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的罗汉

标签:
杂谈 |
灵岩寺罗汉由普通黄泥塑成,并以天然矿物质着彩,沿着千佛殿东、北、西三面,围坐成一个“U”字形半圈。罗汉的最大特点是逼真。说它逼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比例尺寸与真人相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所有细节,都是比照真人仿制的,并且仿制之精细传神,以至你走进千佛殿,就像走进了真实的人群当中;如果你迎着他们投来的目光,你会感觉到那是一种真实的对视,使你不由得产生一种想跟他们挥个手、打个招呼的冲动。稍加留意,你还会发现,罗汉的手背、脑穴和脖颈等处,隐隐暴露着青筋;这些青筋根据罗汉的表情动作而发生变化,似乎能让人感觉到他们血液的流动,脉搏的起伏。更为神奇的是,二十多年前人们在修缮罗汉时,发现他们的腹腔内,竟然真的有用丝绸仿制的五脏六腑;经医学家鉴定,认为基本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罗汉的形态、表情也极为丰富。他们或端坐,或拄杖,或合掌,或口讲手指,或侧耳倾听;有的和善,有的愠怒,有的勇猛,有的闭目沉思,有的俯首低吟。袈裟衣饰也处理得自然流畅,线条虚实曲折,随着不同的姿态而起伏飘动。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千佛殿内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海粟先生来这里参观时,站在罗汉前久久凝视,不忍离去,最后挥毫写下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可谓是对灵岩寺泥塑罗汉最贴切的概括和评价。
1981~1983年,对罗汉塑像进行维修,从部分塑像体腔内发现一批铜镜、钱币、丝制内脏、墨书题记。其中一身以宋熙宁三年(1070)铸造的铁罗汉为内胎,从而确知,40身罗汉非同时所塑造。据碑记等推断,罗汉像初为32身,塑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可能设于般舟殿中,元致和元年(1328)曾加妆塑,后该殿倾坍。明万历十五年(1587)重修千佛殿,约于此时,将残存之宋塑罗汉27身迁入殿内,并增塑13身。清同治十三年(1874)最后一次妆銮,即今日所遗存之塑像面貌。据现存木牌题榜称,其中除罗汉外,有11身为高僧及祖师像。
四十身罗汉像环坐于殿内四周下层壁坛之上,通高在1.6米左右,风格写实,能够表现出不同年龄和身体特征的差异。宋塑解剖关系相当准确,注重人物不同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刻画,脸型多为长方形,高鼻梁,眉弓隆起,轮廓清晰,衣纹刚劲,又富于质感。明代泥塑工艺较为简单粗糙,艺术表现上也较为逊色。
不过有的中国高僧塑像木牌的名字似乎是有问题,因为造像年代早于其生活年代,至于当时塑像时名字上是否有所遵循,已不可考。
http://s4/middle/771d3e2dtc7392a3881d3&690
东土初祖达摩尊者
http://s15/middle/771d3e2dtc7392c04192e&690
禅宗初祖达摩尊者是东边第一尊。菩提达摩(菩提达磨),中国禅宗初祖。南天竺婆罗门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禅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罗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法,很得般若多罗的赏识,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达摩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520~526,一说南朝宋末)到达广州,梁武帝闻其名,迎入金陵(今南京),但观念不相契合,达摩悄然北上。途经北江,没有渡江的工具,遂将一束苇草置于江面,踏蹑而渡。《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
摩诃目犍连尊者
http://s3/middle/771d3e2dtc7392ec3f3b2&690
“摩诃”是大、多或胜的意思。目犍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是梵文的音译。或为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古印度摩揭陀国土舍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称。后被反佛教的婆罗门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释尊左边。相传其神通广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在他们的帮助下入地狱救母,由此,佛教有“中元节”。
摩訶俱絺羅尊者
http://s10/middle/771d3e2dtc73931ad87b9&690
摩诃拘絺罗。“摩诃”译为“大”,“拘絺罗”译为“膝”,合译为“大膝”,大概这位尊者的膝盖很大,从形貌上的特徵而立名。在佛的大弟子中,是“答问第一”。
摩诃迦旃延尊者
http://s12/middle/771d3e2dtc739368eb25b&690
迦旃延(议论第一)或称为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的音译,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这位尊者善于文饰,善于论议,他是论议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故有“议论第一”之称。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此名源于他的思想好,辩才无碍之故。
下图右起:迦留陀夷,牛呵比丘,定鼎玉林国师,无贫如音阿那尊者
http://s4/middle/771d3e2dtc739394e8243&690
迦留陀夷尊者
http://s15/middle/771d3e2dtc7393c5d826e&690
接着就是迦留陀夷尊者,又作迦楼陀夷、迦庐陀夷、迦路娜、迦庐。或作黑伟陀夷。意泽为大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
牛呵比丘尊者
http://s4/middle/771d3e2dtc7393ef61953&690
