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思考

(2018-10-26 15:49:09)

关于如何“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的思考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大放异彩的地方。无论课程改革如何深入,无论有多少种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发展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探究乐趣的活动。用一句话简单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作为数学教师要达到理想课堂境界就要做好“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的基本功。

一、关于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本份,是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的品质。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这是为什么呢?是人的知识背景、专业底蕴、思维方式、读书方法都不同的缘故。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丰富,也会读出不同的心得。

数学教材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指导下开发出来的一个大型信息和工作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学习和发展;是对新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新课程使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并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但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天马行空,完全弃之不顾。因此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蕴涵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合理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我们服务,我们首先要读懂教材。

  (一)读懂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1. 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即三维目标

   基本知识与技能——(一般的情况下,基本能把握,所以不举例。)

   数学过程与方法——如二上《长度单位》:通过操作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中许多内容的呈现都再现了数学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如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试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及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现在提倡做“课程育人研究”,提出“立德树人”是今后教育领域中所有改革的基本导向。

  (由此可见,三维目标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

   我们科任老师不要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班、队会的主题,我们每一科的教学也都要重视渗透德育教育。

   2. 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读什么? “读”是“懂”的前提,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要想真正地读懂教材,必须做到以下5点。(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教材编写者在努力追求既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又符合数学知识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材结构。如“数的认识”的编排,156101120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般都是由“数数、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序数的含义、写数、数的组成”等几部分组成,并且把认数教学与相应的数的计算教学穿插编排。再如“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初步认识基本图形,先立体后平面——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

    关于教材的基本结构,北师大版教材还有这样的编排意图:21课时的即1页正文1页练习;32课时的即1页半正文1页半练习,第一课时1页正文加第2页的12题“做一做”,第二课时“试一试”加第3页的12题及综合练习。单元练习一般4个维度:数学理解、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联系拓展。

  (二)读懂教材渗透的学习方式

   《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材渗透了诸多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有益的学习方式,像自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课本上有明显的体现。例如:四年级下册121318页四个同学在讨论,交流;66页、80页等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等等。其实都在清楚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学习。既然教材渗透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就要认真领会,深入挖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于学具(直观模型小棒、计数器、方块、数线等)的应用,不是随便想用什么就用什么的。在读教材时就要想一想,该用小棒还是计数器?该用数线还是方块?教材上用的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学具?

  (三)读懂教材蕴涵的思想方法

  我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你学过的知识,学过的定理、性质经过若干年后,可不记得了,但是你掌握的数学思想,却是永远忘不了的,将伴你终身的。其实我们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会。  因此教学时要教给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主要蕴涵了以下几种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是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实现数量关系与图形性质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问题。我们用的最多的画线段图,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正反比例曲线等都蕴涵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2.化归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将问题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研究圆时,把曲线转化为直线,把圆转化为长方形;还有把难理解的句子换种说法,换个角度看问题都属于化归思想。

  3.集合的思想方法:比如研究四边形时画的集合图

  还渗透了运筹优化、等量代换、符号化以及初步的代数思想。还有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例如我们常说的对应思路、比较思路、替换思想、假设思路等。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读懂小学数学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怎么读呢?

1)居高临下

教师在“读”教材时要站高望远,居高临下。

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数学计算部分,其重点是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那我们在“读”这部分教材时就要运用这一新理念进行解读。

要清楚从学科——年段——学期——单元——每课时的目标要求。首先要清楚学科教学目标、学科编排体系、学科内容结构;其次要清楚年段教学要求、年段内容结构;再次要清楚学期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然后还要清楚一单元或一部分内容的目标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最后清楚一个课时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关键。这样才能更好地“懂”教材,才能准确确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前瞻后顾

教师在“读”教材时要清楚教材编写的序列关系。一单元或一部分的内容乃至一课或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以后学习哪些知识奠定基础。教低年级要想高年级,教中年级要前想低后想高,教小学甚至要想初中。例:3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需弄清的是学习分数的必要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5年级学习分数的再认识,进一步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进行整体的学习;6年级学习比则是在原来学习分数的基础上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3)纲举目张

纲举目张用来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的环节,带动次要的环节。在“读”教材时要抓住本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

4)追本溯源

追本溯源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读”教材就是要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低年级的数学问题为什么都有情境图?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图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又成为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要想读透教材,必须处理好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教材的过程。教师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

现在很多老师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要强调的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想要调整教材必须使教材增值才好。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