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的认识》教案
(2012-03-18 18:16: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集体备课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首页
单元题目 |
表内除法(一) |
课题 |
平均分的认识 |
||||
备课人 |
|
课时数 |
1 |
||||
单元总目标 |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
||||||
本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
|||||
过程与方法 |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课时目标 |
第一课时 |
同上 |
|||||
第二课时 |
|
||||||
教材解读 |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手动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
||||||
学情分析 |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
||||||
教学重点 |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
||||||
教学难点 |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合作交流法 |
教学准备 |
糖果、小棒、花束 |
||||
预习作业 |
熟练背诵2~6的乘法口诀 |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附页
教学板块 |
||
教师课堂行为(注明时间) |
学生课堂行为 |
完成目标 |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3、出示课题 (1)、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
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分法多样,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配方案,并动手分一分(体现分法多样性,开拓思维) (学生动手分一分)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
目标1、2、3 目标1、2、3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附页
教学板块 |
||
教师课堂行为(注明时间) |
学生课堂行为 |
完成目标 |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练习三第1题 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
学生针对问题(3)进行讨论。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
目标1、2、3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尾页
板书设计 |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
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 |
基础类:1、3种动手分一分 提高类:讨论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
教学反思 |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分实物的过程为主线,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去体验,经历,感悟“平均分”,理解“平均分”,逐渐完成教学目标。课的开始,从分糖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法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