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听课有感——见素抱朴

(2012-04-27 22:38:45)
标签:

转载

据友人秦立新老师考据,《素问》书名来自《老子》“见素抱朴”一语,鄙人以为然。《医古文知识》2004年第01期  作者:秦立新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素问》书名来自《道德经》收藏本文  分享一释名渊源 围绕《素问》释名的争议由来已久,首先是历代《素问》注家的注解,其次是现代研究《内经》的学者对前人的意见甄别、裁定。“问”,是行文方式的概括,具体地说是黄帝与岐伯君臣间的问答形式,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各家的意见分歧只在于对于“素”理解上的不同。新编21世纪课程教材《内经讲义》精选并收录了以下有代表性的几家注释:一是马漪、吴皇、张介宾等所持的观点,把“素”解释为“平素”,作为对“问”发生的时间和场合的描述;二是全元起的将“素”作“本”解,以为“五行之本”的意见,指“问”的内容;三是林亿把“素”解释为“太素”,作为古人探讨的天地形成四个不同阶段中的一个,也是对“问”的内容的限定。教材提出,“《素问》正是从天地宇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精气学说和阴阳学说,解释论证天人关系及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过程的,确有陈源问本之意”,进而认为,最后一种解释与杨上善的“太素者,质之始也”的说法相吻合,是名副其实的解释。

425日,老师开始对研究生的课程——《针灸学》,我们列席旁听,整整一个上午,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让我再次吃惊于老师的博学!

 

 

其中,讲到:“《灵枢》是在前的,《素问》在后,相对前者更容易理解一些,就像《老子》在前,《庄子》在后,最原始的东西都是朴素的、简单的,只是后世逐渐将其复杂化。”

 

 

现在,中医界那么多的学派、那么多的理论学说,我们常常如坠雾里、不知方向,老师常常勉励大家读《黄帝内经》,从最原始、最源头学起,并且多读中医发展史的书籍,理清各种学说的来龙去脉,只有跳出来,才能看的更清楚,用徐灵胎先生的话,“果能传心体察,则胸有定见,然后将后世之书遍观博览,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长而去其短矣。”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哥白尼时代,托勒密的地心说由于符合神学的需要在天文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不可怀疑的信条。但是,天文学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下了越来越精确的资料,为了与天文观测一致,天文学家给托勒密的学说加上越来越多的轮子,模型变得极为复杂,但仍然不能对行星的视运动给予一个统一的说明,这种状况越来越背离简单、和谐和完美的数理天文学思想。”

 

 

现在我们学习中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几千年来神秘文化不断渗入,逐渐违背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精神,最可怕的是,我们用一生研究的学说是假的,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我们要拒绝神秘,回归朴实。

 

 

记得,第一天跟老师出诊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返朴归真”。诊室里所有的工具仅仅是按摩床、针具、消毒用具,老师在掌握了现代医疗器械检查的前提下,跳出其局限,回归到病人本身,切实的解决患者身体的症结,而不是走迷宫一样绕来绕去,同时,通过讲“禅”或者教授站桩的方式,解决患者心理的问题。

 

 

跟随老师的期间,在御源堂也常常接触其他医生,平素的沟通交流,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医是清楚明白、朴实的,并不神秘;也不需要左兜右转,是直接的。”

 

 

笔者尚未入门,于此大放厥词,实在惶恐,只是听老师课感受颇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