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转载)

蒋京丽 | 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
优化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
要点和途径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树立强烈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将关注焦点从教师教学行为的实际发生转移到学生学习参与的实际获得。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技能整合发展的实践活动,也是文化感知与理解不断加深,优秀文化品格不断形成的过程,同时还是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为了推动这一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切实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给学生带来英语学习获得感的一种重要教育供给,英语阅读教学设计需要首先得到改进和优化。
教师可以从教学文本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活动设计四个切入点,精细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和转变,提升语言学习活动的效益和质量。
下面笔者将结合北京市第二中学焦世强老师设计的 “Dizzy Heights of School Basketball”(外研版高中《英语》第七册)和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孙敏嘉老师设计的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what you think it is.”(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九模块 Friendship 第二单元)两节阅读课,对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改进的要点和途径进行具体说明。
1
教学文本分析
每篇课文的文体不同、意义不同、语言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把握教学核心内容。根据《课标》的建议,教师进行文本分时需要从“what,
why, how”
具体说来,What 指的是“语篇的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很多教师所做的内容分析普遍比较宏观,缺乏各组成部分的简述和其内在逻辑的呈现,还有部分教师会把对学生和教师情况的描述也混淆在这部分中。
Why 指的是“语篇的深层涵义,也就是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这是目前教师做文本分析普遍薄弱的部分,挖掘的程度深浅不一。
How
指的是“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作者为了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目前教师基本都做语言和结构的分析,但是尚不能将文体和语言的分析与文章的主题相融合。
焦老师和孙老师在两个设计中均以语篇为载体,从上述三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较好地把握了文本的主题意义,为梳理教学主线和确立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课例一
Dizzy Heights of School Basketball
【What】“Dizzy Heights of School Basketball”
是一篇阐释性说明文。作者指出,篮球是体育运动中最安全的一种运动,它不像拳击、摔跤、棒球和美式足球等运动那么危险。作者通过运动原理解释了为什么篮球运动不被认为是危险的运动,而垒球和美式足球就不同了。作者转而指出,篮球也可以是一种很容易带来人身伤害的运动,并进而用发生在Kent
State High School Tournament
中球员受伤的真实案例说明了在特定情况下篮球运动的危险所在。
【Why】作者通过实际案例,使读者从细节角度感知篮球运动的危险性,从而真正了解篮球运动,并从中得到有关如何认识事物的启迪,即只有对事物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切忌人云亦云。
【How】本文分三步阐释并说明了篮球运用的危险所在。
第 1 步(Para 1-2):大多数人对篮球运动的印象——与其他运动相对比它是最安全的运动之一。
第 2 步(Para 3): 作者对篮球运动的认识——篮球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
第 3 步(Para 4-7):Kent State High School Tournament 的比赛情况及球员受伤的经过。作者在阐释篮球的危险时,使用了一些篮球专业术语,有利于从专业角度以理服人,如:absorb energy, bound into air, abrupt change of direction, from vertical to horizontal, bounce the ball, commit a foul, shot the penalty, take possession of 等。
课例二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what you think it is.
【What】本课阅读文章的题目为 “A beautiful smile”,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以友谊为主题,讲述了自己(张蓓)从初来乍到新学校因没有朋友而倍感孤独、情绪低落,到一位同学友善的微笑改变了她的心情(变得乐观开朗),而其境况也随心态而好转的感人故事。
【Why】作者通过描述“自身”经历,展示、探寻并分享个人对待生活应有的心情和视角,从而帮助读者树立“积极调整自身,乐观对待生活”的正确人生态度。
【How】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细节描写较多,描述情绪的形容词和不同心境下行为的动词及短语丰富。
在描述自己经历时,作者用到了 insilence, treasure, trust 等词语。文章结尾,为体现主题的深化和升华,作者使用了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what you think it is.” “Smile at the world and it will smile back.”和“If you think you are lonely, you might always be alone.” 等三句比较抽象的话语,既是作者的亲身感悟,又是全文的意义核心。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教师文本分析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实效,但对文本也并非解读得越深就越好。王蔷教授(2017)建议:“文本分析不是无限制的,一定要和期待学生达成的学习结果相对接。解读不是目的,把解读出来的内容通过活动设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历,引领孩子们在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感知、吸收、内化、迁移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
2
学生情况分析
要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只有以学生“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徐英俊,2001),才能保证教学设计取得成功。可见,学情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在开展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遵循“切实调动和发挥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徐英俊,2001)这一原则,采取观察、访谈、问卷和反思等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并梳理学生开展本课内容学习的已有基础、存在困难和突破措施,从而通过教学设计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
因焦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参加某个跨省交流活动借班上课而准备的,他对学生情况不了解,只通过课前有限的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大致了解了学生们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本文中有关体育运动的专业词汇不少,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挑战;班级中女生偏多,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寥寥无几,也为教学的展开添加了困难。
孙老师则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分析了自己执教的初二年级某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已有基础】
(1)掌握常用表达情绪的词汇,如 happy,sad,excited 等;
(2)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取阅读策略,具备初步猜词意识;
(3)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够较为明确地表达想法及观点。
【存在困难】
(1)关注文本表层信息的定位和获取,但是深层理解不够到位;
(2)正处于青春期,在学习、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压力,情绪容易波动。
【突破措施】
(1)通过结合语境线索思考并合理解释词汇引申含义和作者内心感悟,达成对文章内涵的深层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讨论并分享自我调节情绪的办法,认同作者所持观点和态度。精细化的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情况以及准确定位学生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重要的线索和科学的依据。
3
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要达到的一种行为状态。对文本和学情分别做了充分到位的分析后,教师就可以据此制定教学目标了。
《课标》指出,“指向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务必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文本主题意义探究的结果。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体现核心素养四要素的相互渗透、关联融合、协调发展。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面,教师应遵循《课标》提出的 “可操作、可达成、可检测” 的原则,使用具体、清晰、直观的行为动词。此外,教学目标的呈现要体现 “英语学习活动观” 所涵盖的三个层级,即 “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并注意层次的逐渐上升。
通俗地说,教学目标体现的就是 “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够主要使用本课所学语言和结构化知识做哪一(几)件以前不能做或做不好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根据上述原则,焦老师为 “Dizzy Heights of School Basketball” 一课制定了以下四条用英文表述的教学目标: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locate and summarize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anger of playing basketball;
(2)sort 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Kent State High School Tournament with mind maps and orally report the tournament;
(3)analyze the reasons why Frank Sackler got injured and share their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danger of playing basketball;
(4) realize that they need to gather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before giving a judgment.
