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哉壮哉我育英中学《京剧人》(六)

(2011-05-30 15:22:22)
标签:

杂谈

 

古稀人 当前离线

UID
423 
帖子
347 
精华
10 
积分
100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1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0 
最后登录
2011-2-27 

http://images.5d6d.net/dz7/default/star_level2.gif

 
本帖最后由 古稀人 于 2010-12-14 14:54 编辑

古稀之年侃京剧105                    育英中学京剧人
                     美哉壮哉我育英中学《京剧人》(六)
                                                              古稀人
      本文介绍袁庆枢、张宝荣、孙雪临三位琴师等先生。
      袁庆枢,汉族,北京人,1938年生。不同者,他是我们北京育英中学系的北京一六七中学和北京二十五中学的数学教师。(从1972年到1993年,到退休)
介绍袁先生必须从袁家票房讲起。票房是六七十年前,庆枢和庆棻的父亲袁季远老先生在西城区梯子胡同4号院建立的。
      哥俩自幼受熏陶,都喜爱京剧。每逢周日、节假日,亲友满堂,吹拉弹打唱念做舞,热闹非常。
      1956年暑假,小兄弟们自建的《青青京剧团》,在自家院子里彩唱演出,庆枢演的是武生戏《石秀探庄》。
      1956年后,票房一分为二:老人在北厅唱余梅;小哥儿们在南屋学习马谭张裘,庆枢兄弟转向琴艺。票房还吸引来裘盛戎大师的琴师汪夲贞大师,先是做客,后来索性加入票房。
      1960年之后,票房越来越火,如日中天,名声在外,各界名票慕名而来,济济一堂,托腔协律,不乐不归。当时的基本成员有:京胡袁庆棻、叶瑾良、陈幼生(也是育英中学京剧人,1955年左右在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五中读书,现在是著名中医大夫,名琴票);二胡张宝荣;月琴袁庆枢;三弦王维孝;司鼓岳维城、张毓英、魏乃武;大锣洪英儒;铙钹吴铭磊;花脸刘养痴、赵志远(侯喜瑞弟子)、刘怀俭、郭立志;青衣肖香生、卢志仁(张君秋弟子)、姜汝泰(一水儿的男旦);老生陈朝正(马连良弟子)、周嘉褀、范广宏、黄慕坚、邢育儒;小生韩桐仁、孙立生;老旦刘养愚。刘奉五大夫、白宝华教授、马君良先生、梁于华先生及后来成为余派老生名家演员的陈志清先生也经常来玩。(注:上述张宝荣、陈幼生、岳维城、魏乃武、肖香生等都是育英中学《京剧人》。)
      庆枢的特长是不仅月琴弹的好,能戏很多,而且热情好交,善于组织。他曾经为谭元寿、张学津、叶少兰等名家伴过琴,与梨园和票界的朋友过从甚密。《京剧谈往录(四编)》一书中,有一篇写上世纪50年代末期前泥洼票房活动的文章,曾三处提到他的名字。文中写到:“一次到票房过戏,唱《搜孤救孤》,樊先生司鼓,吕齐操琴,袁庆枢弹月琴。袁是高文静的弟子,在票界颇有名气。”
     《袁家票房》最精彩的一幕是三个年轻人的拜师会:叶瑾良拜汪本贞;袁庆枢拜马连良大师的月琴师高文静;卢志仁拜张君秋大师。拜师会在玉华台饭庄同时举行。仪式由马连良主持,谭富英、裘盛戎、李慕良、马富禄、谭世秀等京剧大师热情捧场。