牛呵比丘尊者是五百罗汉第九尊,即憍梵波提,意译为牛呵。憍梵波提,号牛相比丘。又作梵波提、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为拔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意译为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呞、牛相。
他精通佛法,德行高尚。曾受舍利弗之指导。据云:他在过去世,因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所以还遗留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反刍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纯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佛陀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仞利天宫尸利沙圆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尊者始知释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因为五百世前为牛身,余习未尽,常如牛反刍嚼物,故有此名,后随佛出家证果,佛为免世人讥嫌其牛呞之习性,便勅令常在天上受供,而有“受供第一”之称。
定鼎玉林国师(1614~1675)
http://s7/middle/771d3e2dtc739428d2816&690
清初临济宗僧。江阴(江苏省江阴县)人。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通琇。十九岁出家,后住浙江省武康报恩寺。清顺治十五年(1658),奉清世祖之诏入京,于万善殿弘扬大法,受赐号“大觉禅师”,翌年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十七年秋,帝建立皇坛,挑选一千五百僧受菩萨戒,特请师为本师,并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其后,师回西天目山,重修殿宇,将山麓之双清庄改为丛林,因袭该山祖师高峰原妙所创师子正宗禅寺之名称,称为师子正宗派。康熙十四年七月,寂于江苏省淮安慈云庵,年六十二。塔于西天目山。
无贫如音阿那尊者(缺资料)
http://s16/middle/771d3e2dtc73945c23eef&690
下图左起东土摩诃菩提尊者(左)和精进比丘鬼逼禅师(右)
http://s16/middle/771d3e2dtc739480c32af&690
东土摩诃菩提尊者(缺资料)
http://s9/middle/771d3e2dtc73949d6df78&690
精进比丘鬼逼禅师
http://s14/middle/771d3e2dtc7394c635afd&690
精进比丘鬼逼禅师以前是一位超度亡魂(赶经忏)的和尚,有一天他念完经回庙的时候,经过一乡村,其时天已黑,被一犬追吠,有一妇人就问:‘谁呀?’其夫从窗口一望,便答:‘噢!是赶经忏鬼!’他心里纳闷,为何不叫我赶经忏神仙,而叫我做鬼呢?及行至桥边,天适下雨,就在桥下暂避。同时结跏趺坐,以便休息。忽然看见有二个鬼经过,其中一鬼说:‘这里有个金塔,金塔里面,有佛的舍利,我们赶快叩头,就会消除业障。’于是二鬼一齐叩头,叩了一会,赶经忏鬼腿痛,就把双腿放开,改为单跏趺坐,右腿在上,左腿在下。这时,一鬼说:‘为何金塔变成银塔?’另一鬼说:‘不管它金塔或银塔,我们依然叩拜。’大约过了半小时后,腿又痛,便将两腿伸直。二鬼一见,便说:‘这是泥巴不必拜。’便要打他,骇得他赶快双跏趺坐,鬼又说:‘咦!又变成金塔,这真是有佛的舍利,才会这样变化无穷,我们还是赶快叩头吧!’赶经忏鬼心想:‘原来结双跏趺坐,就是金塔,单跏趺坐,就是银塔,不坐,就变成泥巴,还是要赶快修行啊!’从此以后,他就不再赶经忏,而专心一意,埋头苦干,一修便修成功,后来人们取他的名字,叫做‘鬼逼禅师’,如果没有鬼逼他,要打他,他还是拖拖拉拉,耽误时间,不肯修行,被鬼逼后,才肯精进苦修,这是鬼帮忙分开悟成道,故叫‘鬼逼禅师’。选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
摩诃迦叶尊者
http://s10/middle/771d3e2dtc7394eb23c19&690
摩诃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称大迦叶,或称为迦叶、迦叶波、迦摄波。迦叶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着一卷图修道,所以就以此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所有佛的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文的译音,头陀就是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大迦叶深受佛陀(释迦牟尼佛)的信任,当佛陀预感不久人世时,指定以大迦叶为首的四弟子(另有: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侯罗)为“四大声闻”,继承佛陀的事业弘扬佛法。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释迦牟尼涅盘后的第二年的夏天,大迦叶将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汇编释迦佛祖的遗教,全部汇编整合完成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这就是所谓的「三藏圣典」。因而有第一祖师之称。对於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
下图左起:摩訶鸠摩罗什,云山牧牛难陀,降龙菩提无阂禅师
http://s6/middle/771d3e2dtc739514488d5&690
摩訶鳩摩羅什尊者
http://s10/middle/771d3e2dtc7395815b409&690
摩訶鳩摩羅什尊者(344~413)是东面第十四尊,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鸠摩罗什则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亲出家,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秦弘始三年姚兴派人迎入长安,翻译佛典。共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三十五部经书。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系统的介绍般若、中观之学,在翻译上更一改过去晦涩难懂的现象,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佛教的教义,使中国的居士易于接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这尊鸠摩罗什塑像,沉稳安静,目光睿智,右手前伸,似乎在与弟子们商讨着译经的事情。