从以上四条目标可以看出,本节课将要引领学生探究的意义主线和完成的核心任务都是围绕 “篮球运动的危险程度” 展开的。此外,教师还希望以此文为例,引导学生从中得到有关如何认识事物的启迪,即 “基于对事物的充分了解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切忌人云亦云”。
目标 1 和 2 中的动词 “locate” “summarize” 和 “sort out”
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理解层面(信息输入)的预期学习结果, 即定位、分类、梳理、归纳信息;目标 2 中的动词
“orally
同样依据上述原则,孙老师为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what you think it is.” 一课制定了以下三条用中文表述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找出主人公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
(2)讲述张蓓的故事并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深层理解和感悟;
(3)反思自我行为,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从以上三条目标可以看出,本节课将要引领学生探究的意义主线为“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目标 1 中的动词“理清”和“找出”体现了对学生理解层面(信息输入)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定位和归纳信息;目标 2 中的动词“讲述”体现了对学生应用实践层面(初级输出)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口头描述信息;目标 2 和 3 中的动词“分享”、“反思”和“树立”体现了对学生迁移创新层面(高级输出)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分析信息、批判性思考、表达和评价。
4
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组成的,教学活动能否适应学习者的需求,能否帮助达成教学目标,能否关注到每个学习者,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王笃勤,2014)。教师要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作为语言学习的核心任务,保持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活动既要能够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产生促进作用,又要能够体现和检验每个阶段的活动结束后,学生是否达成了某条教学目标,以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对 “Dizzy Heights of School Basketball” 一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分析如下:
首先,在导入和读前阶段,焦老师通过三个问题的提出,引出了篮球运动及其危险性的话题, 问题 1 中 “Anybody in our class…”、问题 2 中 “Do you think…” 和问题 3 中 “How could… possibly” 等表述,在上课伊始就将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取得了关联,尽管学生并不喜欢篮球运动,但也能被激发出一些兴趣并带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参与到后续学习中。
其次,在读中阶段,焦老师设计了三个主要的阅读活动,分别指向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活动一中,学生重点阅读文章的 1—3 段,持续探究读前阶段提出的篮球运动危险性的问题,通过与文本的互动以及定位信息、提取信息、概括信息和基于信息进行推断等一系列认知(思维)活动,分别获取了大众和作者对“篮球运动是否为危险运动”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原因,初步了解了篮球运动的危险性,并为下一步精读文章做铺垫。至此,学生达成了第一条教学目标。
在活动二中,学生在涉及从整体到局部的三个问题的引领下,继续阅读文章余下的 4—7 段,梳理篮球比赛的过程及篮球运动员 Frank Sackler 的受伤经历,学生先通过独立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的方式,收集、整理关键信息并将其结构化,直观理解了篮球运动的危险所在,学生又通过两人一组利用思维导图互相交流分享所获取信息的方式,进一步内化文本的信息和语言。至此,学生达成了第二条教学目标。
在活动三中,学生再次在问题的驱动下和文本中相关信息互动,分析球员受伤的原因,辨识并讨论事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既关注了实例在语篇中的作用,又提升了思维品质。至此,学生达成了第三条教学目标的前半部分。
最后,在读后阶段,焦老师又通过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评价的能力。问题 1 中 “How do you understand...”、问题 2 中 “Do you think...” 和问题 3 中 “In reality, what should we do...” 等表述,再次突出了学习内容和学生体验的关联,以激发学生分享讨论的积极性,同时也呼应了学生在上课伊始对 “篮球运动的危险性” 的感想和观点,体现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至此,学生达成了第三条教学目标的后半部分和第四条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王笃勤. 2014. 初中英语有效教学模式[M].
王蔷. 2017. 扎根课堂实施改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Z]. 泰安:北师大出版社教材年会讲座.
徐英俊. 2001. 教学设计[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蒋京丽,英语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外语教研室主任,英语教研员。
以上内容节选自《英语学习》2018年第3期“专题”栏目,完整内容请翻阅当期纸刊。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