      1963年前后,上述大师及高玉倩数次光临票房。袁家票房名震京城。特别是由汪本贞指导、由养痴、养愚主演、由袁家哥弟伴奏彩唱演出的《赤桑镇》,在京城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庆枢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除了“文革”(十年)期间,为演样板戏摸过乐器,(门头沟文艺宣传队)其他时间没有动过月琴。1976年,拨乱反正,焕发青春,他无论在工农补校、在北京市教育局、在一六七中、在二十五中,在业余时间都是琴不离手。他先后在宣武区工人俱乐部京剧队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京剧队,为金福田先生等名票和票友伴奏过几十场戏(如《空城计》、《十老安刘》等)的彩唱演出。尤其是1988年结识杨洁老师后,他主要就是为《胜友会》票房、北京国际票房、北京国粹票房、外交部票房等票房伴奏和协助组织大中型彩唱演出了。
      月琴,对京胡而言,虽然为“下手”,但是在他的调教下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上品”。他按五度定弦准确,二十几个品位功能充分发挥,拨子发力适当,按弦精确,故音色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准确、配合和谐适度,故与其他琴师一起,为演唱起到衬、托、包、垫作用。他说:“玩琴五六十年,学到了一点东西,主要是”脚步好“,经过京胡名家汪本贞的介绍,拜了名家高文静先生为师,着实地学到”真谛“,少走了许多弯路。尤其是傍大名票杨洁老师后,在她的安排下有机会同场“下手”或在其他场合向何顺信、张似云、姜凤山、虞化龙、李之祥、吴文疆、燕守平、李亦平、唐在炘、熊承旭、李祖铭、尚长贵、张达谋、顾永湘、马昭铭、谢温之等名家当面学习、讨教,也为不少名家、名票的清唱和大小彩唱戏伴过奏。“
下面二位都是专业二胡演员或名家。我先谈一点二胡。
      京二胡,前辈们也叫“嗡子“,形容宽、厚、亮、响等,也为了有别于民二胡之名。八九十年前,二胡编制在文场之列,排第二位。历史上由”三大件“(即京胡、月琴、三弦),改称”四大件“。用于梅派青衣的演唱,后来普及于所有旦角(及老生)与小生(现在已经向净角发展)。京胡与二胡被誉为”龙凤姐妹“。经过京二胡鼻祖王少卿老先生对京二胡的不断改进,京二胡从尺寸上小于民二胡大于京胡。由于京二胡的担子比京胡长、琴弦的拉度比京胡的跨度大,所以在定音方面自然要比京胡定音低八度。也正是这种巧妙设计京剧音乐中出现了中音区加厚了旋律的效果。(以上摘引自《中国京剧》20038期刘佩娟“京二胡之父王少卿”一文)
      窃以为京胡虽然是文场第一乐器,但是也可能是最难听的乐器。在票房听戏时,如果高手用好琴,一准好听;高手操次琴,只能凑合着听;而生手用好琴,也就马马虎虎地听;如果操个低等的琴,可就要了戏迷听众耳朵的命啦!可是高手操二胡即便是次琴,听着也不错;而生手玩个便宜二胡,感觉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
      下面介绍张宝荣,汉族,北京人。1955年左右,在北京二十五中和六十五中读书。他喜爱京剧,擅长京胡和二胡,曾经是育英京剧队成员。他没有读到高中毕业(应该是1959年),就投身考入北京京剧团学员班,向老琴师学习了二三年,琴技达到一定水平(能拉张派《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秦香莲》等多出张派戏)。后来拜师张君秋大师的二胡著名琴师张似云先生,成为亲传弟子,琴技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上面所述,1960-1965年,他是袁家票房文场的二胡主力。
      据说,(我几天前才听说)他离开北京京剧团后,一直是自由职业,高级二胡琴师。(可是我在写北京的文场票友时又一直没有提到过他。我只知道关绪年兄弟的二胡拉得好,是名琴票)
我在《赓扬集》票房、在李越票房很多很多次听过他的琴声,水平很高。在我的心目中,七十左右岁的北京二胡专业高手有:他和孙雪临、关敬国和虞化龙四位先生 。
     《中国京剧》杂志20061期载文“思考汪本贞,回首祭琴魂”。在这个《京剧沙龙》中,他以汪先生的学生、著名演奏家的名分做了发言。
