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7711d0e7g9e6e86b71cf8&690
旧城中学 ,一小旁边
http://s12/middle/7711d0e7g9e6e86c65e8b&690
曾经的宕昌古城(阳马城)
http://s14/middle/7711d0e7g9e6e86e4ed9d&690
石磊街上的大槐树
http://s9/middle/7711d0e7g9e6e86f42658&690
宕昌出土的“魏率善羌伯长”铜印。
宕昌国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宕昌羌在南北朝时所建立的一个羌国。这个羌国在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一百四十年之久。宕昌国遗址位于宕昌县城西端,俗称“旧城”。这里曾经是藏龙卧虎之地,是真正属于陇南羌人建立地方政权的所在地。宕昌国古城为宕昌羌人所建,是羌人治国的中心。自羌人建立地方政权至今,古城已被历史风雨冲洗剥蚀了一千五百多年,然而,城垣尚在,古风犹存。
暮色。古城。老墙。旅人。
走在宕昌县城的旧城区,时近黄昏,步行在宕昌县城的石磊街上,漠漠雨丝已经在身边飘摇。那些街头的琳琅满目,那些橱柜的珠光宝气,那些厅堂的庄严显赫……这些耀眼的现代色彩被冲淡、渐渐消退,心就悠远起来。
一进石磊街,我们就看到100多米处矗立着一棵四五人也不能合抱的大槐树,它饱经风霜、苍劲古拙,立刻占据了我们视线的中心。它浓密的枝叶在天空尽情舒展,伞翼着居民的世俗生活。
同行的宕昌县委宣传部的马清源先生介绍说这是树龄千年以上的古槐,居民称为神树。在古槐下住着一位已经80岁的老人,他曾无数次向慕名来访的人讲述过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
相传宕昌国三公主与她在作战中俘获的中原将军王玉连结为夫妻后共守城池。有一天有一雁落在槐树上鸣啼,被守城士兵射落,雁翅下系有一封王将军的家书。王将军感谢大雁传书之义,派人将雁埋葬在岷江岸边的山头下,从此,这座山头称为“修修格”。当地藏语,“修修”为大雁,“修修格”为大雁坟。大槐树年久成仙,以前的居民常用枝叶熬煎治疗眼疾。
这棵古槐是宕昌国幽幽历史的见证,它树干上斑驳的纹路下,不知隐藏了多少历史的秘辛和悲欢?
我们要寻访的宕昌古城,马清源说就在旧城中学和宕昌一小的校址处,旁边还散布着100多户居民。1987年考古工作者经过实地考察,确认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羌水东南流,迳宕昌城东”的古宕昌国都城。城为正方形,边长600多米。城墙夯筑,墙底部厚约4米,顶部约3米,呈梯形状。城门两边的延伸墙长4米,高3米,中间距离2.5米。城墙四周与外围表面筑有梯形防护墩,厚1.5米,宽2.5米,向外突出,每边4个,共20个。城墙垛口已毁。按《宕昌县志》记载,宕昌古城有南北两门,底层是椽子帮筑,属汉代以前风格,上层用板筑,是历代补筑,城内修有“城隍庙”,城内发现许多古代陶片,经专家鉴证,属州城堡。《魏书·宕昌国传》也记载:“宕昌国,在河南之东南,益州之西北,陇西之西,羌种也。基地自仇池以西(今西和县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即今甘谷南的藉水),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其国都根据魏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宕昌城在白龙江西北,岷江河畔,即今宕昌镇旧城村。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羌水(今宕昌境内岷江)东南流经宕昌城东”。
可惜我们此行要寻觅的宕昌古城只剩下旧城中学和宕昌一小之间的一堵残墙。在正建的教学楼里攀上爬下,怎么也找不到最佳的拍摄角度。听学校老师讲,学校搞扩建,城墙西段被拆除了。他的神情似乎有点可惜。
是啊!为什么我们热热闹闹地活着,却要让身边的历史冷清退场?
远眺四周的山河,空自怀想古城当年的风貌:
在古城东南方是与官鹅河汇合东流的岷江(即羌水);北面是大沟河,河沟低于城池约20米,可供城内用水,隔河是高庙山;西面是塔子山,山势平缓,层层梯田分布山腰,山顶灌木覆盖。
据说在古时曾经是一泓浩瀚的湖泊,波涌连天,汪洋恣肆。只是到了后来,崖坝中间劈开一道深深的峡谷,羌水才得以冲出峡谷,向东奔泻而去,浩瀚的湖泊也成了万亩河滩。清光绪年间,山体滑坡,堵塞石峡,河滩又聚水成湖,长达五公里,数月渐退,几乎淹没了宕昌城。
有人因此形象地说:“山是古城的屏障,峡是古城的天堑,江是古城的水廊。”
1989年,在城关附近先后发现了古宕昌羌的两方铜印,一方是“汉率善羌君”,另一方是“魏率善羌伯长”。实证了宕昌国和中原大国的关系。
为了让中原大国承认宕昌国,公元424年,世袭宕昌王梁弥忽派儿子梁弥黄到北魏,向太武帝请示承认王位,并建立从属关系。太武帝为了边疆的安宁,予以了承认,并派使者拜梁弥忽为宕昌王,赐儿子为甘松侯,宕昌国正式被北朝政权所承认。国土大约包括今天临潭、岷县以南,天水西界和武都北界一带,全国人口约有2万户,10万余人。居民多为西羌三苗部族的后裔,每个小酋长都有地盘,互不干涉。由于国无法令,不收徭赋,在有战争之时,才将财物聚集,平时,各干其事,不相来往。因没有文字,只有看草木的枯荣来记年岁。各家庭亲戚三年聚会一次,以杀牛羊祭天。
宕昌国为维持其自己弱小国的生存,常以借当地盛产名贵中药材之优势,积极开展外交,与南北朝及吐谷浑、仇池**持了良好的关系。北孝文帝时期,吐谷浑国王发兵袭击宕昌,孝文帝公开出面干预,由此可见宕昌国与北朝关系之密切。魏高祖时封宕昌王梁弥机为征南大将军,西校尉、梁益(汉中、四川)二州牧,河南公(黄河以南)、宕昌王。除讨好北魏外,宕昌国对南朝也献物受封赠。公元505年,宕昌国王梁弥博献甘草、当归,被封为都督河凉(兰州、河西)两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佩以金章。并赠以《五经集注》、《论语》等书籍,传播中华文明。在对吐谷浑、仇池国等国关系上,宕昌国都采取强时讨好从属,弱时攻打复仇的政策,与之长期并存。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武帝因宕昌国、吐谷浑骚扰边境,便派大将田弘率兵攻打宕昌,俘宕昌羌王,攻拔76寨,灭掉宕昌国,并改宕昌国为宕州,设置宕昌郡。从424年和北魏建立关系开始,宕昌羌族政权自被中原大国正式确认至此,共历十二代国王,国祚142年。
百年里兴起的边垂小国宕昌国,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建立虽为中原大国稳定边疆、拒挡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向中原大国不断的朝贡中,向外界展示出了地方的特产,使宕昌的甘草、当归在很早时期就被外人知道,被誉为“千年药乡”。中原大国也在不断的封赏中,把中华文明(如《五经集注》、《论语》等书籍)传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促进民族大融合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在陇南甚至甘肃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趋势下,它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
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