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道
(2022-06-05 20:21:05)
标签:
端午节文学回忆童趣 |
分类: 瞎说 |
端午节在家收拾了小半天的废品,从拆解到归类整理,是流汗又流血,关键是最后我还没得着卖废品的钱——不过权当是锻炼我的动手能力了。
你要是问:为什么废品还要拆解,直接拿去卖不就得了吗?那我就要说你不懂这其中的道道了。作为曾经是收废品世家的一员,我虽然对废品行业的水深了解的不是一清二楚,但是多少还是知些深浅的。就拿拆废品这件事来说吧,如果这个废品全部都是同一种材料,那基本上没有拆的必要,如果要拆无非是为了方便堆放等。而对于复合型废品——一个废品由不同的材料组成,那就需要进行详细的拆解。这就要说到上面那个问题了,对于废品回收,不同的材料价格是不同的,如果你拿一个复合型的废品去废品站卖,那他可能就会按照这个废品价格最低的材料来算。要是这个复合型的废品其内部主要构成是铜,只是外面包裹着一层塑料,那废品站给你按照塑料的价格回收,你岂不是吃了大亏,大把的票子就这样白白送了人。所以这便是我在端午佳节拆解了小半天废品的原因。
要想把废品卖上一个好价钱,拆废品只是其中之一。另外,在卖废品之前你最好要在家里过一下秤,因为收废品的没有一个是不吃秤的,所以过一下秤让自己心里有个数。要是吃个斤巴二两的也就算了,要是黑心吃的太多,那就需要亮出你心里的那杆秤了。不过,为了生财,也不只是收废品的会缺斤少两,卖废品的也会想方设法增斤多两。你听说过注水的牛肉,不知你是否听过注水的纸板——而这正是给废品增斤多两的主要手段。
所以由此可见,要是把废品研究透了,也是大可以生财的。我奶奶七个儿子,就有六个靠废品起家的,而那唯一一个没有和废品结缘的儿子,至今也还未算得上起家。不过,这里对于他们的起家史就不展开细说了,还是由此来说说我小时候的拾废经历吧。
在小时候一袋方便面调料都要分好几个人舔的年代,想要有点自己的零花钱是着实的不容易的。《我爱我家》中圆圆在93年就是一天一元的零花钱,而我们在99年左右还未达到这个标准,可见我们小时候可支配的零花钱是何其的少。
那时候的农村虽然生活物资还相对比较单调,但是在臭水沟、学校操场、代销店门口等地方还是多少能够看见些易拉罐、塑料瓶之类的废品。虽偶有些靠拾废为生的人走村窜户来拾取,但是因为其来的频次较低,所涉范围较窄,因而并不是所有废品都被其收入囊中。我们虽怀着一颗想要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的决心,从而先把方便面调料的自由实现了,然而却一直寻不见一条合适的生财之道。后来,终于有一天,得遇高人指点,走上了拾废之路。
之前,我一放学不是和同学打弹珠、就是挖泥巴烧小锅,放学路上也是一直滚着铁圈,一刻也没放下玩耍的心。而当我走上拾废之路后,放学路上我盯的不再是谁的铁圈跑在最前面,而是谁的手里正喝着汽水。在为数不多的人群中锁定目标之后,我就开始往道路两旁左顾右盼,看看有没有被人丢弃的瓶子。若是在噪杂的人群中,突然一个瓶子砸到地上,发出一声“哐当”声,我也是可以立马听见的。可以说,在那段拾废的路上,我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
这条拾废之路,我走了多久,我已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在我的引领之下,凡是零花钱不是特别宽裕的,都走上了拾废之路,以至于我后来无废可拾。在拾废日益演变成抢废的新形势下,我只得寻求业务转变,从拾废之路走上了挖草之路(不过现在想想,我当时的商业头脑还是太差,我应该从拾废品转变为收废品的,这样说不定比我几个叔叔起家的还早。)。后来,其他小伙伴也开始陆续寻求转型,有养了两只老母鸡靠鸡蛋换零食的,有靠挖黄鳝卖钱的,还有靠顺手牵羊的……
对于我的挖草之路,大致可以概括为:春天摘槐花、夏天挖马齿苋、初秋挖小虫草(此虫草非彼虫草),至于冬天嘛,就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挖草之路因受季节限制,耗时长产出少,再加之竞争者也不在少数,所获收益往往少的可怜,于是后来便演变成养鸽子、拾废品、挖黄鳝、挖虫草等复合化的生财之路。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长远规划,未能把所获收入投入到扩大生产之中,只是一味的完全沉浸于一时的吃喝享乐之中,最后只余下这一篇回忆的说笑以飨众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