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翻译
(2011-03-16 16:28:34)
标签:
转载 |
原文: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谓之
"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译文:
进士考试开始于隋大业年间,在贞观、永徽年间兴盛。缙绅虽然地位很高,可是没有经过进士科考,终究觉得不够完美。这样,以至于每次参加岁贡的不少于八九百人。称他们叫 "白衣公卿",又叫“一品白衫”。他们的艰难称为“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岁才考中进士还很年轻”(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所以有诗句说:“唐太宗的科举政策使得英雄白首功名,为了科举耗费一生的精力!”
补充
贡院:
从前的举人考试,三年一科,正式的名称叫「乡试」,也雅称为「乙科」,考上的就是举人了。乡试都在各省省会举行(每年秋八月)。乡试的考场,就称为贡院
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进贡嘛,很容易理解的)。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初进学的秀才,称为附生,附生升廪生,廪生升岁贡生(含恩贡生),都必须经过岁试,依次递补。廪生出贡,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台湾府学是每年一贡,台湾、凤山、诸罗县学每二年一贡,彰化初设时四年一贡,到干隆末才改二年一贡。这些依序出贡的贡生,便称为「岁贡」,假如出贡的年份,朝廷恰有重大庆典或喜事,则这年的岁贡,便称「恩贡」,恩贡有一项岁贡所无的特权,即非有重罪,学政不能呈请革去科名。正途出身的贡生,另有「拔贡」、「优贡」、「副贡」三种。拔贡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至于优贡,则是由地方教官保举品学兼优生员,项目呈送学政会同巡抚考试,非常难得。副贡是由乡试卷中,选取文极佳却因额满见遗,或极好卷中稍有瑕疵的落第者,称为副贡。正途五贡之外,又有「准贡」、「廪贡」、「增贡」、「附贡」、「例贡」等名目,都由捐纳而来,视其身分,而名目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