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贵州风光纪实杂谈 |
木屋,古树,抗战,移民,留守……石板寨,一个有故事的村落。漫步在寂静的村中,行走于近乎原始的、如电影场景般的木屋群间,竟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感。

石板寨的入口并不宽敞,但进入后却豁然开朗:一座接一座近乎原始的木屋,在古树池塘的掩映下跃入眼帘,让人忍不住发出惊叹。

这些建在水塘中间的小木屋,实在像搭的布景,却是最真实的存在。它们是粮仓,之所以建于池塘中间,是为了防止老鼠偷食。

需要动用无人机才能看到整个广场和社区的全貌。干净整齐的新社区让人赞叹。移民搬迁是黔南扶贫工作最艰难、最有效,也是投入最多的工程。如今,城南社区已入住2296户,11860人,其中贫困户1787户,石板寨的部分村民就迁移到了这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基本生活条件已有了巨大改善的贫困户,能拥有足以养家糊口、勤劳致富的谋生之计,才是扶贫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为此,城南社区对移民们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如看管林场,社区管理等),并引进了五家工厂企业,已有200多工人。这位鞋厂老板,本身也是来自大山的移民,并在此兼任社区助理。

石板寨的入口并不宽敞,但进入后却豁然开朗:一座接一座近乎原始的木屋,在古树池塘的掩映下跃入眼帘,让人忍不住发出惊叹。

这些建在水塘中间的小木屋,实在像搭的布景,却是最真实的存在。它们是粮仓,之所以建于池塘中间,是为了防止老鼠偷食。



1944年11月末发生在这里的抗日战斗,令石板寨名声在外。这个被称为“打响了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和最后一枪”的英雄故事,始终令村民们乃至三都县引以为傲,该村也因此被列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这棵古树是名贵的红榉,不知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才能中此参天。

两只大公鸡在树上打盹儿,似乎并不惧人。离得很近地对着它们拍摄,它们也懒得起身离开,可见平日里不会有人打扰。

路边的大榕树,告诉你什么叫“树抱石”。



村里也有一些石头砌成的小房子,大多用于储物。

大叶植物是芋头。

“脱贫生产不努力,家中男儿难找媳”——这是我见过的最朴素、也最有艺术感的扶贫宣传板。


原来荞麦开的花竟如此娇小清新。


这位大姐(水族)不知为何在此留守。她热情地给了我一个桔子,却在拍完照片后,拉起衣角擦起了眼泪。她并不怎么会说汉话,只大概听出:“苦,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老公)住院,不好。”由于语言不通,无法深入了解缘由,但她无声落泪的样子,着实令人心酸。。。


我发现,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村口通常都会有一棵大树,树下有长条石凳或木凳。最常见的画面是:几位老人,几名妇女在树下乘凉聊天,一两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犬静卧一旁,美美地晒着太阳……


山泉水流过村口


坐下歇歇脚,却发现石板寨村口的这些石凳与众不同,并不简单。

石凳上刻有清晰精美的图案,有人物,云彩,鱼,花,马匹,似乎还有打猎、劳作、婚嫁等生活的场景,栩栩如生。

原来,明清时期,水族人曾盛行用石棺墓葬,并在制作石棺的石板上雕刻上精美的图案。村口这些石凳就是用当时的石板制成。

鱼的形象在水族、苗族的生活中都很重要,随处可见。










尽管已被列为红色旅游点,也许因为是工作日的缘故,这一天,除了我们一行十人,并未见到其他游客。


一位72岁的长者为我们拍的纪念照,永远珍藏。
(以上图片摄于2019年10月29日)
补记:
有道是“故土难离”。你一定和我一样,想知道像石板寨这样的贫困村,村民迁移到了何处?生活得怎样?他们脱贫了吗?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转向三都县的凤羽街道城南社区——

需要动用无人机才能看到整个广场和社区的全貌。干净整齐的新社区让人赞叹。移民搬迁是黔南扶贫工作最艰难、最有效,也是投入最多的工程。如今,城南社区已入住2296户,11860人,其中贫困户1787户,石板寨的部分村民就迁移到了这里。
在办公室向我们介绍情况时侃侃而谈的社区书记,面对两台摄像机时,紧张得有点懵圈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基本生活条件已有了巨大改善的贫困户,能拥有足以养家糊口、勤劳致富的谋生之计,才是扶贫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为此,城南社区对移民们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如看管林场,社区管理等),并引进了五家工厂企业,已有200多工人。这位鞋厂老板,本身也是来自大山的移民,并在此兼任社区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