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谣传始末
(2017-01-16 15:26:58)分类: 文坛视界百家争鸣 |
辜鸿铭是我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复杂而传奇的人物。而近十余年来,一则关于“辜鸿铭与泰戈尔同被提名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网站均有采纳,在一些正规的学术著作中也偶有提及。辜鸿铭也由此被错误地捧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历史圣坛,深深寄寓着国人的骄傲和对诺奖的殷切期待。
梳理谣传的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论断较早可追溯到社科院近史所学者陈民于1991年8月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华侨名人传略》一书。书中在将辜鸿铭与严复、林纾等我国翻译界早期著名人物进行比较时指出:“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上,都做出历史性的贡献,但从西方的观点看,辜鸿铭的贡献则显得更为难能可贵,因此被提名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结果印度的泰戈尔入选)。”
陈著中辜鸿铭获诺奖提名的说法出现后,一些后来的学者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反而较为草率地沿袭了这一错误说法。如《厦门人物:海外篇》(鹭江出版社)、《辜鸿铭传》(海南出版社)、《辜鸿铭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著作,都对陈著中的错误内容有着明显的继承痕迹。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辜鸿铭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谣传似乎成了一种知识性的叙述,并借助文学传记等形式被渲染得极为逼真。
那么被传播得神乎其神的辜鸿铭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究竟是否属实呢?通过查阅诺贝尔奖项的官方网站可知,在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中,共从总计32项提名中产生了28位被提名者。其中获得提名的法国籍和丹麦籍作家各5人,英国籍作家4人,西班牙籍作家3人,瑞士、瑞典和意大利籍作家各2人,比利时、印度、爱尔兰、奥地利和芬兰籍作家各1人。在所有被提名者中并没有中国籍作家出现。
中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是胡适(1939年1次,1957年1次),而被提名次数最多的为林语堂,共获得过3次提名(1940年2次、1950年1次)。
(午马摘编自2016年12月7日《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