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爱剪贴的父亲(郭军平)
(2020-12-10 09:33:18)分类: 原创美文 |
爱剪贴的父亲
文/郭军平
父亲是一位老语文教师。
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为了保留住重要的知识,防止丢失,父亲更喜欢上了剪贴。这大概是一位老教师发自内心对知识的敬畏与重视。
大雪天,气温低。屋外木叶脱落,万物萧条。高远的太阳如一盏没有温度的白炽灯,在寒天雪地里散发着淡淡的微光。屋内,温暖如春,炉火正旺,茶水生香。此刻,父亲正安静地坐在沙发上,戴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拿着一把小剪刀,轻轻地剪着他手中的报纸。他的动作虽缓慢但有条不紊。
剪贴文章,是父亲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幼时,记得父亲很珍惜书报。有一次蒸馍时,母亲要拿父亲的报纸铺着用,但遭到了父亲反对。父亲生气地说:“好好一张报纸,怎么能这样糟蹋呢?”说完,就把报纸拿走,锁在书箱里。母亲生气地唠叨道:“一张报纸有多值钱?还真当宝贝。”父亲气得涨红了脸,大声对母亲说:“报纸娃娃们还能看,学些有用的知识,你懂什么?再说报纸上是铅字,馍放在上面,吃了对人不好。”看着父亲蛮有道理的样子,母亲也不再生气了,从此就不用报纸铺着放馍。
父亲是一个勤谨细心的人,总是把订阅的报纸分类整理好。每逢周末或暑假阴雨天,尤其在寒假时分,天寒地冻,当外面农活干不成时,我们一家人就都呆在屋子里看书看报。这时候,父亲的报纸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人读书,常言“三余”。此刻,屋外适逢狂风骤雨,或电闪雷鸣,或秋雨连绵,或冰天雪地,而我们全家人都躲在温馨的屋内读书看报,每个人都嗅着一张张飘着油墨清香的书报,其乐融融,何等自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于此时,我才对这幅对联体验得十分深刻。
也许我们喜爱读书的风气是在这个时候养成的,成语“耳濡目染”就是形容这种情景吧。翻阅着父亲收藏整理的报纸,屋内生香,我们家真成了小型阅览室。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我们仿佛完全忘记了外面的风雨、风雪声,惟有书报的那一缕缕油墨香气向灵魂深处渗透。看得投入时,我们竟然一言不发,各看各的,互不打扰;但母亲有时还是沉不住气,读着读着竟然啜泣起来,原来她是为书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流泪。这个时候,我们总要缠着母亲为我们分享书中的人物故事。
父亲呢,则不搭理我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见他全神贯注,拿着一把小剪刀,专心致志地剪那些已经发黄的陈旧报纸。那些剪得非常端正的,或者根据需要剪得弯弯曲曲的,也许是父亲认为很有价值的。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剪下来的“宝宝”一个一个轻轻地粘贴在一个大笔记本上。
“你爸是在剪什么宝贝呢?”母亲有时忽然揶揄道。这时候,父亲就会抬起头来,高兴地对我们说:“当然剪的是宝贝,别看这些报纸旧了,但知识不旧,把好文章剪贴下来,方便保存,什么时候想看,拿出来不就方便了吗?”父亲剪好后,总是把剪贴本放在书架上,鼓励我们阅读,并叮嘱我们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
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在父亲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本本厚厚的剪贴集,熔铸着父亲几十年的心血与爱心。每到我们人生处于重要转折时期,父亲总是把他认为重要的文章推荐给我们。上学时,父亲给我们推荐学习方面的重要文章;工作后,父亲给我们推荐做好工作方面的重要文章;生病时,父亲给我们推荐健康方面的重要文章……总而言之,雷打不动百“推”不厌,是父亲一贯的良好传统。
尽管有时我们郑重地接住父亲推荐的文章,常常因为忙顾不得看,放在一边,但一周后,父亲总要不断地询问我们读了没有。从父亲不断的关切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对知识的敬仰和对儿女的关心。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父亲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一位老知识分子的信念与价值。正因为有了父亲的报纸,有了父亲的“剪报”,我们的“三余”时间才没有白白浪费;我们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才没有误入歧途。父亲的“剪报”,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撑出了一片天地。
其实深思:父亲的“剪贴”,真是剪出了天地的精粹,浓缩了时代的精华。父亲的“剪贴”人生,更是一面多彩的镜子,折射出了时空变幻的痕迹,折射出了人类孜孜不倦的求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