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驼古长城西段(1月27日)

标签:
行走长城西驼古西段长城之美 |
http://s12/mw690/771f74c5t7ba4661fda7b&690
这段城墙底座宽一丈二尺,上部收口为一丈,应为明中后期补建。
http://s3/mw690/771f74c5td46c0605fc92&690
而西驼古隧道上方的边墙则为明早期的老边,城楼则是后期补建。
http://s1/mw690/771f74c5td46c07541cf0&690
早上八点,沿西驼古村的土路向沟里进发,穿过水关便可看到西侧山上的城墙。而水关与旱关之间的小梁上,还有至少三座残台。
http://s3/mw690/771f74c5td46c0158ce42&690
不到一小时,到达第一个目标,三眼扁楼。
http://s4/mw690/771f74c5td46c07d0f0a3&690
楼子里挂着一个漂流瓶,里面有驴友留下的字条、名片,还备有打火机和铅笔。打开纸条,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这种形式挺有意思,既方便了长城爱好者的沟通,又不会破坏古迹,值得赞赏。
http://s16/mw690/771f74c5td46c084f454f&690
毛石墙上部的埔砖和垛口都被拆走盖房了。
http://s15/bmiddle/771f74c5td46c0208c92e&690
继续沿城墙前进,第二个目标是一座看似完整的四眼楼,也是今天的高点。
http://s15/mw690/771f74c5td46e1b618ebe&690
有一段墙体坍塌严重,砖石有松动,且坡度较陡,是当天唯一的难点,一定要步步为营,站稳抓牢。
http://s10/mw690/771f74c5td46c09788819&690
长胳膊长腿的“山牲口”就是有优势,捷足先登。
http://s13/mw690/771f74c5td46c02edcbcc&690
跟在后面的小个儿,站稳了,喘口气,再继续。
http://s11/mw690/771f74c5td46c0394983a&690
墙体最终在距离高点敌楼百米处消失,可从阴坡迂回抵达山顶。这座四眼楼西侧已经坍塌,其格局与驼扁楼和黑圈的四眼楼不同,有通道。
http://s1/mw690/771f74c5td46c0a429fb0&690
楼子东面远处的山尖,当地人称“歪坨山”,但在古地图上称之为“桃儿山”,海拔1095米。
http://s2/mw690/771f74c5td46c09d48a41&690
当天能见度不高,但远山在雾谒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味道。白色箭头所指之处是白马关完美楼,其所在山脊还有一串残楼,若能保存至今,应该十分壮观;近处的山脊被当地人称为“骆驼山”,而最远处的飘渺高山则是海拔1400米的“大洼尖”。
http://s11/mw690/771f74c5td46c0bcc951a&690
从四眼楼下山,路遇村民老周,丑娃和他“盗伐”一棵黄柏,扛着走向第三个目标。
http://s10/mw690/771f74c5td46c0c6c2fe9&690
老周六十多岁了,可精神矍铄,旁边还跟着一只黄狗——“妞妞”,和一只黑狗——“小胖”。
http://s1/mw690/771f74c5td46c058b0e60&690
在半山腰可见明初老边,其延伸过公路,转向隧道方向。据说老边上部的埔砖规格比明后期为小。
http://s5/mw690/771f74c5td46c8fff7824&690
冬天的色彩,肃穆而温暖。
http://s11/mw690/771f74c5td46d7e8de8fa&690
坐在干草上,暖暖的阳光照着,惬意安宁,阴霾尽散。
http://s11/mw690/771f74c5td46c06be357a&690在隧道上边的三眼楼上回望今天的路程
http://s11/mw690/771f74c5td46c908041ea&690
这才是真正的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