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3课

(2023-08-11 08:49:51)
分类: 健康养生

外感说:世之論外感者,務宜於仲景傷寒書上求之可也
病之淺深輕重,固是不同,總不外乎六經。



六經各有提綱病情,昭然如日月之經天,絲毫莫混。學者只要刻刻將提綱病情,熟記胸中,再玩後之六經定法貫解,細心領會,便得步步規矩,頭頭是道之妙,方可以為世之良醫也。

外感說



夫病而曰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內也。外者何?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也。人若調養失宜,陰陽偶乖,六邪即得而干之。六氣首重傷寒,因寒居正冬子令,冬至一陽生,一年之氣機,俱從子時始起,故仲景先師,首重傷寒,提出六經大綱,病氣挨次傳遞,始太陽而終厥陰,論傷寒,而暑、濕、燥、火、風俱括於內;論六日傳經,而一年之節令已寓於中。真是仙眼仙心,窺透乾坤之秘;立方立法,實為萬世之師。學者欲入精微,即在傷寒六經提綱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書上追索。須知傷寒論陽明,而燥症之外感已寓其方;論太陰,而濕症之外感可推其藥。他如言少陽、少陰、厥陰,而風、火之外感,亦莫不具其法也。世之論外感者,務宜於仲景傷寒書上求之可也。








切脈



脈分上、中、下,浮、沉、遲、數衡,有力與無力,虛、實自然明,大、小兼長、短,陰陽盛衰情,二十八脈象,堪為學者繩(脈之一途,千變萬化,總在這陰陽兩字上求之,其要不出浮、沉、遲、數,有力與無力耳。李士材之二十八脈,雖說繁冗,然逐步以言病,亦大費苦心,初學原不可少,此特明其要)。

(
大棟按: 先生脈法之主張,完全合於問止脈學心法之四脈八字訣!)

https://www.techtcmedu.com/courses/025/%E8%84%88%E5%AD%B8%E5%BF%83%E6%B3%95%E4%B9%8B%E5%9B%9B%E8%84%88%E5%85%AB%E5%AD%97%E8%A8%A3.png



傷寒六經提綱病情


一日太陽以脈浮,頭痛、項強、惡寒(八字為提綱),惡寒(二字為病情)。

二日陽明以胃家實(三字為提綱)、惡熱(二字為病情)。

三日少陽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為提綱)、喜嘔(二字為病情)。

四日太陰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二十三字為提綱),食不下(三字為病情)。

五日少陰以脈微細,但欲寐(六字為提綱),但欲寐(三字為病情)。

六日厥陰以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為提綱),不欲食(三字為病情)。

(大棟按: 多前年曾把先生此傷寒六經提綱病情集歐字做成字帖來教孩子,這是很好的傷寒教材: 連結)


六經定法貫解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太陽為寒水之區,居坎宮子位,人身之氣機,日日俱從子時發起。子為一陽,故曰太陽。太陽如天之日(日從東海而出,海為儲水之區,水性主寒,故曰太陽寒水),無微不照,陽光自內而發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畢照焉。所以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之綱領。然太陽底面,即是少陰腎經(相為表裡也),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之真陽,故有亡陽之虞。所以近來醫家病家,畏桂麻二湯發汗,等於砒毒,毫不敢用,由其不知桂麻二湯,非發汗之劑,乃協和營衛之方也。營衛協和,則向之伏於皮毛肌肉間者,今皆隨汗而盡越於外矣。邪出於外,則表氣疏,裡氣暢,病所以立解矣。至若發汗而致亡陽者,豈真麻桂之為害哉?不知由其人內本先虛,復感寒邪,今得桂麻協和陰陽,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腎中一線之元陽,乘氣機之鼓動,而與汗俱出,實氣機勢時之使然,非桂麻之必使人亡陽也。

