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录:吕志军——当代“陕西新锐作家”代表人物

名家访谈录:吕志军——当代“陕西新锐作家”代表人物
《唯美文精选》文学访谈:主持人:郭军平
作家简介:吕志军,男,陕西洋县人,现居西安,陕西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陕西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教育》《未来教育家》《知音》《教师报》等报刊有新闻作品70万字,《花溪》《奔流》《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延安文学》《文学报》《今晚报》《西安晚报》等有杂文、散文、小说近百万字。著有小说集《寒冷的夏》、散文集《温暖的窗》。
《唯美文精选》编辑部:吕老师您好,您在《花溪》《奔流》《延安文学》《文学报》《今晚报》《西安晚报》等报刊发表杂文、散文、小说近百万字,请问您的作家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哪些事情对您影响很大?
吕志军:可能缘于喜欢,也可能因为贫穷,我出生在农村,对书有种天然的尊崇。小时候每次逛集,父母自己舍不得吃,但总是会把一两毛钱塞给我。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书摊。书摊都不大,半人高的简易木架上,是厚的薄的大书;下面是一张塑料纸,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娃娃书。书架上的书看不大懂,就不看,只借娃娃书。先一口气连看几本,然后在旁边坐下,啃着从家里带来的馍馍,把最后一本翻来覆去地看,生怕一丢手,摊主再也不让看了。那时的娃娃书耐看,每一面的文字简洁、通俗,几十页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极为精美,主图交待故事情节,角角落落藏着各种细节。画面里的每一根线条,都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最后,摊主拽着娃娃书的一半,父亲从后面拽着衣领,才能把我从夜幕下拽离书摊。
记得当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一套《三国演义》,六十本,逛一次集,根本看不完,家里也没有那么多的闲钱。怎么办?就把买文具的钱攒下来。一只铅笔,小心翼翼地削,一直用到手实在捏不住了才扔掉,为了节省一块橡皮,修改错字错题,就把小拇指蘸了口水当橡皮。一个学期的周末,都是坐在书摊上读三国度过的。
到了高中,我的作文写得比较好。也很感谢我碰到了一位热爱文学的好老师,她文静而羞赧,经常给我们诵读一些经典文章。在评改作文的时候,我的作文常被当成范文,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那时开始认真写写画画,一直就坚持到了今天。
《唯美文精选》编辑部:吕老师,您的作品非常多,能否将自己的作品给读者分类,大概介绍下吗?您感觉自己的哪些作品非常成功?为什么?
吕志军:说来很搞笑,我一开始是写诗的。高中开始就和同学们办文学小报,大学也是几个文学爱好者凑钱办文学报,写得最多的是诗歌,自己订个本子写在上面,写了好几本——那是年轻人的“通病”吧。我的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就是一首诗,发在《汉中日报》上,但那也是最后一首诗。因为我发现自己没有写诗的天赋,就彻底放弃了。
工作后,开始写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给了我很大的激情。杂文写作,嬉笑怒骂有力量有气势,我也自认为很有正义感,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写杂文表达自己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看法,直到《杂文报》变成了《杂文选刊》。这段时间的创作对我后来的写作影响巨大,以致我的各种文章里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议论。
随着阅历的增多,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工作之余就构思故事,有小的感受就写成随笔、散文。我的职业是记者,走南闯北的采访,使我增长了很多见识,积累了很多素材。这是我创作的源泉。因而在2004年之前的写作,基本都是写实性的。
一般来说,好的作品最本质的特点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越长时间被人记起,被人阅读,被人回味,作品就越有价值。当下能引起轰动的作品未必能成经典。把写作当成理想的作家,一般不会认为自己有成功的作品,尤其是像我这样中途搁笔多年的文学爱好者,更不会轻易说自己已经成功。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我也对那些出版了一半本书就号称什么家什么家的作家表示怀疑。好作品不是某个名人给题写了书名,或者写了几句官话;和名人在一起的也未必是名作家,经常把名人挂在自己嘴上的更不会是好作家。创作是个需要耐受寂寞的活儿,在某个阶段有些作品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可,这是可喜的,但也是值得警惕的。作家必须要不断学习,激励自己走得更高更远。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把某一部作品当成自己的成功之作,实际是对自己文学创造力的否定。只有那些不断丰富自己的作家才有可能成为大家,只有那些与人性共鸣的作品才可能历久弥新。
《唯美文精选》编辑部:吕老师,对非常想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作者而言,需要做哪些工作?希望您提供给他们一些宝贵的建议。
吕志军:我觉得首要的是多读书,读经典。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很多前人历经一生体验、探索积累的智慧,足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读他们的书,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前进。读书和旅游是两个增长见识和学识的必经途径。只有有了宽阔的视野,才能给自己树立一个可行的目标,确定一个适合的路径。
第二个是把读、思、写结合起来。写作没有捷径,如果有那是天才,可惜99.9%的我们这些作者都是要靠勤奋和坚持的。独立思考缺位的阅读不啻是饮鸩止渴,它让阅读者在获取一定知识的同时,丧失了判断,迷失了自我。一般人把复杂的事,尽可能说简单,如,生活就是一团麻,岁月堪比杀猪刀,这是直指结果。作家是把简单的事说复杂,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活着》,极力关注过程。作家在过程里追寻事物结果的成因,在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里发现意义,再把这些思考、意义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思维习惯了,就每每发现了结果里的偶然与必然。这种发现是原创性的,因此作家往往又是思想家、哲学家。多读、多思考、多练笔,长期坚持,才可能成功。我在发表文章之前其实已经练写几十万字的小说了,笔写顺了,故事有趣味了,内涵有嚼头了,才慢慢得到发表。即就是这样,回头再看当年的文字,仍然感到语言幼稚甚至拙劣,思想肤浅甚至空洞。写了几段文字就想着立马发表出来,这种想法可以鼓励自己,但不可持续。现在的网络文学平台太多,因为需要大量的文字来撑台,使得质量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发稿标准了。这一方面鼓励着初学者,一方面又妨害着优秀作品的生产。
我重点想说的是要怎样能让作品流传得更久远一些。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不能只因为有一股子气而写文章,那不会是好文章。当时我读了,有些对号入座。因为我就是凭着“一股子气”在写文章。为什么要用这股子气?一是我其实是眼软心软的人。看学校里有霸凌事件,几个学生打一个娃,那打在脸上的每一个耳光,踢在身上的每一脚,抽在皮肉上的每一棍,似乎都落在我的身上,看着看着就痛苦,就呲牙咧嘴,恨不能拿刀去拼命。陪女儿看电影,《七号房的礼物》《叫我第一名》,看着看着,就哭得稀里哗啦,老半天了,沉浸在那种情绪里出不来。二是总觉得写文章,当然要用气,气冲霄汉,气冲斗牛,一气贯之,那才酣畅,那才解气。但是看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看老年巴金的《怀念萧珊》,确实没有气,一律的平缓和缓,但读过却难忘,为什么?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表面上是极其收敛的,就像讲幽默笑话的高手,一个段子出口,台下笑得俯仰起合,他们自己倒显得懵然不知——这其实才显示出作品的张力。气是神韵,是魂魄,而神韵魂魄是藏在里面的,像人的内衣,绝不会像T台上的模特儿,那样招摇地外穿。文字的力量是慢慢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的,优秀文学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较于哲学意蕴丰富和广阔。有气量的作家,在文字的运用里,往往追求的是掩卷后带给人的思索,这种思索越长或者争议越大,作品应该越成功。那如果在文字上都已经气势汹汹了,文意上又怎么能余味绵长呢?
最后,感谢《唯美文精选》收录了我的文章,提供了我和大家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