      现在好像他以为外交部、《赓扬集》、新闻界等票房伴奏及教授学生为业。似乎他的行业与名鼓师张伟先生有些相近,是不是可以称为京剧界的“张伟现象”或“张宝荣”现象?
      下面走入孙雪临先生,1937年生,汉族,北京人。在北京育英小学和育英中学、北京二十五中初中毕业。(我们小学同班,中学同届)其父亲是北京协和医院西医大夫。他喜欢京剧始于同学大戏迷陈嵩生,一起去吉祥戏院看戏,还各买了一把胡琴,拉着玩。还找老师学。如此两年,有了一点认识。
       1956年,在父亲鼓励下,经过马派名名家梁益鸣先生介绍,正式拜梨园世家耿明贤先生为师(行了祭祖、磕头的拜师礼,在西单鸿宾楼宴请、照相:马连良、耿先生、徐兰沅、马富禄等居中坐,两边为谭富英和李多奎;二排站立的有他,两边是裘盛戎和张君秋等等先生)
先生教的课有:吹笛子、唢呐;拉京胡、二胡;弹月琴、三弦;各种曲牌;多出京昆戏唱段。完全“口传心授”,并教如何做人。
      1958年进北京鸣华京剧团(后改名北京风雷京剧团),正式入京剧界。先操月琴,吹《樊江关》的唢呐,后主拉二胡,至今。他为吴素秋、梁小鸾、吴绛秋、赵蕴秋、徐东来、吴吟秋、邹慧兰、关韵华、李鸣岩、吴纪敏、关敬茹等等名家、名演员操过琴;也为梁益鸣、张宝华等文武老生武生配过乐。
      他在工作期间得到师友三弦琴师郑得胜、鼓师祁立升、琴师刘永贵、蔡俊、陈庆增的诸多指点和帮助。1971年,他在西单全素斋饭庄,行弟子礼拜汪本贞大师为师。后来他经过先生指教,对京剧的再认识、对琴技的提高,大有所得。
      他对现代戏、“样板戏”持有学习、吸取的态度。他向郭根森、何顺信、朱文龙、周仲春等学习《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杜鹃山》等剧目的唱段。                                                            
      他在剧团“旧戏新演”及各种大型纪念活动中都是积极参加,身先士卒,任劳任怨。在纪念徐兰沅先生的活动中,他为梅葆玖伴奏过《宇宙锋》、《霸王别姬》、《生死恨》中的唱段,并制成音像片。
      伴奏之外,他曾经兼任艺术室的工作。他整理过《彩楼配》、《拾玉镯》、《蝴蝶杯》、《韩信》、《三打白骨精》、《乌龙河》、《金翅大鹏》等戏。
他经常参加群众业余京剧活动。他曾经在《文荟艺苑》、在《天桥乐茶园》等票房,为票友的清唱和大小戏彩唱演出进行伴奏。
      他曾经向二胡大师张似云先生学习请教过二胡演奏技巧和张派唱腔伴奏方法,他在退休后有了足够的时间探讨京剧理论和京胡二胡方面的各种问题。经过他的努力,在2007年写成《京二胡伴奏生涯》一书并出版。陈嵩生教授在序一中写道:“作为同一个声部的京剧文场四大件各自有其局限,为了与京剧不同角色的不同唱段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他们各自采取了“高唱低拉低弹”或“低唱高拉高弹”的所谓“借音”手法,实现了互合互补。雪临兄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尝试了京二胡伴奏京剧旦角“南梆子“和”西皮二六“演唱采用同声部,不再”借音“,开拓了京二胡伴奏的新路数。”书中其他论点,不再赘述。
      接着,雪临兄又写了几篇文章,已经登载于《中国京剧》,20102期、3期、4期、5期。文题为“也谈京二胡演奏及其他”(一)、(二)、(三)、(四)。












如果我未及时回帖,是由于我有些上网功能还很不熟悉,望大家见谅。

咚咚锵 |联系我们 |Archiver

GMT+8, 2011-5-30 15:27, Processed in 0.033909 second(s), 6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Discuz! 7.0.0

© 2001-2010 Comsenz Inc.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