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先生手稿看文章修改之道
(2011-11-30 11:09:18)
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既要深入浅出地指导学生对作文的修改,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能力,又要能够修改自己的教学写作。可以说,修改文章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俄国作家契可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确实。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应验到了他的身上。早在一九八一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它收集了鲁迅的手稿若干,包括《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坟〉的题记》等文章。手稿是心灵的轨迹,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先生的手稿,琢磨他反复修改、苦心经营的原委,定能习得一些修改文章之门道。
——为了使文章清通完整,质朴简炼
写初稿时,未经深思熟虑,总会有一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再读再改时,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删去使文字精炼简洁,不用自己不懂的字词,不生造字词。鲁迅先生自己也曾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我们具体来看看先生的文稿。如:
原稿: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是多不愿意“诈”作的,听故事也一样,这在留心儿理的都知道的,不必待教育家或专门的心理学家。(《二十四孝图》)
改定稿: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这句话中,起先用了“是……的”这样的句式,删去后语意上更干脆利落;承接着前面“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一样”,具体什么“一样”?指不愿意“‘诈’作”吗?“‘诈’作”的故事又是什么呢?为了更确切地说明,于是删去“一样”,换上“不喜欢是谣言”。既然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当然就没必要再说“不必待教育家或专门的心理学家”了,爽快地删去。改定稿中虽然字数减少,但包含的内容却更丰富、明确。再如:
原稿:……就是在神像还未抬过之前,用一两文钱买下的……(《五猖会》)
改定稿:……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
初学写作,关键看表达是否合理确切,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在”字和“当”字意思相近。但“在”字通常指“何地”,“当”字通常指“何时”,这儿用“当”更合适。“用钱”和“化钱”的意思非常接近,但“用”字的用途比“化”字要广阔些。用任何东西都可以用“用”字,只有对于金钱、时间等少数几种东西才可以用“化字”。其次,“用钱”通常是指必不可少的正当的开销,而“化钱”常用来指可有可无的甚至冤枉的花费。在这里,因为下文讲到制作这种哨子用的材料时已经用了“用”字,避免了重复。又如:
原稿:如果不怕刺,就可以摘到一角×角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改定稿: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子攒成的小球……
推想一下,原来先生大约打算先写上一句描写覆盆子的话的。像现在这样,先写明覆盆子,接着再来描写它,就可以把句子造得短一些,比较符合汉语的习惯。如果写“还可以摘到什么什么样的覆盆子”,句子就长了,也欧化了。小学生在初学作文时,还要做到尽量不用或少用复杂的长句,多用些短句,在修改时一定要注意看文中有无病句,要让每个句子都能准确无误地说清楚一个意思。
——为了使文章文辞达意,具体生动
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不够饱满,缺乏深度、力度的时候,言语表达就需要被修改。这种修改成为必需,修改之后,在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了。鲁迅的作品中这样的修改有多处,往往在原文的基础上有很多新的添加。如:
原稿:每当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仿佛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藤野先生》)
改定稿: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鲁迅先生写文章,多半是在白天忙碌了一整天后的夜间,有时甚至是在又和朋友一席长聊后的深夜,疲倦是当然的。这里点明“夜间”,更从侧面显出藤野先生的相片对作者的鼓舞力量。相片当然不会说话,说它“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只是作者一时的感觉,这里用“仿佛”和“似乎”虽然差不多,但先生的推敲又不无道理,好像“仿佛”更空灵一点,“似乎”显得更为确实一些。“良心发现”之后,添上“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把意思推进一层。在“再继续写些……”之前,添上“于是点上一枝烟”一句,这看来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添加,但仔细一琢磨,一则可以和前面说到的“疲倦”相呼应,一则使结尾这段文字好像更有情景性和画面感了,语言也变得舒缓,使下一句显得更有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分量,相信先生的许多篇力透纸背的文章便是在这样的情状下诞生的。再如:
