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概论》秦金亮
(2011-03-08 09:26: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星❤发展 |
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儿童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过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儿童发展的特点:
1. 发展的基础性(儿童发展有快有慢,发展中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2.
发展的递进性(儿童发展是各个发展领域整体的、内在关联的、相互促进的递进性发展)
3. 发展的易感性(儿童发展一方面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发展,一方面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
儿童发展的四个领域:
生理发展:研究躯身尺寸、比例变化,各种躯身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
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
文化性发展: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陶、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
影响人类的发展因素:1. 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2. 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3. 在劳动实践中产生语言
我国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1.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同时也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
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
(现代)儿童发展科学的演变特点:略
当代儿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1.
2.
3.
4.
5.
儿童发展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要将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答。
测量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映,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文化比较法: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纬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的研究方法。
遗传的物质基础:1. 染色体与DNA 2. 遗传方式 3. 遗传疾病
遗传素质: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产前发育及其因素影响:1.药物 2. 疾病 3. 辐射 4. 营养
胎教:就是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
大脑的发育:1.
脑重量的增加
神经的可塑性及其影响因素:1. 不同层次的神经可塑性
(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与心理发展关键期)婴儿在出生时,突触连接数目相当于成年人的1/10;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的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这一现象成为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倒U形的神经突触发展模式,使得幼儿大脑在早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为发展关键期理论提供了神经科学的依据。体育性活动刺激则能促进大脑机能的平衡发展,有利于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开发,并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功能。
身体的发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先会抬头、然后坐、站立、走路)
2.由近及远(从靠近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
3.由粗到细(躯体大肌肉动作到手部小肌肉动作)
4.由整体到分化(笼统的手舞足蹈到局部精确的动作)
5.从无意到有意(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受心理意识支配的动作)
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1.
生物学因素(基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感官经验的统合)
2. 非生物因素(气候、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
视觉适应:暗适应是指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从低亮度环境到高亮度环境,眼睛大约过1分钟才能适应的过程。
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纬度。
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了解环境中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不是一项单独孤立的心理过程,它的发展是智力整合发展的保证
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儿童注意的发展是由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既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现的。
意义: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维护者、2.注意对儿童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
注意的稳定性: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分配能力:指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
注意的转移能力:即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注意的范围
儿童感觉发展:是建立在生理发展基础上的身心结合的过程,随着经验的丰富而完善,直至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巩固下来
儿童视觉的发展:1.
儿童视觉的生理机制
儿童听觉的发展: 1. 胎儿、婴儿、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包括感觉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2.部分儿童存在听觉障碍
儿童其他感觉的发展:1. 儿童嗅觉和味觉发展
儿童知觉发展:(命题画—我的好朋友)首先感觉发展的专门化,然后进步到多感觉通道信息特征的整合与分化。可见,多感觉通道刺激的整合是儿童知觉发展的必要阶段,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儿童图形知觉的发展:(注视箱)1单色刺激与图案刺激相比,婴儿偏好后者2随着年龄的增大,婴儿偏好复杂图案
3婴儿早期对图案选择存在对比敏感性4婴儿对图案某个单元感兴趣,年纪稍大就会对组成部分感兴趣,并将其合为一个整体5婴儿喜欢清晰的图像
儿童深度知觉的发展:(视觉悬崖)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
儿童社会知觉的发展:(面孔偏好)反映了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1. 新生儿对人的面孔有偏好
注意:注意不是一项单独孤立的心理过程,它的发展是智力整合发展的保证。
注意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维护者,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捍卫者2注意对幼儿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影响儿童注意发展的因素:
1注意力的发展与儿童自身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儿童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是很难集中注意的
2营养过量和缺乏都可能由于导致儿童身体不健康而阻碍其注意力的发展
3儿童铅的摄入途径
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1. 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2. 注意的稳定性 3. 注意的分配能力 4. 注意的转移能力 5. 注意的广度
儿童注意力的培养:1. 刺激丰富化原则 2.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 3.形式立体化原则 4. 空间渗透式原则
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触觉是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触觉是刺激大脑发育的良好手段。
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也是提倡母亲哺乳的原因之一:
1.
2.
3.
4.
