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96里,实测35.267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听取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始筑都城墙,至1386年竣工,前后达21年之久。建筑规模宏大,城基宽14米,最宽处达30米,高14-21米,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门13,其中聚宝、三山、通济3门最为壮观。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筑成,十分坚固。现存的21.351公里城墙,虽已历经600多年风雨,仍巍然无恙。已建南京城垣博物馆,成为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
南京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
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通济、正阳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5门,北有太平、神策、金川、钟阜4门。其中朝阳门、神策门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聚宝、通济、三山门各有3道瓮城。13座城门中,聚宝、石城、神策、清凉4门保存至今。聚宝门(现称中华门)瓮城规模最大,东西长118.57米,南北长128米。城顶原有木结构敌楼,城门设铁闸和木门,铁闸用绞关上下启动。瓮城两侧有登城马道,主城内侧上下两层及瓮城两侧共有27个藏兵洞。外廓城略成圆形,周长60公里,多为土筑,现已辟为环城公路。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西安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3.74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3.74公里。
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寿县城墙
寿县城墙,位于安徽省寿县,是中国如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墙之一,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结晶的标志性建筑。寿县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而四门的瓮城也依然保存。由于寿县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因此,历代对其城垣修筑颇为讲究,屡毁屡建,日益坚固。如清末状元孙家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
寿县城墙至今仍保留了防洪的功能,其特点是不管雨下多大,城内无积水。1991年安徽特大洪涝灾害时,寿县古城被洪水围困50多天,城内居民安然无恙,生活依旧。
兴城城墙
兴城城墙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兴城古城现仅存宁远内城,经多次修缮,基本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城墙为正方形,周长3274米。城墙四面正中各设城门,城门上皆筑箭楼,为两层楼阁。城墙四角设台,突出于城角。在城区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
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南北844米,东西830米。城墙高8.5米,城基砌条石3层,基宽6.8米,顶宽4.5米。墙体为外条砖内毛石,外设垛口,内设女墙,中填夯土。墙顶设海墁砖1层水口。城墙四角设炮台,东南角炮台上为清代增建的魁星楼。城墙为正方形,周长3274米。城墙四面正中各设城门,城门上皆筑箭楼,为两层楼阁。城墙四角设台,突出于城角。在城区东南角上建有魁星楼一座。
城内十字街中心有钟鼓楼
1座,方形楼台,十字券洞。楼为2层,重檐歇山卷棚顶。南街有明思宗朱由检为辽西守将祖大寿、祖大乐立的两座高大石牌坊。城内东南有清建文庙1座。城内街坊布局,基本上仍保持着清末的体制。
荆州城墙
荆州城墙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荆州镇巴蜀之险,据江湖之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灭楚后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荆州城始建于东汉,原为土城,南宋始建砖城,元初拆除,明初又建,明末被毁。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基重建,墙高近9米,厚约10米,周长11.03公里,东西长,南北短。城墙、城门、敌台、堞垛等均保存较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素有“江南完璧”之美誉。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东门城楼的马道上即可见到部分已采取保护措施的文字砖。文字砖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
平遥城墙
平遥城的始建时间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时期,相传为当时的重臣尹吉甫驻军时所筑。现存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重修的,此后又经过数十次修补,但仍总体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贵实物资料之一。城内街道纵横,格局井然有序,清代晚期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影响颇大。
崇武城墙
崇武城墙位于福建省惠安县南70里濒海的尖岬上。崇武城背靠大陆,其余三面临海,古又称“小兜寨”。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在此设置了军事机构——“小兜巡司”。明初又在此设“守御崇武千户所”,开始用“崇武”之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海防,始建城池。崇武城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滨海石城之一。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四面设城门,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瞭望台。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