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常秋月上海事件》

(2011-04-01 22:46:20)

                          也谈《常秋月上海事件》

                                                      古稀人

    这件事的出现很偶然,但是应该说也有其发生的内在的复杂的原因。事件中,我们咚咚锵网站的网友对其十分关注:既有比较准确的、客观的报道;又提出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我也想参与一些评论。

    我的方式是一边介绍情况、一边评论。

    第一帖应该是网友“红色的记忆”于3月27日21.42发的,题目:“常秋月今晚在上海天蟾演出被观众轰下台”。具体内容:“刚从上海朋友微博中得知:北京京剧院常秋月,在上海演出全部《玉堂春》——从游园到团圆,今天晚上居然不带《起解》,被上海观众轰下去,重来了。”(评:报道及时,这才是“头号新闻”)

    网友“大保国”跟帖于3月28日00.06.内容:“自找麻烦,戏必带《起解》《会审》。”(评:点明要害)

    网友“血外行”跟帖于8.56.内容:“挺好的一个旦角,都让环境宠坏了。以前成角是靠自己熬上了的;现在成角儿是靠后台赐给的。一旦有点势了,就听上面或后面(的),胡作非为。这都是今剧坛弄潮,好不了啦!”(评:话虽然重点,可极有道理。因为点明了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为的因素。可谓大实话!)

    网友“小林教头“于18.46.内容”真的假的?”(评:与我的观点雷同。我在“新浪网站”的微博,以“北京古稀人”发过博客,提出过同一问题,说不敢相信。希望有人澄清。

    网友“戏迷”于18.55跟帖。内容:“我不信,上海的戏迷也太过分了。”(评:与我的想法大致一样。)

    网友“沁水客”跟帖于19.48.内容:“如果真是没《起解》,被轰下去,重来,是轻的,直接退票走人倒是整(正)理。有一次,去看《大探二》,海报宣传是安平,我就冲着他买票看戏,结果台上换了人,真不是想看的。   看戏也是一种消费,碰到“消费欺诈”,维权也是应该的。”(评:引申到京剧文化的消费问题,这可是个大事啊!)

    “红色的记忆”跟帖于21.50.内容:“五楼的戏迷先生,你可以上网查查是不是真的!我觉得上海的戏迷做的真对!现在也太不把“座儿”当回事了!!以后您尽可能地看《阉割版》的京剧!!反正您觉得没什么!”(评:激将得有理,对我也适用。实际大家还不都了解情况。老是不敢相信真情!误会而已。)

     “老戏迷”于22.09跟帖。内容:“就这种演出态度,不被轰下去才怪。上海戏迷已经好脾气了,估计给气坏了。要在天津这么糊弄,茶壶都上去了。  同情这种态度唱戏的戏迷,不是有钱没事干的(下略)”。(评:说得具体、形象。)

     “戏迷”跟帖于3月29日8.16.内容:“不必动气,也不要出言不逊,全当笑话。哈哈。”(评:网友间当然应该如此。)

      下午16.33“海派之家”跟出要帖。内容:“完全赞同楼主。您提到的上海朋友的微博,就是我第一时间发的。“海派之家”希望引起大家重视。京剧演出的现状、继承和发展,不能本末倒置。我收藏有许多京剧老戏单,包括荀慧生先生三、四、五十年代来沪演出全本《玉堂春》的戏单,共九份,上面都是包括《起解》一折,从嫖院、关王庙、落坡、小公堂、起解、会审、监会到团圆。其他荀派弟子,如许翰英、童芷苓、毛世来等,解放前演全部《玉堂春》都有《起解》一折。这有老戏单为证。常秋月喊冤说,荀慧生的演出剧本里明确表示,如果时间长,可以不演《女起解》;还说考虑到观众回家没车子,上海的荀派花旦熊明霞可以,她常秋月就不可以?!这种解释有点牵强附会。您做过上海京剧演出的调查吗!和观众交流沟通过吗?不要忘了一句老话,观众是上帝,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戏是唱給观众听的,不是演给领导看的。我以后有机会会上传一些京剧老戏单,给大家共赏。谢谢大家。”(评:我想首先要感谢戏单收藏家海派之家海老,忠实地、具体地揭露了这么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海老语重心长,而窃以为问题相当严重。常秋月作为一位32岁的、大有作为的、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毕业的、名家孙毓敏的学生的青年花旦演员,不知道受谁的“教唆”,竟然说出这般错误的“解释”——这可绝不是用“牵强附会”,就可以随便谅解之事。海老所列戏单及荀先生全本《玉堂春》演出史,足以证明,轻者说,常在矫情,重一点说,是在胡说八道。我看过名家吴纪敏及我们东城区京剧队等演出的全本《玉堂春》,无一不带《女起解》,而且都是以这折及《三堂会审》为重点二折。关于演出时间,也是无理找由子:我对上海不算熟悉,天蟾戏院逸夫舞台大概在市中心的福州路云南中路——再西是宽宽的西藏中路,坐地铁或公交车去东南西北都很方便——上海地铁特别发达,你十点半散戏,没有戏迷观众回不了家的问题——常识——我儿子即住在浦东区;再说北京京剧院和天蟾大戏院如果与观众沟通协商,不是也可以提前到六点半或七点就开戏吗?总之,你们没有把观众当做上帝,才如此地出丑,而且还不认真地赔礼、道歉、做真正的自我批评!)