5.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经的刺激,如:看到某人就想起曾在哪里见过他。
回忆:是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如:听到某人的名字想起他的模样。
定向反射:就是对新异刺激做出反映的倾向。
习惯化:当刺激多次出现后,主体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或是反应下降,这种定向反应的消失或下降我们称为“习惯化”
条件反射:指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婴儿记忆的特征:1.婴儿时期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还不能为特定的目的进行记忆。2.婴儿不仅很早就存在记忆能力,而且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能力。3.婴儿提取信息的形式(再认和回忆)
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记忆策略:复述、组织、精细加工
儿童记忆的准确性:1. 与成人相比,学前儿童认出嫌疑犯的可能性更小,更可能存在确认错误,他们可能回忆起的犯罪细节也更小。2. 学前儿童可能记起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身体健康检查程序。3. 3到4岁的幼儿似乎有回答“是的”的偏向,与没有发生或不知道相比,他们更有可能回答某事真的发生了。4. 当让学前儿童进行猜想来提供他们不能确定的答案时,如果引导这些猜想的问题经常重复时,他们变得更加确定,最终合理地完全相信他们的猜想。
儿童的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他具体指儿童关于记忆是什么,记忆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元认知自我调节)
儿童记忆容量: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
儿童记忆保持过程中的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记忆的遗忘规律: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停止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促进儿童有效的学习:1. 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有意想象:是指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内容不仅新颖还具有开创性。
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1. 学前期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2. 学前期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3. 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思维及其主要特征: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直观行动思维: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学前儿童思维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学前期儿童还不具备这种思维,但4-5岁儿童已经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儿童实物概念:主要体现在跟自己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而十分常见的一些实物方面
数概念的发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儿童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
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对事物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间的联系的反映
儿童判断的发展:(直接判断、间接判断)
儿童推理的发展:(传导推理、类比推理)
儿童理解的发展:掌握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思维的发展也表现为理解的发展,理解就是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解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用这些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的事物、发展新的联系。
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弗拉维尔等认为,儿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除了常用的一些资源与技能外,主要还涉及四个方面的资源与技能,它们分别是专业知识、元认知、游戏感和社会支持。
元认知:弗拉维尔认为所谓元认知是指,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和自我调节)
儿童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发展的关系:儿童通过不断地自我修正错误,学习到了什么样的策略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而什么样的策略是无用的,这些都将促进元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元认知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儿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新策略或正确策略,从而促进问题解决的发展。
儿童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前言语阶段、言语阶段)
儿童语义发展:是指儿童在词、句子和语段这三个层次面上理解的发展。(词汇语义、命题语义)
妈妈语:又称儿向语言,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的特征
语音范畴知觉:大多数知觉具有连续性,1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语言范畴知觉
呀呀语:大约5个月时,婴儿进入了牙牙学语的阶段
词汇语义:就是儿童对词义的掌握
命题语义:是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
快速映射:单独一次几次接触中,幼儿能快速习得某个单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的这种现象
心理理论:是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儿童语法: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系统。
儿童语用:即对语言的应用
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皮亚杰根据观察把早期语言分为“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性语言”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我向语言,是儿童自己给自己说话,其功能不在于交际;社会化语言是一种他向语言,其目的是对听话者产生一定影响,传递信息、批评与嘲笑等。
儿童语法获得机制: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生物因素
儿童单词句和双词句的句法特点: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份。情绪过程与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一起被称为个体三大心理活动,即所谓的知、情、意。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他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人对事稳定态度的反映。
高兴:是个体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生气:是愿望不能实现或目标受阻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社会性微笑:大约6-10周后,人脸可以引发婴儿微笑,这种微笑称
伤心: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害怕: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
陌生人焦虑:7-9个月的婴儿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反映称
移情: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映(认知和情感)
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情景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己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
表情识别:反映出儿童通过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
情绪线索:儿童根据表情、情景、个体等多种线索来推断情绪
社会参照:一旦建立这种认识后,婴儿就开始使用社会参照,当遇到不熟悉的情景或陌生的物体时,他们会主动从信任者那里寻找情绪线索作为参照。
情绪原因理解:随着儿童词汇水平的飞速发展,他们能很好地运用词汇来反映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儿童基本情绪:高兴、兴趣、惊奇、害怕、生气、伤心和厌恶等,是人类和其他物种普遍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