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光阴: 小暑

标签:
小暑光阴节气文化人文杂谈 |
分类: 【光阴*节气】 |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
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
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中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狗也懒得动,趴在树荫底下,吐着舌头喘气。总是把泥土刨得四处飞洒的母鸡,也像是呆了一般,木木地站在草垛底下,一动不动。
晒得像泥鳅一般黑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跳到村头的河里,再不肯上岸,连头也用一片荷叶遮着。
岸上的小路,被晒成了灰白色,蜿蜒着,朝绿的田野里伸去。
田野里的蟋蟀受不了这热,把家搬到了村子里的屋檐下面。“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到了晚间,它便不停歇的鸣叫,像是在催促织机上的女主人不要停手,所以人们又叫它“促织”。
天刚放亮,促织就不叫了,老鹰立即把小鹰轰了起来。“夏练三伏”,小暑正是学飞的大好时光。老鹰把小鹰带到悬崖上,突然折断了小鹰的翅膀,把它扔了下去。小鹰忍着剧痛,拼命拍打着翅膀。终于,它飞了起来。也有很多小鹰,就这么活活摔死了。不肯飞,有侥幸没摔死的,长大了,只能飞到房顶那么高,像一只母鸡。
“夏日多暖暖,树木有繁阴。”躺在槐树底下竹椅上的人,透过树叶的空隙,看到一只大鹰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他丝毫没在意,刚刚发生什么。他摇着芭蕉扇,慢悠悠地啜着手中的小茶壶,微微眯上了双眼。远处叫卖竹席、凉粉的小贩,懒懒的声音也越来越远了。头顶上,一只蝉突然大叫了起来,让人顿时满心的烦躁。
蝉的嘶鸣,引发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从屋后的竹园里,偷偷砍上一竿青竹,再折上一根长长的韧性好的竹枝,把它弯成一个圆,头尾相接,插在竹竿的圆圈上。
等缠得多了,变成厚厚一层,有了足够的黏性,就可以去捕蝉了。
蝉浑然不知,还呆在树上大叫呢。奇怪的捕蝉器,突然就从背后粘上了它。
任它如何挣扎,再也无法逃脱。孩子们不知道,蝉在夏日的阳光下只能歌唱一个月,而为了这一个月,它曾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四年。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蝉。蝉的生命很短,但它们也有自己的小欢乐。它的欢乐,甚至成为人们对于夏天最重要的记忆。
蝉捕来后,孩子们用一根线缚住它,让他飞起来,然而飞不高,只能在半空中兜着圈子。奶奶看到了,会立即走过来,念一声“阿弥陀佛”,让孩子们把蝉放掉。她说:小孩子玩闹可以,不能动杀机。要是由着性子来,等长大了,可不得了。
就在这闷热的暑气下,秋天的肃杀之气正悄然滋生。这冰冷的气息,只有一些极其敏感的动物才知道。譬如蟋蟀,譬如蝉,譬如鹰。《诗经》上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不停的搬家,不只是因为怕热,还因为它对深藏于地下的杀气特别敏感。有人甚至说它是感杀气而生的。然而小虫子不会像人那样,知道收敛心性,它听任这杀机在身上生长,终于变得好勇好狠。
因为好斗,蟋蟀成了人们的玩物。“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街头巷尾,闲汉们拿根草棍,趴在地上,额头上青筋暴绽,嘴里嘶嘶有声。瓦盆里的蟋蟀咬成一团,难解难分。
历史上有两个人斗蟋蟀最有名。一个是唐玄宗。因为他的喜好,宫中的妃嫔们把玩蟋蟀变成一种时尚。她们用小金笼提着蟋蟀,晚上放在枕边听它吟唱,白天拍手看它搏杀。
可好景不长,“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赫赫帝王,最终落得晚年凄凄惨惨。另一个玩蟋蟀的好手是南宋太师贾似道。当他忙于创作历史上第一部玩蟋蟀专著《促织经》时,蒙古军席卷而来。书成了,他人被杀了,国也灭了。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哪知道,这其中还有着另外的悲哀与悔恨呢?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