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寺探幽
文/胡海波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城西两公里处有个白雀村,白雀村西头有个寺院叫白雀寺。究竟村子因寺院得名,还是寺院因村子得名,因为史料缺乏的原因而无从考证。白雀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然而座落于白雀村寺台山山脚的白雀寺却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白雀寺的出名缘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相传,西周时武王伐纣,势力东扩,无暇顾及西垂蛮荒之地。其时居于西和境内的妙庄乘势建立杏林国,于现今西和城西的西山顶大兴土木,以皇城为首顺南北走向的西山建成了兴林国十二连城。妙庄王生有三女,长女妙颜、次女妙音、三女妙善。长、次出嫁,然而独有三公主妙善不恋红尘,喜好修行,常常偷偷的在离皇宫不远的白雀寺去苦苦修行。看妙善已到婚嫁之龄,妙庄王屡劝其归家成亲无果,一怒之下令人火烧白雀寺,使寺内的五百僧尼和万名香客葬身于火海,妙善公主却因其修行已有相当火候而施法脱身才幸免于难。随后,妙善公主辗转千里,先后于四川等地遍寻修行之地,无果后终栖身于西和、礼县交界的大香山而结庐布道,驱邪逐魔,度化众生。一天,妙善公主正在崖畔凝神潜修,突然一只白兔从眼前跑过向崖边窜去,妙善立即向崖边扑去,意欲搭救,不幸自己却失足坠身崖下。妙善涅槃后,被弟子们安葬在舍身之处,至今香山舍身崖下亦有菩萨墓的遗址。后来,人们在舍身崖修建庙宇,将妙善公主塑造成大慈大悲、千手千眼、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至今在西和民间还流传有《香山传》、《醒世晨钟》等上古典籍,以及白雀寺、观音殿、火石崖、铁箍坪、梳妆楼、小香山、大香山等有关于观世音菩萨修成正果的相关地名及美丽的传说故事。
笔者虽离白雀寺只有十公里许,然常年因工作、家务等俗务缠身而终究未能与之谋面。日前因陪小女高考,为了打发百无聊赖的等考时间,便约友相携同往探幽。
出县城西行约两公里,远远就能看见白水河南岸的寺台山脚有一处郁郁森森的古柏、皂角围绕着的建筑群。近前,拾阶而上,几经盘折,一座雕梁画栋的山门便映入眼帘。
山门两侧单檐歇山的钟鼓楼左、右配厢,《西和县佛教协会》和《西和县白雀寺文物保护小组》的牌子分挂于山门左右,一对高约两米的石狮子静静的守护于山门两侧。山门上方正中位置斗拱间高悬蓝底黄字的“白雀寺”门匾令人入目便生敬仰之情。寺内建筑布局严谨,一进三院,左、右两侧为朝房、院殿,每院植柏树两株。正殿皆为宽三间、长十二米的建筑,单檐歇山顶上盖以灰筒板瓦,正脊两端各饰一条琉璃龙吻,二龙怒目卷尾,神气活现,重脊上饰以兽、鸟,飞檐展翅。檐下柱头及转角斗拱均施以彩绘,彩绘多为花卉组成,门楣上方绘人物、山水。更为独特的是大殿内的横梁上雕刻着两条5米多长、碗口般粗细的升腾欲飞的巨龙。
白雀寺坐西向东,以祖师殿、普贤殿、三清殿、大佛殿为中轴线,分为四大院,左右依次排列八个小院。共计殿舍八十八间,占地面积约八千平方米,是西和县保存规模最大、布局为严整的一座藏传佛寺,寺内僧众约二十余人。普贤殿右侧的五号僧房是白雀寺主持方丈明峰法师的禅房,明峰法师现年已达八十七岁高龄,是西和县佛教协会的理事,其佛学造诣相当深厚。
两个多小时的游览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过,因为时间的原因,此次游览竟留下了诸多的遗憾。匆匆走出山门时,一抬头,西山顶上的皇城西灵寺父王殿(妙庄王殿)宛若天宫玉阙,与身后的白雀寺遥相呼应。这对远古的父女已经于这片土地上相望千年,依旧似乎在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亲情故事……
(此文已发表于《红袖添香》文学网站的散文栏目,链接网址: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12-6-17/4247719.shtml)
http://s3/mw690/002b9t0Kgy6F6R4FQn8c2&690
http://s8/mw690/002b9t0Kgy6F6R5px1Jd7&690
http://s10/mw690/002b9t0Kgy6F6R5gGmt49&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