原稿:否则,一味的这样卑劣下去,就毫无救药,这样的青年于中国毫无用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改定稿:否则,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处的。
“一味的这样卑劣下去”,意思比较空泛,不明确,改作“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就要具体明确得多,这篇反击性的文章也更显痛快淋漓,深刻有力了。
——为了使文章文句畅达,文气贯通
一篇文章常常有其一脉相通、浑然一体的气局、走势和语流,为了使文脉更纯粹和干净,文气更顺达和通畅,就需要对原稿中生硬、艰涩、突兀、累赘之处进行适当的增补、调整、删削和改换。这正如张中行先生关于如何使文句畅达、文气贯通时所说:“我的经验,写文章,写了一些,尤其中间停一会的时候,继续写常常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语气能够顺下来。念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要随发现随改。”
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作的示范:
原稿:然而我们不,我们应当把笔锋去向外!看一看!华北已经不是我们了,福建也快不是我们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改定稿:然而我们不,我们决不把笔锋去专对几个异己者,“先安内而后攘外”,不是我们的办法。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文章。鲁迅给予周扬、徐懋庸们以有力的还击,公开宣告决裂。这篇万字长文不但表明了鲁迅对统一战线问题的原则立场,澄清了一些基本事实,重申了关于抗日救亡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的观念,而且较为系统地体现了鲁迅的政治哲学。这段话中鲁迅先生把“我们应当把笔锋去向外”改为“我们决不把笔锋去专对几个异己者”,是有原因的。因为前文的大段文字中,作者对徐懋庸来信的用心作了一针见血的指出:“……暗夜里进行一些离间,挑拨,分裂的勾当的,不就正是这些人吗?这封信是有计划的,是他们向没有加入‘文艺家协会’的人们的新的挑战,想这些人们去应战……”改定稿中的“几个异己者”,指的就是前文提到过的“他们”——徐懋庸类的几个人。这样的修改既使文章前后呼应连贯,气势一致,更增强了语言的针对性和战斗性。说华北和福建已经或者快要不是我们的了,足以表示我们国家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足以说明应当一致对外的理由。但改为“‘先安内而后攘外’,不是我们的办法。”则更贴切。因为引用了当时国民党当局提出的“先安内而后攘外”这个口号,同样可以使读者产生国家危亡的联想,又直接和上一句的决不要笔锋对内语意相承,互相呼应。而且,字数比原稿少,包含的意思却比原来的多。
——为了使文章语势丰盈,节奏鲜明
语势是由于变化语流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言语的情感发展态势。文字若要合乎情感表达需要,作者在修改时一定要反复诵读体味语气、语势,加以谨慎斟酌,才能让语言充分为表情达意服务。《五猖会》一文中有一段话,鲁迅先生作了慎重的修改:
原稿: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读下去就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五猖会》)
改定稿: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这一段中,原句表达意思不少什么,但一朗读,语气不足,缺少韵味。改定稿中“但是”后面加了逗号,加重了语气,把作者小时候对五猖会的向往和父亲的严厉管教给自己带来的失落情绪进行了强调。“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这一句的下面,作者原来打算写“读下去就是……”,还没有写完这一句就改变了主意,改作“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语言富有节奏和更有嚼头,形象地再现出了小鲁迅无可奈何背读文章的情景,当然比“读下去就是”这样单纯的叙述要生动多了。再如:
原稿:在百静中,我觉得心里要伸许多铁钳来,将什么“生于太荒”之类夹住;也听到自己急读的发抖的声音,仿佛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五猖会》)
改定稿: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整个这一句都在写作者当时的感觉,没有必要用“觉得”之类的字眼来强调,改成“似乎”就把当时朦胧的感觉表现出来了;用了“来”,语气显得舒缓,删去,就显得迫切些了,这样和下一句的衔接更紧凑;“之流”比“之类”更有一点拟人的意味。;“急急”的叠词比单用一个“急”显得更强调,如果把“急读”只是改作“急急读”,双音节的词组变成单音节的词组,会更别扭,势必要跟上一个“诵”字,双音节“急急诵读”念起来就舒服多了。“伸”改成“伸出”也是将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显然,这样改对于追求琅琅上口的节奏感,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