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让课堂融起来——新时代“好课堂”标准的重建

李政涛:让课堂融起来——新时代“好课堂”标准的重建
在全国『生态·好教育』(杭州·新世纪)论坛暨“高品质课堂”教学研讨会中,李政涛教授作《让课堂融起来——新时代“好课堂”标准的重建》的专题报告。
所有的教育人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学科方式努力的上出好课,包括也想尽力上出一节好课,但是好课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还有不同时代的教育人,都有对好课标准的理解、判断和主张。
在李教授看来,新时代的好课需具备以下特征:
李政涛 著名教育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好课一定是实的
扎实的课,要上有意义的课,不要上没有意义的课,新课标很重要的一个基石就是立足核心素养,要让孩子们获得了你这个学科才能给他的素养。
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同一个教学内容,怎么能让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同层资源都能在它原有基础之上有变化,有发展,有进步,基于差异的教学。
丰实的课,丰实的课就是生成,生成它是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
平实的课,就是一种常态下的课,也叫日常(家常)课,公开课的价值最炼人,家常的价值最养人,要把公开课当家常课来上,也要把家常课当公开课来上不是那种随随便便上的课,更不是那种漫不经心上的课。
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就像人一样,人无完人,而有缺憾是好事,恰恰说明你有发展空间。
好课一定是清的
清晰概念,要有对概念的敏感和概念的自觉。教育首先是实践,教育的智慧是实践,要对方法很敏感,对操作很敏感,对实操很敏感,要学会以理论的方式来表达经验,做到经验的理论化。
清晰学生,要善于研究学生。首先清晰学生的起点,你必须研究他进课堂之前的起点,然后你才能知道提升点在哪里,你才能够去设想这堂课我要带着学生从哪里提升到哪里去。
清晰选择,清晰教学的目标,教育改革要先讲常识,再来谈创新。
清晰方法,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最好的方法,它只有最适合的方法,适合教师个性的方法就是要走向方法的私人定制,找到最适合我自己的教学方法。
清晰教学环节,要做到环节清晰。清晰每个环节要解决什么特殊问题,需要发挥省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清晰环节间的关联衔接和推进提升点。
好课一定是深的
什么叫深度学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换个方式提问来追问,深度学习深到哪里去?一般人马上想到是什么呢?一般人都会想到深到思维,毫无疑问的。但是深度学习只能深到思维那里去吗?
第二,深到情感。不仅思维的学习有深度,情感的学习,情感的教育也可以有深度,通过阅读、学习,让孩子们的情感越来越微妙,越来越丰富和深沉,越来越像个人。情感的深度学习,伸到细腻那里去,伸到微妙丰富深沉那里去,不要让情感变得很粗糙,很匮乏贫乏,很肤浅的情感。
第三,深到审美。美也可以有深度,美无处不在。我常常建议我们的老师们,每个学科在课堂上能不能尽量的充分的展现出你的学科语文之美、数学之美、物理之美、化学之美。用美,用你这个学科特有的美去打动学生,让他因为你学科的美爱上你教的学科,爱上你这个老师,你就成了每个学科都因为教书的学科之美,以你学科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美的期望。
好课一定是融的
跨学科的融合,跨学科融不能把学科的特性,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给跨没了,所有的跨学科都要坚守所跨学科各自的学科本位,学科特性,只有对自己学科的教学逻辑,育人价值有清晰充分的把握,才能走向高质量的跨学科。
跨时空的融合,跨时空如果落到教学上,最重要的就是双线融合教学,还有双线融合的教研。未来教师要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技能,有了融合教学以后,自然会生成新的评价标准,这是方向,也是趋势融合。
跨五育的融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势。要通过五育融合走向我们期待的理想的融合境界。融合之际,不能只满足于纯天然的融合。
深度学习的融合,能不能把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还有审美的深度融为一体,那是更大的挑战,那是教学最高的境界,思—情—美的融合。
(本文根据李政涛教授在全国『生态·好教育』论坛暨“高品质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内容或有删减,未经本人审核)
李政涛教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新时代“好课堂”的标准,总结出好课“实-清-深-融”四个关键词,有了这四个词,课堂才能充满生长的气息,生长的味道。
报告详细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生态·好教育』学堂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