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怎么来写这篇读后感,许久没有静下来心来小结一本读过的书,但又觉得需要来段总结,才能把看进眼里的东西内化进脑子里。
     
 大概是因为本书作者岸见一郎本是哲学博士出身,很多时候都能从书中读出哲学的味道来,只是从某种意义来说,心理学本就是哲学的一种延伸。其实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作者对阿德勒的思想进行了剥离和解读,然后加上自己的风格熬成一锅鸡汤,还好鸡汤并没有熬成我极度反感的成功学味道,只是给了大家一些思想上的指引,所以我把这碗鸡汤干完了。
     
 一、“原因论”和“目的论” 
     
     
 我可能是心理学的伪爱好者,读了不少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从这本书里才知道原来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研究的个体是眼前活生生的这个人,而不是普遍概念的人。通过对器官缺陷者的性格形成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了“目的论”观点,“目的论”相对于“原因论”,所谓“原因论”,是指某个原因必然归结于某件事情,它是一种决定论,通过“原因论”可以解释从哪里来。但阿德勒认为人不会因为过去的经历或周遭发生的事情,被迫决定过着现在的生活,于是便有了“目的论”,重要的是使用“目的论”解释往何处去。
     
 很多时候,在解释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人们通常会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用阿德勒的话说,这样的解释对自己而言是“善”,我对阿德勒所说的“善”的理解是,能够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的动机解释,而作为真正原因的目的可能并未被当事人所察觉,也可能是当事人基于某种原因,不愿意面对或者承认。
     
 阿德勒的“目的论”也为如何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提供了另一个角度,重要的不是你被赋予了什么,即你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使用被赋予的东西,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不是所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都应该成为我们日后或性格乖戾或充满暴力或自暴自弃的理由,“原因论”看到的是伤害本身带来的负面影响,“目的论”看重的是伤害带给我们的觉知觉悟觉醒。
     
 二、生活形态
     
 阿德勒把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人生以及自己所赋予的意义称为“生活形态”,生活形态是性格外在形式的表现。阿德勒对生活形态的定义有三个层面:一是自我概念,即自己对自己赋予的意义;二是世界观,即自己对于周遭的世界赋予的意义;三是自我理想,即想象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只知道一个人从哪里来,很难推测出他的行为模式,但只要知道他要往哪里去,就能语言他会往哪个方向迈开脚步,而不看“从哪里来”,只看“往哪里去”,这正是目的论的立场。
     
 生活形态是对自己与这个世界所赋予的意义,人潜藏着很大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和别人不一样的人,每个人都不是活在同一个世界,而是活在自己定义的世界里。生活形态的选择受各种因素影响,那些对生活形态选择造成影响的各种要素,虽然可以决定你现在的样子,但你也可以把它们当作“素材”,决定自己将要往什么方向前进,这就是“目的论”。
     
 生活形态是性格外在形式的表现,性格本就是主观的,生活形态形同认知偏见,因此我们明明遵循某种生活形态,但自己却浑然不知,想要改变生活形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唯有知道我们都是通过生活形态看待这个世界,而且是带着非常偏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才有可能跨出改变生活形态的第一步。
     
 生活形态是自己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所赋予的意义,赋予的意义很广泛,但对于这种无法取决于每个人想法的事物,阿德勒认为假如被赋予的意义中个人性的比例太重,和他人共生就会产生困难。人会为了某种目的,对于自己经历的事情赋予某种意义,这又是原因论,阿德勒排斥以逃避人机关系为目的,对世界或他人赋予意义,这样只会让自己将远离人群的行为合理化,一直往对人生无益的方向前行。
     
 三、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认为人原来就是社会性的存在,要和他人共生共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离开社会或共同体存活,所谓的共同体感觉就是对他人的关心,做出贡献,是把自己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融合在一起的邻人之爱,在阿德勒看来,共同体感觉是一种规范性的理想,一种作为方向指引的目标。私以为,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过于理想化,他对人类的行为和动机有一种正念的、向上的看待,但这种理想化的看待在囚徒困境面前显得并不牢靠。“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四、赋予孩子勇气
     
 人与人之间,包括大人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对等的关系,孩子需要的不是称赞,而是鼓励,而鼓励正是以赋予勇气的形式进行。称赞和赋予勇气最大的不同,在于称赞是以由上对下这样的关系为前提所做的给予,称赞有一个前提,就是认为某件事对方应该做不到,结果他却意外地做到了。赋予勇气是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让他勇于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一个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鼓起勇气,但人的价值并不依存于他人的评价,赋予勇气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孩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小孩需要听到的不是“你真棒”,而是“谢谢”,谢谢你帮妈妈打扫卫生,谢谢你在妈妈繁忙的时候没有吵闹,谢谢你把东西递给妈妈,简单的两个字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贡献感,让他知道自己有实实在在帮助到身边的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很了不起。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不足以说尽阿德勒的思想,它只是关于阿德勒思想的一条极其粗略的沟壑,但这条沟壑让我们看到,其实可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过去和未来,那些被赋予意义的过去,可以限制你的前行,也可以让你走得更远,那些好与不好的现在,也都是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