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一次在飞机上发生的事

(2023-10-05 09:51:52)
标签:

杂谈

生活

育儿

分类: 她说

       9月23日,临近假期尾声,在从乌鲁木齐飞重庆的飞机上,发生了一件极不愉快的事情。

       飞机起飞前,小森林因为用脚蹬了前排靠背,导致前排乘客对我们心生不满,我从前排乘客第一次侧头用余光瞟我和小森林起,就一直在努力制止小森林的行为,尽管如此,小森林偶尔还是会难免碰到前排靠背,结果前排乘客在跟我毫无沟通的情况下,直接转过头用极其神经质的语气把小森林凶了:“我要看下是谁,一直在蹬我的靠背,到底是谁。。。。”小森林的表情一下沉重起来,因为这女的明明有看到我努力制止的态度,还直接把小森林凶了,所以我不愿意给她道歉,我半笑着说:“你不要那么凶嘛,小朋友其实没有很用力蹬。”看到小森林沉重的表情,我给小森林解释说,阿姨不喜欢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影响到阿姨了,你以前调皮有人包容你,是因为你遇到的人都喜欢小朋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小朋友有耐心。后来小森林继续玩自己的,我也继续制止小森林的行为,过程中小森林偶尔会用手轻轻碰一下靠背,或者把手搭在靠背顶上,还一边跟我说:“妈妈,我不会蹬靠背了,我就轻轻碰一下。”结果我们的小心翼翼又换来了前排乘客的不满,前排乘客直接转过头来瞪着我们,我也毫不客气地告诉她:“你不用这样看着我们,我一直都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最后,在小森林又一次没控制住自己行为的时候,我跟那女的吵起来了,最后乘务员过来协调这件事,想了很多办法尝试把我们和前排乘客分开都没有成功:因为小森林坐靠窗位置,我挨着小森林坐,外婆坐小森林后面,一开始乘务员还想让小森林和外婆互换座位,让小森林一个人坐后面,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凭什么要让小森林和我们分开坐?难道小朋友好动是原罪吗?但是碍于各种因素,我不想成为众人的焦点,当时并没有太多表达不满,只是坚持拒绝;后来乘务员又试图让前排乘客和外婆互换座位,但是前排乘客嫌外婆旁边也坐了一个小孩吵,不愿意和外婆互换座位;再后来建议小森林和我互换座位,因为我的前排座位没人坐,但是我以小朋友想看窗外为由拒绝了,而后又建议小森林的前排乘客坐我前面空着的座位,小森林的前排乘客也以同样理由拒绝了。本来打算跟她死磕到底,虽然我们是有错在先,但错不完全在我们,考虑到要在飞机上呆四个小时,我不想为此影响心情,也不希望小森林为此有不好的回忆,最后在乘务员已经放弃的时候,我建议乘务员让前排乘客跟与我们同行的长辈换座位,长辈的座位也靠窗,但坐在前几排。

       带小森林坐了很多次飞机和高铁,这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而当时坐我后排的小朋友也会偶尔踢或碰我靠背,但是我并不在意,毕竟小孩子嘛。后来跟朋友们聊起,朋友说一开始我的确需要为小森林的行为道歉,这样也许就没有后来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了,毕竟是小森林先影响到她了。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是做不到开口道歉的,因为她在完全没有跟我沟通的情况下,就选择直接对孩子发脾气,而在这之前她就已经看到我在努力制止小森林,如果她是在尝试跟我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才对小森林发脾气,或者是在没有跟我沟通过的情况下对我发脾气,那我会很愿意道歉,但是她从一开始就对小森林发脾气,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并不是放任不管的家长,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努力制止小森林的行为,而她的要求又过于吹毛求疵,毕竟我也有自己的情绪,我做不了圣母。

      这件事情另一个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的点是,在对小森林的日常引导中,我们一直在教导小森林要有礼貌,比如,在电梯等密闭场所里不能大声喧哗,在轻轨上想要趴着看窗外必须要脱鞋,在公共场合尽量避免影响他人,不能用手指别人,等等等等。我自认为作为小森林的妈妈,哪怕不能说在引导孩子这件事上做到了足够好,但是也已经好过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然而我的孩子还是成为了被人厌弃的“熊孩子”,而我因为忍气吞声后的反击,或许也成为了周围人眼里的“熊家长”。此外,后来专门在网上查找关于此类事情的讨论,舆论都是一边倒:很多人说声讨的不是小孩,而是小孩的父母,小孩的行为直接反映出来家教问题;也有做了父母的人自信满满地说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从来不会吵闹,都很乖很听话,所以还是跟父母的教育有关。在没有小孩之前,我也这样认为,但是小孩和小孩之间本来就不一样,有的小孩天性乖巧,有的小孩天性安静,有的小孩天性顽皮,有的小孩天性好动,而那些天性顽皮好动的孩子本来就不如天性乖巧安静的孩子容易有自控力,而评论区里“听话的孩子”的数量又是否能达到教育学里统计概率的最低标准?在网上关注江歌妈妈很多年,我早就意识到不要去在意网络上的声音,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不要活在那些不负责任的标准和评判里。如今,“他还只是个孩子”这句看似为小朋友站边的话,在网络上已经成了一些不讲道理的家长为熊孩子开脱的黑话,但是抛开极端情况不说,很多时候他们真的还只是个孩子啊,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的行为这么苛刻?当下的“厌童”究竟是一种时尚、一种个性,还是一种病态?

       如今再来复盘整个过程,我的反应还是太过棱角,不够世故圆滑,要是再遇到类似事情,我会换种方式处理。首先,心里要明白,不要寄希望于提供服务方或者官方组织听你讲道理或者给你评理,大多数时候他们只会为了快速息事宁人而和稀泥,就像乘务员提出让小森林跟我和外婆分开坐的建议,这就是明显的和稀泥。遇到不近人情的乘客,哪怕心里有再多忍气吞声,我也要选择微笑道歉,态度一定要好,姿态一定要高,声音一定要大,声音大是为了让周围人看到我积极配合的态度,同时我也会明确告诉她我是孩子的监护人,有问题可以找我沟通,不要对孩子发脾气,不能垮脸,记住伸手不打笑脸人。道歉不是因为我会自我pua,认为错都在我,也不是因为我认怂,而是因为作为这一网络上新生的弱势群体,我要先礼后兵,先发制人,要从一开始就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忍让也不是无限制的,凡事事不过三。当然,就算是忍让后的爆发也要做到理智有度,毕竟毫无节制的爆发实在太难看,跟泼妇骂街没两样。时刻记住在这个网络四通八达的社会,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也没有人会在意合理性,更没有什么是不能断章取义的,要懂得保护自己,避免让自己成为网暴的中心。

       当然,要是遇到一个能够好好说话的乘客,相信大家都能在相互理解中处理好问题,根本就用不着这些套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里难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