    当天20.45,“红色的记忆”跟帖。内容:“海派之家先生!!您在天蟾轰得实在好!!”(评:后有您的功劳啊!)

    30日下午14.38,“海派之家”随帖。内容:“以前在上海演《玉堂春》,可以不带《团圆》,都是觉得不许不带《起解》。”

    15.13分,某网友曰“我不信,太绝对。”

    20.06,海老跟帖:演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演与不演是态度问题。(评:指演《女起解》吧?)

 

    3月30日21.06“福星楼主”发新帖,题目“常秋月上海演出事件   年轻人犯错   上帝都会原谅”

    “唱《玉堂春》,没唱《起解》,崇公道说了几句,直接就会审了,观众不满意了,后来补演了。常秋月出来解释,怕演全了浦东的观众回家太远,太不方便;另外,荀先生的本子上可以不演《起解》。有人议论,不演,是领导的意思。”(评:楼主在帮助常秋月啊;但是,这个“领导”,引出得忒好啦!脏水不能泼在小常一个人身上呀,我们应该保护青年演员才对。对不对?)

    随后,有“回答者热心网友”跟帖,时间是3月28日13.35。内容:“我是那晚的亲历者,常秋月演出《玉堂春》,演出单上写的是全本。但在演出过程中,直接跳过《起解》一折,而演了《会审》。观众觉得这么做不正确,至少得事先告知,所以当《会审》开始后,台下部分观众开始发出嘘声和抗议声,最后导致群情激奋。相关人员道歉,并组织了重演(从女起解开始重演)。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只能说明戏迷的感情就是这样,注重唱腔和做工,并不是剧情。说实话,常秋月唱的确实漂亮。那天的掌声真是很多,很热烈!一点也没有(因为)那件事情而受到影响。”(评:亲历者真是客观、大度。令人敬佩!)

3月29日11.05,又一位回答者曰:“又补上,演全了。其实,常演的非常好,集花旦、青衣与(于)一身,加上起解,全本演完了,感觉也很流畅。问题是剧本编排得有问题,取消起解一折不能充分发挥演员的水平,观众也不认可。如果要省时间,可以再压缩其他非重要场次。”29日17.25.forever.(评:说得委婉、在理!几个月前,在《空中剧院》看她演的《玉堂春》,唱念尤其是做,别开生面,真是挺好。)

    30日21.34,“西城老军”跟帖。内容:“对常秋月,不可忘记教训。还好,顺其自然,冷静对待,回报观众避免冲突。哲学上这就叫“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不过还得加上“在一定条件下”,常秋月也因此故,名震上海京剧舞台。”(评:恐怕在中国京剧剧场新闻、轶事方面,还是得记上一笔。因为,这事忒少见啦!)

     31日7.47,“海派之家”跟帖:依仁兄所见,看样子,此事件要载入京剧史册了,怕是给后来人留下了“话柄”吧!(评:与上述一样,但是不一定能进入史册大书。总之,几位言之凿凿,蕴含哲理,我个人佩服!佩服!)

    我发帖之前看到“红色的记忆”网友于21.25有要帖,现在补上:这个事从表面上,是常秋月删减了演出场次,造成了观众的不满!而从深层次看,这难道全怪常秋月吗?他们的领导干什么吃的?现在的京剧已经不是“座儿”们说了算了!目下,是权贵们说了算!是领导们说了算!是权威们说了算!是官长说了算!就是普通观众说了不算!所以,从表面上把常秋月轰下去重演了,而实际上是观众与京剧统治者们的一次直接碰撞!(评:这段话说到我心里,大概也说到大家的心里。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为了真正地振兴京剧,和这些当权的统治者碰撞,较量个高低。我们老戏迷应该挺身,保护、关爱青年演员!)

     3月31日8.41,网友“游园惊魂“曰:赞成福星楼主、西城老军,难不成要把常秋月”批倒批臭“不成,不能推波助澜,还是与人为善为好。(评:总结得极佳。我最终也是此意。)

    总结教训啊,常秋月!——生存在领导、演员同行、戏迷观众的“包围”下,好自为之吧!最最后,还想问一下,你的苏三在院中是不是还是那个“凌辱受尽“(而不是我昨天在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听黄桂秋大师唱的“缠头似锦”)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