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大同,坐高铁直达太原。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孕育着古老的中原文明。
第一次来太原是20年前,印象中烟囱多,空气差,天是灰蒙蒙的。三年前(2018年6月)跟摄影团来,只一头一尾住了两晚,感觉已经大变样了。这一次想放慢脚步,更多地去了解和感觉一下。
第一站——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滨河西路,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其中主馆外形像斗又像鼎,是展示藏品的主要场所,荟萃了山西文物的精华。

一进大厅,有指示牌:存物箱、租讲解器(20元,很有必要),有婴儿车租用,良好的服务意识从一点一滴体现出来。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有的展馆在维护不开放,况且四层楼全走到时间不允许,且体力不够。好在每层楼都辟有休息区,还有开水炉,可以稍事歇歇。我们选了几个重点展馆细看,别的就走过为止。
与大同博物馆一比,这里的精品文物更多,真的叫人目不暇接。
一、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
鸟尊的造型极为精巧,腹背上的小鸟与大鸟呼应,又用作器盖上的捉手。凤鸟尾部的大象,长长的鼻子恰到好处地与凤鸟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证了鸟尊的稳定性。这件藏品是院内所藏青铜器的代表作,亦是镇馆之宝。
(换个角度,象首和鼻子看得更清楚)
猪形青铜礼器极为罕见,此器件功能设置合理,更兼猪形象生动而传神,堪称精美异常的青铜艺术珍品。

(猪尊)
兽形觥(镇馆之宝),方体,龙头盖,腹壁微曲。觥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大兽面和长冠风鸟,主体花纹之上又以阴线刻花。
鸟盖人足盉,器体扁圆,鸟盖,熊链,龙流,兽鋬,半蹲裸人足。造型别致,构思奇特,极富艺术想象力。
“佛风遗韵”馆以佛文化为主,在大同博物馆已见不少。其中一幅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照片特别清晰,弥补了之前的不足。
有不少穿制服的小朋友来参观,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是他们生活在太原的福气。


展品太多了,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会视觉疲劳。看一会休息一会,原计划三小时延长到五小时,幸亏带了几个烧饼当午饭。

(馆内大厅)
当我们准备离开时,门口的一个馆员说还有个山西青铜博物馆,蛮远的,可以打车去。
“去!累算什么。”因为明天已有安排,抓紧时间赶过去。
出租司机也不熟悉具体方位,只把我们带到长风商务区地下,让我们上平台去找。待我们找到楼梯上达平台,哎呀傻眼了:平台上大片绿地,建筑物不多,间隔很远。小路、大道弯弯绕绕的,哪个是博物馆?入口又在哪呢?真不明白为什么搞得那么复杂(看地图)。

这里是一片全新的商务兼文化区,地下是商业街,有公交车通行。上层的建筑很新颖,绿化很好,就是没路标。只好跟着导航找大门,又多化20分钟才找到太原博物馆——与青铜博物馆两家共用一个地址。

相比之下青铜馆展品比山西博物院多得多,内设三大展览板块:
华夏印迹——讲述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礼乐春秋——阐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
技艺模范——反映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先进技艺和卓越贡献。
时间太紧实在看不过来,拣入眼的看看吧。

(天鼋献斝
商)
(走廌簋
西周)

(兽面纹方彝
西周)

(展厅一角)

(雀鸟熏炉
汉)

(人形铜灯
战国)

(雁鱼灯
汉)

没一会就来人催要闭馆了。可惜,意犹未尽……
早知如此,应该把时间重新分配才是,旁边还有个太原博物院没看呢。

(网上下载的太原博物馆全景)
看了两个博物馆,赞叹不已,有时间应该再去一次。
山西不愧是文化、文物大省,“五千年看山西”海口不是瞎夸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