应为当时部落首领,如其中一个墓中随葬器物60件,表明当时墓主的身份相当显贵。在这些骨笛中,笛孔有2孔、5孔、6孔、7孔、8孔之分,大部分为七孔笛。这些骨笛长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音孔直径0.3—0.5cm。经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备七声音阶,能吹奏现代乐曲旋律,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其资料已被刊载在英国著名刊物《自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是贾湖遗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二)酿酒材料的发现。2004年,根据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试验室联合研究的成果,经对贾湖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的残留物进行测验的结果表明,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其成份主要是稻米、山楂、蜂蜜等。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关酿酒的实物资料。(三)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四)在遗址内出土的一批碳化稻米,经鉴定已为人工栽培稻,对研究淮河流域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五)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发现的成组葬龟,以及骨笛,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在遗址内发现,八千年前的贾湖人已将狗驯化家养了。国内专家已公认狗的家养始于贾湖,一些专家学者已确认猪的家养也始于贾湖,还有牛、羊及龟、鹤等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