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课手记》读后感
(2022-04-26 15:52:22)《备课到底备什么:语文名师备课手记》读后感
这几天因为复课开学了,忙得团团转,每天的阅读时间也是一再地被挤压,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收获真的很大,现在整理如下,供各位同仁们学习参考:
- 名师王君备课感悟: 备课,读教材永远是第一步。老老实实地读,扎扎实实地读。素读。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不要有任何外援,只用自己的眼睛去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接着,我逐字逐句地读,先用思维导图把文本的思路画出来,散文基本内容的构成心中就有底了。然后圈点勾画,细细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在我的眼里,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虚词都是有表情的,都是可能有奥妙的。素读之后,接着就是“联读”。不是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而是看别人对于贾平凹的研究。语文教师在面对任何一篇经典文本的时候,其视野起码应该是这个文本本身的5到10倍,有了这个视野,文本冰山下的百分之八十就暴露在了你的面前,这对于选择最合宜的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学生,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读和联读都告一个段落后,我开始着力思考如果面对初一的学生,我该如何给这个文本确定文本特质。按照我的文本特质思想,在一线课堂,文本基本可以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我迅速确定课堂结构:看章,看段,看句,看词。四个主板块,从宏观到微观,一路看下来,基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这一篇”的特点。还有一个辅助板块:看意。这个板块是侧重于人文性的。点到为止。以前上课,往往只围绕着“看意”。这样上语文课,这样面对普通的语用型文本,自然是偏了。现在要扭转过来,教学重心老老实实放在语用上。这于我,是很重要的领悟和改变。
- 课堂宁纯粹不要繁复,宁简约不要杂乱。讲得多不如讲得精,练得浅不如读得深。
- 真正有生命力的教学不是由你先挖好了一个坑,然后往里面注水,滴水不漏便可大功告成。鲜活的教学如同一泓泉流,顺势而下,“随物赋形”,其途经之处,或曲水流觞,或叮咚作响,集成而为交响。
- 有志向的年轻教师,不妨一年或两年,照着这方法讲一课,简单地说就是为准备一堂公开课,阅读几十本书。这样讲一堂公开课,等于重读一次大学。在你教学生涯的早期或中期,你这样做三五堂课,你的业务素质和功底,一定会有惊人的提高,到时你想平庸都难。
- 我认为,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包含以下内容的:第一,要走进作者的文字,由此走进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作者的人生里去,而不是像我们的很多孩子读到高中毕业或是大学了面对阅读题都总是只拿自己的感觉去替代作者的感觉,用现时的认知去观照时代的产物;第二,就要走进当下的人文环境,将阅读的感知与我们生活的当下进行对比,寻找相同、相反、相关的联系,借此反观现实,获得超出文本自身容量的认知价值;第三,就是要走进自己,将之前对于作品的感知和对于当下社会人文环境的解读联系起来,观照自己的内在需求,寻求思想的沉淀和精神的提升。
以前我总是喜欢看名师们的教学实录,却从没有想过名师们会怎样备课,现在一看,出一节精品课真是不容易,一些课甚至备了有十年之久,而且在准备这个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精心去学习,去探究,才有可能会有别具一格的文本解读,我想,对于每个老师来说,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课,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思想内容方面的东西,点到为止即可,确确实实不是语文课的主务。黄厚江老师说我们不能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此言诚哉!
后一篇:精准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