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南》下幼儿园音乐教育指导策略
(2016-06-06 08:25:28)| 分类: 学习心得 |
音乐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古今中外,无数人热衷于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人的思想、内涵、外在气质都会发生变化,也让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绪态度的表达幼儿特有的方式。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而教师是《指南》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贯彻《指南》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大多考虑的是以怎样的方式教会幼儿。而这种方式幼儿是否感兴趣、能否帮助幼儿获取关键经验,以及是否考虑幼儿特有的学习特点等,难以兼顾。只有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才能使学习得到真正的优化。抓住活动的关键经验整合课程的运用,似乎将各自学科的特点逐渐淡化,但是无论哪种学科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关键经验。音乐活动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前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目标的设定以及环节的确定方面紧紧围绕幼儿将要获取的关键经验,才能保证活动中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在确定关键经验后,运用多种手段来充分体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获得经验。如《洋娃娃与小熊跳舞》在确定了感受歌曲欢快、愉悦、跳跃演唱的目标后,我们就采用了肢体动作、节奏器乐以及游戏表演等各种方式来感受这一目标。
以体验为前提,为幼儿的学习搭建台阶艺术作品是抽象的、概括的,尤其是一些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联系。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共鸣,教师的引导也没有目的性。因此,我们在欣赏活动中,将幼儿难以理解的作品曲式、风格,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如:欣赏经典英文歌曲《雨中的旋律》时,将整个歌曲设计成雨天玩耍的情景,通过观雨、踏水、顶伞等场景来感受乐句,并让幼儿体验乐曲中欢快的节奏。配合各种身体的动作,帮助幼儿很快理解了曲式,并发展成为一个喜闻乐见的游戏。
将表象知识传授转换为情感支持体验的策略幼儿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有人说:打动人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包含在音乐中的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活动之前,非常注重给予幼儿充分的情感铺垫。如:《摇篮曲》就是让幼儿在感受摇篮曲恬静、优美的曲风之前,让幼儿动手制作枕头娃娃。当幼儿怀抱自己的“宝贝”时,自然流露的深情与专注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
活动开始,教师要用激情带动孩子在活动初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情绪。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简洁的问题引领幼儿倾听音乐,让幼儿马上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教师的身份就是一个引领者,其问题提出的准确程度和各种提示性手势的运用,关系到幼儿能否准确地把握住音乐中的重点元素,顺畅地进入音乐的大门。
多样性的示范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活动中期,教师的示范要有所选择,不能仅靠随机进行。如在《摇篮曲》活动中,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同时,模仿睡觉的场景,幼儿会有不同的肢体表现,如双手抱娃娃、趴在地板上、2个小朋友相拥而坐……老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或分小组个别指导,即大大地提高了体验的深度,又开阔了创作思路。在活动激进时,教师要及时退出,观察幼儿的表现。
在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幼儿同乐的水平上,还要针对幼儿的表现促使其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要从合作者转移到观察者的身份上来,为最后的总结提升和有效引领打好基础。特别是在幼儿创造和表现的过程中,要做到眼里有孩子和孩子的表现。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可以适当发挥引领作用。每个活动后,教师都有必要将自己收集到的幼儿零散的表现信息进行整理,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的总结与提升一方面要围绕当前的活动目标和关键经验进行,将幼儿的表现条理化、有效化;另一方面,直指幼儿当前出现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总之,艺术领域所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教育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