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刘邦“为之奈何”之分析
(2018-10-08 10:58:06)
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15.16)孔子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遇到事不讲‘如之何,如之何’的人,自己拿他也没有办法。也不知道对他“如之何”。
说“如之何,如之何”的人,应该是是遇事认真思考并积极寻找处理办法的人。这样的人无论自己思考或得到别人帮助都能寻找出一个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说“如之何,如之何”的人,往往是头脑简单,作风武断,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粗暴,往往收不到好的结果。所以孔子对这种人也就真的不知道“如之何”了。
在《鸿门宴》中,刘邦就是总问“如之何,如之何”的那个,而项羽则是那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的那个。这两个人对事的态度以及处理事务的方式则正证明了孔子这一段话的正确性。
刘邦三问“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为之奈何”。第一次是张良具告以事之后,面对项羽即将发动的进攻,此时在刘邦的脑子里是一团糟的,他向张良发问“为之奈何”,是让张良帮自己理清思路,分析情况,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之问。张良显然是最好的谋臣,他很快就抓住问题的关键,提示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者乎?”他是让刘邦知道这仗该不该打,打得起打不起。张良的提示使刘邦很快明白这场仗不该打,自己打不起,打不过项王。在刘邦回答“固不如也”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主意:不打。只要这场仗打不起来,便是自己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对当时处于弱势的刘邦,就是一种胜利。但接下来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不打。因为这场仗的打与不打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刘邦第二次发问,“且为之奈何?”这次问的内容是询问张良如何才能使这场仗打不起来。刘邦此问句中加了一个“且”字,可见他当时问得急切,急于得到张良的帮助。张良是一个聪明人,要使这场仗打不起来,就必须抓弄清对方要攻打自己的理由,好在项伯“具告以事”时就把事情的原委说得明明白白。他知道,项羽要进攻刘邦的原因是曹无伤说的“欲王关中”和范增讲的“有天子气”。其实这两点的关键是“欲王关中”,所以他追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的问话就是要从刘邦那里得到实证,可见作为刘邦心腹的他,并不知道刘邦“欲王关中”的打算。待得到刘邦的回答之后,其实张良的心中就有了数了。“欲王关中”的“欲”只是刘邦或刘邦集团的心理活动,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中,这是他能够帮助刘邦得以回环的地方。如果刘邦大张旗鼓地在关中称王,那么,智慧如张良者,也仍然无能为力。所以他马上建议刘邦立即抓住时机,“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就是通过项伯来做项羽的工作。否认自己“欲王关中”之事,只要这件事做好了,那么这场仗开战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那么这场仗就打不起来了。当然刘邦的外交工作做得较好,他从张良的角度称项伯为兄,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并且强调“沛公不敢倍德也”。他完全说服了项伯,自己没有“欲王关中”的心思,并且通过项伯实现了打消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念头。可以看出刘邦的“且为之奈何”的追问张良是对的,睿智的张良能够对症下药,一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
至于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不仅是遵从项伯的嘱咐,更是刘邦落实张良给出策略的继续,是自己亲自向项羽说明“沛公不敢倍项王也”态度,没有“欲王关中”的野心,从根本上打消项羽军事上进攻沛公的念头,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不打”之目的。项羽即日留刘邦饮,就能说明这一点。在酒宴中,项羽对范增的暗示不予理睬,就是他认为此时杀刘邦是不对的。然而对刘邦耿耿于怀的范增,他是不会放过这次机会的,所以他就怂勇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项庄的舞剑,使身处敌营的刘邦并再次陷入险境。刘邦此时的危险是范增取消进攻沛公军之后所采取的下策即刺杀之计。然而范增找的项庄是一废物,并没有完成他布置的“因击沛公于坐”的刺杀任务。在此危急之时,樊哙闯帐,怒怼项王。语气可以说既义正辞严,又合情合理,语气连贯,又委婉得体,所以怼得项羽都无言以对,只说了一个“坐”字。樊哙此时表面上是怒怼项王,让项王无言,实质上怒怼的对象是范增。他的一条条,一句句都是冲着范增去的,此时欲诛有功之人的是范增,但承受着“亡秦之续尔”后果的是项羽。可以说樊哙的这段话也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君臣关系,致使范增“将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时,项羽都没反应。这是因为项羽目前还在对范增的怨恨当中,所以对范增的举动毫不关心。项羽和范增的反目,进一步消除了项羽进攻刘邦的可能,彻底打破了项羽、范增当初的计划,使刘邦取得根本性的胜利。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邦制定出“不打”的方针是正确的,而张良给出的实现“不打”的路径是正确的。刘邦第三次说出“为之奈何”是在他逃席之后,如何来善后的询问。这次询问的对象是他的手下的人。“走为上”是樊哙的主意,“乃令张良留谢”是刘邦的选择。“走”和“留谢”的决定使刘邦集团打出了一个出色的组合拳,既没惊动项羽集团——虽然范增小有反应,但无关紧要,又得以轻松脱险。这次的“为之奈何”是上两次“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的继续。但却是前两次的尾声,使得刘邦集团的“鸿门宴”的故事,有一个完满结局。
相对刘邦,项羽的表现就明显是事情的另一方面了,他自己既无主见,又不肯询问他人,争取别人的意见。当他听到曹无伤的告密后,立刻火冒三丈,“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他听到项伯的说辞后,立马相信刘邦的宣传,听从项伯的建议,认为“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到了刘邦亲自登门,他竟然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地端出来,出卖了曹无伤。甚至对于范增的建议都不以为然,放走了刘邦。同刘邦比,他也显得太幼稚了。对于这样的人,范增实在没有办法。也就是说他就是孔子所说那个拿他没办法那个人。
当然,凡是就问“为之奈何,为之奈何”的人,也是没有主意的人。孔子也曾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是一味地依赖别人,那个人也是难以在社会上独立的。刘邦的做事并非如此,他在征求别人意见的时候,自己能够认真领会,并加以实施,绝不是没有主意、不知所措的人。这样的人是可以帮助的,值得帮助的。所以他的胜利绝非偶然。
刘邦在“鸿门宴”过程中的三次发问“为之奈何”,为刘邦赢得后来的刘项之争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可见其作用非同一般啊!
结合孔子所讲的:“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如之何也已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凡事要积极应对,遇事是逃不掉的,回避者是懦夫的表现;2.遇事应认真思考,切不可主观臆断、鲁莽行事,多想出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法;3.咨询他人。得到他人的帮助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也是十分必要的;4.刘邦项羽“鸿门宴”的故事,在200多年后证明了孔子的说法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