云山牧牛难陀尊者
http://s10/middle/771d3e2dtc7395ac0ef09&690
云山牧牛难陀尊者,古印度人,本为牧牛者,故称牧牛难陀。频婆娑罗王曾请释迦牟尼及僧众三月安居,时牧牛者住于附近,日日送乳酪,如是三月而不懈怠;王甚嘉许,遂令之拜见释迦牟尼佛。牧者以认为释迦牟尼佛虽为一切智人,然出自王宫,岂知牧牛之事,故于参见佛时,以牧牛之事请问。佛即以十一事为彼说牧牛之法,牧者始起恭敬心,并出家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区别于孙陀罗难陀而谓为牧牛难陀。
降龙菩提无阂禅师
http://s5/middle/771d3e2dtc7395d3e0e64&690
降龙菩提无阂(gāi)禅师即佛教经典《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有说他是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
阿菟楼陀尊者
http://s7/middle/771d3e2dtc73960125956&690
阿菟楼陀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后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随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称。虽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却是个盲人,《楞严经》说他出家之初,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个畜生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连续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门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见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达到能见世界如见核桃的境界。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他还悟出证道的方法,他认为:道是从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八法而得到的。
下图左起:双桂堂神通破山和尚,天童密云悟祖和尚
http://s8/middle/771d3e2dtc73962369ee7&690
双桂堂神通破山和尚
http://s10/middle/771d3e2dtc739639ec2f9&690
双桂堂神通破山和尚(1597-1666)法名海明,号破山、懒愚、旭东、双桂老人等,俗姓蹇,名栋宇,祖籍重庆,出生于四川大竹。
双桂堂的开山祖师破山海明禅师,世有“小释迦”之称。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圆寂于清康熙五年,享年六十九岁。
海明于1616年出川。1619年来到湖北黄梅的佛教圣地四祖寺、东禅寺参禅。因为山居生活艰苦,营养缺乏,两眼昏花,身临悬崖,误为平地,坠落山下,险些丧命。后来,他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有感于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号破山。
1622年,他告别破头山庐,在江西、浙江等地一些著名寺庙拜师参学,遍礼名山古刹,受法于浙江鄞县天童寺高僧密云禅师门下,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办事精明干练,颇得密云禅师的厚爱。1632年,饱经风霜,“大难七次”的破山,日夜思念他久别的故乡,决心辞师西归四川。先后在万县的广济寺,梁平的太平寺、万年寺讲经说法,刊刻经书,振兴禅院,终于名声大震,学者仰慕,归之如云。
清顺治十年,即公元1653年,在梁平县万竹山始建双桂堂。这时,他为山门的题联是:“二株嫩桂久昌昌,正快时人鼻孔;数亩荒田暂住住,稍安学士心肠。”反映了年近六旬的破山另一种心情。
破山先后开建法幢十五处,灯系繁衍,门徒众多。双桂堂被尊为四川各大丛林寺庙的接法寺庙,西南各大丛林之首。
天童密云悟祖和尚
http://s14/middle/771d3e2dtc7396644353d&690
天童密云悟祖和尚,法号圆悟(1566~1642),明末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号密云。二十九岁出家。万历三十九年(1611),嗣正传衣钵。四十五岁继席龙池院。其后,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兴广慧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崇祯十五年圆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有《密云禅师语录》(《禅宗全书》第五十二册)行世。其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其中有多位是清初望重一时之名僧。
下图左起天贝高峰妙禅师,摩訶鳩摩羅什尊者
http://s4/middle/771d3e2dtc73968a41c63&690
天贝高峰妙禅师
http://s11/middle/771d3e2dtc7396c0a882a&690
天贝高峰妙禅师,即原妙禅师(1238~1295),南宋临济宗(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高僧。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十五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修学天台教义。二十岁入杭州净慈寺立死限三年,勤苦修道。翌年,请益断桥妙伦,次参叩雪岩祖钦,受印记。咸淳二年(1266),隐龙须寺,后再迁武康双髻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闭死关,不越户达十五年之久。后,学徒云集,参请不绝,僧俗随其受戒者数万人。后开创师子、大觉二寺。元·贞元年十二月一日,焚香说偈坐亡,世寿五十八,法腊四十三。谥号“普明广济禅师”。门下有中峰明本、断崖了义、大觉祖雍、空中以假等人。世称高峰和尚,有《高峰妙禅师语录》一卷、《高峰和尚禅要》一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