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神仙和天神
(2018-08-28 15:28:53)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儒教(非儒学)神职人员。昊天上帝创世化育万民,自先秦起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只。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只。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只。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只。但是他们成为神只,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儒教为一神主多神崇拜,尊敬的神仙是仁义圣道的体现。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只。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只。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够祭祀的公神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这些神只在道教里供平民崇拜,道教里的高级神只少数来自儒教,但更多来自民间神话信仰,天神比地神尊贵,也比人神尊贵,但在道教中,三清地位要高于上帝玉皇。儒教和道教的神只对应关系如下:
折叠最高神
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
在儒教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祖宗神。其中最优秀者,是黄帝和炎帝。而所谓"炎黄子孙",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也就是说,秦汉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儒者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按《开宝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宋史·礼志》)。
到了宋代,儒者程颐对于昊天上帝作出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那一团元气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体;存在于元气之中并且和元气不可分离、主宰着元气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或者上帝,就是理。这样的上帝观经过儒者朱熹的认可,成为元明清时代上帝观念的正统解说。"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23]
折叠儒教圣人
儒者们认为,上帝给人类指派了君和师,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是上帝的代表。"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知周万物,乐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围天地,曲成万物,通乎昼夜,此皆神之功用也。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虽是神之所为,亦是圣人所为。""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24]"圣人之神道设教,观乎天而得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之所以为天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圣人之所以为神也。""阴阳所育,禀气呈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春夏以生长之,秋冬以杀藏之。斯则德刑之设,著自神道。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只之意。"[25]
君王是昊天上帝之嫡长子,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君王(皇帝)本身就是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威,垄断了世俗与精神世界的权力。儒教教义的最终解释权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掌握在皇帝-官僚手中的。
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孔子死后,按照传统的祭祀原则,他可以在家乡享受自己后人的祭祀,也可以享受学生们的祭祀,但不是国家的公神。汉初,刘邦路过孔子家乡,曾经祭祀过孔子,然而那仅仅是个人行为,是一个后人对于先圣或者先贤的崇拜。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没有被老子料到一样)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折叠上帝为主泛灵论
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而已昊天上帝为首。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而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
"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只。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只。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只。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只。但是他们成为神只,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折叠祭祀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只。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只。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够祭祀的公神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孔子是国家的公神,但是按照规定,只能由儒者进行祭祀。官员可以祭祀孔子,因为独尊儒术的国家,官员一般也都是儒者。"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视学,也须祭先师。天子出征归来,要向先师行献俘礼,报告成功。"
在历史上,儒教国家对于民间不断兴起的神只祭祀,一般有三种态度。
其一是将它们"招安",收归国有。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城隍、关帝、梓潼神(文昌)和妈祖。
其二是禁止。历代都有作为国家官吏的儒者,其中如曹操、狄仁杰等,禁止他们认为危害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神只祭祀,拆毁庙宇,破坏神像。
其三是不收不禁,在国家遭遇大难大灾时,甚至也会委派国家官吏去向这些神只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