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梭在大峡谷中的故乡

(2011-04-01 13:31:56)
标签:

何幸幸

毛主席

黄土高原

宋体

老黄牛

分类: 散文

穿梭在大峡谷中的故乡

 

从榆林青云山前往通镇芦河,一直到佳芦镇边缘流过的黄河,不难发现,这条有着近百余里的大峡谷,地貌特征明显,民风民俗厚重,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文化聚集区。修葺一新的榆佳省级公路沿着河畔缓缓前行,犹如一条横卧在峡谷之间威猛的巨龙。途中历史遗址数之不尽,寺庙、古城、石窟等人文景点琳琅满目。峡谷两边有土山也有石山,石山形状千奇百态层出不群,有像房屋的、有像动物的、也有像家具摆设的……几千年的历史风雨竟然把平庸的高原装扮得如此瑰丽壮观。土山表面都会看到一道道数百米宽的沟壕,壕里或是田地、或是树木、或是荒草,这些被称为“山旮旯”的山渠,让人忍不住顿觉揪心地震撼。这是历史留下的脚印,这是被风雨侵蚀后的面庞,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炫美。向远处瞭望,相隔数百步就有寺庙立于山顶。每个村庄都会供有不同神灵的庙宇,而且大都明显地矗立在村里最高的山顶。村与村都相挨着,巍巍壮观,连起来的话可以说是绵绵数里而不绝。这里的人们都信仰神的庇佑,所以很早以前就建起了庙宇,里面供奉的不是佛教的尊神,也不是天上的玉帝众神,多为龙王爷。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高原坐落在大陆板块的深处,受不到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连年苦旱,百姓叫苦连天,遂将希望寄托在龙王爷身上,为的就是不让庄稼受旱。山上多有像楼梯一样向山顶延伸的梯田,从半山腰而起一直到山顶一层层上升,每层都是绕山身一整圈,每层都有2米多高,这些被誉为土台阶的杰作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群众而建,是当时团结的力量集中在农民身上的体现。山底以前的河流大多被大自然遗弃,雨水冲洗下了山上的黄土,渐渐覆盖了河床,也覆盖了周边的岩石。还是在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修成大坝,作良田耕种,大坝大部分都种了玉米。梯田下面山洼洼上的枣树,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大部分农民都是靠秋天卖枣来维持一年的生计,可想而知枣树对这里的重要性。常听人说:靠天靠地不如靠枣子,枣子就是“铁饭碗”。

    从记事起,我就对漫山二洼星罗棋布的枣树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而咎其原因,似乎有点以点盖全。枣树浑身长着很多像针一样的木刺,小的时候经常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记得那年冬天,我在山坡上捡柴火。冬天的雪说来就来,我被突如其来的大雪着实震撼。雪幕下的四处景色晶莹剔透,所有的一切刹那间变成了云朵一样的白,这突如其来的雪景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来山上的目的。伫立在山间,我观望许久,村子里一股股浓浓的饭香弥漫开来,这才想到,我应该回去了。正准备下山时,因路滑,从山腰间陡然滑倒,向下滚了十几米远的时候,正好伸手抱住了一棵枯老的枣树才不至于滚下山坡。至此,枣树于我有了莫大的好感。一片片枣林现在被憨厚质朴的老乡养护着,以前的小枣树苗现以长成了参天大树。岁月催人,转眼间数年已过。日子像流水一样逝去,不留任何痕迹。有句话叫不爱故乡的人不会爱国,不爱国的人又怎会爱自己爱他人!我相信每个人的故乡都很美丽,这就要你深深地去体会,故乡的每寸土地都是你的血脉,都是你的灵魂。

    人的名,树的影。故乡的名字弥足珍贵,她是苍茫之幽川,她是赐予生命的福音之地,她是黎明之霞光,她是你我心目中的神圣之地。故乡的窑洞是历代以来最独特的居住方式,可谓是万物唯我独奇,它冬暖夏凉,敦厚结实,是黄土高原上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空间。据了解,世界上也只有这片充满神奇和古韵的土地上才有这种住房,或者可以说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人生中没有几次真正的知足,但能有这么一个温暖和煦的乡下,我亦知足。小时候去上学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还要过5公里的沟岔才能到达学校,从上午出发傍晚才能到,途中会遇到很多同学结伴而行,渴了就吃山洼洼上野生的杜梨,饿了就拿出背包里面的干馍馍,好不热闹。去年回老家,我突然又重走了去学校的那条溢满年少时欢笑的山路,可走了一半腿就发软不得前行。一路上,我且息且行,脑海里随行的都是童年琐事。回忆永远是最美好的,记忆在如今的眼前依然像是昨天发生的故事,历历在目。故乡的每寸土地都在我的脑海里生了根、发了芽,永远地生长着,从不枯萎、从不凋谢。

    春天是大地万物苏醒的时节,故乡的春天便是年里忙碌的早晨。在山中,土红色的老黄牛拖着擦得雪亮的犁铧一步一摇缓缓前行,它不是在散步,也不是寻觅食物,而是在耕作。老黄牛套着绳索,拉着铁头木身的犁铧,汗水从它那稀疏的毫毛间簌簌地滑落。黄牛身后的汉子,头上挽着羊肚子手巾,单薄的衣服已被汗水渗湿了一多半。汉子一手托着犁耙,一手拿着鞭子,叫喊着让老黄牛拐弯。汉子身后跟着位年岁不大的娃娃,一只手拿着掉了边沿的大瓷碗(碗中盛满着待下地的种子),另一只手从碗中熟练地拿出几粒种子,像天女散花般不断地往刚犁开的地里播种。慈祥的母亲肩膀上挂着粗布麻绳,胸前挂着铁制品的大铁槽,槽子里面是捣碎的牛粪和羊粪(后来都用成了化肥,以前都是以粪代肥),两手抓起粪一把一把不停地往种子旁边丢。老黄牛走一步,后面的人也跟着走一步,这便是黄土高原的老乡们世世代代耕种的场景。他们的勤劳与质朴是至高无上的,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成千上万的粮食,都是从他们这一步一个脚印中走出来的;成千上万的高原孩子们,也是从这一步一步中长大的。

    故乡是记忆中最深刻的,故乡更是用千言万语也描绘不尽的,故乡的景色就是用一生的时间也欣赏不够的。我相信,从高原走出的每个孩子,他们热爱故乡,孝敬父母,他们定会带着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不服输、不怕累的心态走南闯北,走向全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寒月鬓归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