觀於氣實之人發汗,毫不為害,從可識矣。然則仲景又豈不知內虛之人不可發汗乎?觀於食粥、與不食粥,微發汗、更發汗,中病即止諸句,仲景已於內虛之人,早為籌畫矣。真是步步規矩,處處苦心,惜乎知之者寡耳。六經當以一貫解之,章旨太多,恐學者易倦,仍將六經分解,參以附解,〔須〕知分解還是貫解,附解不在分貫之列,分貫是六經大旨,附解是補六經未發之大意。

附解:按六經以太陽為首,厥陰為終。經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陽,原寄於腎,腎與膀胱相表裡(腎為裡,膀胱為表),真陽之氣機發動,必先行於太陽經,而後行於諸經,晝夜循環,週而復始。然太陽四面皆水,寒氣布護,故曰"太陽之上,寒氣主之",真陽之氣,此刻初生,陽氣甚微,若太陽經病過發汗,則傷腎中之真陽(表陽被奪,裡陽立消),故有亡陽之虞。須知太陽地界主寒,復感外寒之客氣所犯,阻其真陽運行之機,故太陽之經症作。二日陽明,陽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氣,自太陽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為燥邪,燥邪入陽明經,而阻其真陽運行之機,則陽明之經症作。餘仿此,學者務宜留心,六經各有表裡,即有病經不病裡處,詳太陽〔經〕附解。


問症


探病須細問,疼痛何由生。

寒熱分新久,痞滿判重輕。

喜飲冷和熱,二便黃與清。

婦女胎產異,經信最為憑。

聞聲



細聽呼與吸(呼出心肺,吸入肝腎),痰喘有無聲。

呃逆分新久,微(微言也)厲(聲大也)判盈縮。

抑鬱多長氣,腹痛定呻吟。

譫語虛實異,留神仔細評(陽明實症譫語,乃熱甚神昏,熱極者,狂叫喜笑不休。少陰虛寒症,言語錯亂若譫語,其實非譫語也,乃氣虛陽脫,神無所主也)。

《難經》謂:"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肝腎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

(
大棟按: 清代石壽堂先生的《醫原》一書值得參考: 

望色



望色無他術,專在神氣求。

實症多紅艷,虛症白青浮。

部位須分定,(額心、頦腎、鼻脾、左腮肝、右腮肺)生剋仔細籌。

吉凶都可料,陽浮記心頭(久病之人,未受外感,忽面現紅光,若無病者,乃元陽外越,旦夕死亡之征)。
https://www.techtcmedu.com/courses/025/%E9%9D%88%E6%A8%9E%E4%BA%94%E8%89%B2%E7%AF%87_%E9%9D%A2%E9%83%A8%E4%B9%8B%E8%87%9F%E8%85%91%E5%BD%A2%E9%AB%94%E5%85%A7%E6%87%89%E5%9C%96.png

內傷說



內傷之論多矣,諸書統以七情賅之。喜盛傷心,怒盛傷肝,恐懼傷腎,憂思傷脾,悲哀傷肺,是就五臟之性情而論也。而余則統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視聽言動,及五勞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體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憂思不能奪其柄,心陽不虧,何內傷之有乎?凡屬內傷者,皆心氣先奪,神無所主,不能鎮定百官,諸症於是蜂起矣。此等症,往往發熱咳嗽,少氣懶言,身重喜臥,不思飲食,心中若有不勝其愁苦之境者,是皆心君之陽氣弱,陽氣弱一分,陰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陽氣過衰(即不能制陰),陰氣過盛(勢必上干),而陰中一線之元陽,勢必隨陰氣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腫、耳腫、喉痛之症,粗工不識,鮮不以為陰虛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盡群陰,陰氣上騰,故牙疼諸症作矣。再觀於地氣上騰,而為黑雲,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虛火之症,而知為陽虛陰盛無疑矣。古人有稱癆字從火者,即是內傷之主腦,惜乎言之未暢,而說之未當也。余故反覆推明虛火之由,以為將來告。

(大棟按: 陽虛陰盛而成虛火,需以舌或脈診定位,再以扶陽法治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