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岂无春意恋凡尘 新版「玉簪记」

(2011-09-23 20:01:24)
标签:

玉簪记

昆曲

古琴

苏州

白先勇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词

人文

杂谈

分类: 【影音志】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人在蓬莱第几宫。”

高雅的曲词,充满韵律的词格,让昆曲《玉簪记》成为明代中叶以后杭州人高濂创作的一部经典传奇,成为昆曲极盛时代产生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名剧。书生潘必正与道姑妙常(陈娇莲)冲破世俗禁忌的一段曲折爱情故事,也是昆曲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旦戏。

http://s13/middle/76e37e76had30d4700cfc&690

 

 

http://s3/middle/76e37e76h77b66aa04752&690

 

新版《玉簪记》由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台湾趋势科技文化长陈怡蓁任制作人,台湾著名教授张淑香任剧本整编,著名导演翁国生执导,昆曲大师岳美缇、华文漪亲自传授,俞玖林、沈丰英担任男女主角。以《琴挑》、《问病》、《偷诗》、《秋江》四个传统折子戏为核心,增加了《投庵》、《催试》。以青春版《牡丹亭》的舞美班底展开舞台呈现,由中国著名古琴家李祥霆抚琴,戏中使用一把距今已有1250多年历史的唐代皇家名琴"九霄环佩"。

 

http://s1/middle/76e37e76h77b66a834530&690

 

书生潘必正与官宦之女陈娇莲是指腹为婚的夫妻,因金兀术南侵,陈娇莲在兵乱中与其母失散,几经波折,不得已投身潘必正之姑母潘法诚所主持的女贞观中,庵主为陈娇莲皈依并赐其法名妙常。适逢书生潘必正赶考落第,一时羞于回家,暂时寄宿在庵观中,因而与妙常在女贞观中相识。

 

一日,陈妙常月下弹琴,潘必正爱慕陈妙常的文采风姿,故意以琴曲倾吐心声,试探妙常心意,妙常碍于道姑的身分与礼教,遂回报琴曲婉拒。必正落寞告辞后,妙常卸下心防,禁不住吐露心意,却被躲在门外偷听的必正出声点破,两人心意渐通。潘必正相思成病,妙常与住持来探望,书僮进安谎称妙常有治病之方,潘必正信以为真,精神大好,后来才知为进安所诓。妙常因见潘必正而心思飘荡,填词【西江月】以寄情思,寐于桌案。适时,潘必正闲步漫游,见妙常房门半掩,挨身而入,见词中情意尽露,喜不自胜,欲偷取诗文,不慎惊醒妙常。妙常假意恼怒,必正唸出词句,妙常见无法再隐瞒相思情意,遂与必正定下盟约。

 

女贞观主持潘法诚怀疑侄儿潘必正与妙常情意相投,恐破坏清规,于是严厉催促潘必正立即离庵赴试。潘必正虽难舍妙常,但见姑姑如此坚持,无奈之下只好不告而别、黯然而去。陈妙常闻讯赶至江边,见船已行远,只好雇小船追上,两人在江中,诉说相思情意,并互换定情之物,最后依依难舍,含泪离别。尔后,必正得中进士,迎娶妙常,两人一同返乡,与家人团聚,方知妙常即是自幼婚配之陈娇莲。

 http://s10/middle/76e37e76h77b66a742179&690

 

 

http://s12/middle/76e37e76h77b66a896efb&690

 

 

http://s4/middle/76e37e76had59cbf8d3b3&690

http://s13/middle/76e37e76had59941ea3cc&690

http://s7/middle/76e37e76had599498ae76&690

http://s12/middle/76e37e76had599756a20b&690

http://s2/middle/76e37e76had5997b23111&690

http://s4/middle/76e37e76had5997382383&690

 

 

http://s13/middle/76e37e76h77b66a91213c&690 

新版昆曲《玉簪记》全球首演于苏州,《玉簪记》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特攥文纪念。

 

 

http://s13/middle/76e37e76had2ed074455c&690 妙常投庵揭开故事序幕

灯光亮起,笙管齐鸣,一群身着素衣的道姑袅袅而至,雅正的佛乐娓娓唱来,华美而典雅的歌舞开启了故事的序幕。沈丰英扮演的妙常在众道姑的簇拥下如出水芙蓉般清新秀丽,在庄重的乐声中完成了拜师仪式,从此了断凡心,“且向空门暂度年华”。

  

http://s8/middle/76e37e76had2ed0097f37&690

《琴挑》一折以曲传情、古韵悠扬

《琴挑》是此次新版《玉簪记》中重点打造的一折戏,简约的舞台背景体现了古典的美学风范,水墨画的背景勾勒出一种素雅的禅意。妙常月下抚琴时倍感孤凄,却又道“岂无春意恋凡尘”,一叹一唱间生动地表现出清规的自律和情爱的渴望在妙常内心的矛盾冲突。

中国琴会会长、古琴大师李祥霆亲自操弦,用拥有1252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拨响沉沉乐音,又为青春的戏曲增添了古典的韵味。

 

http://s4/middle/76e37e76had2ed0b14233&690

《问病》一折充满喜剧情趣

俞玖林扮演的书生潘必正既呆得可爱,又狡猾得可喜。《问病》一折中,身披黑袍、步履蹒跚的他一出场就引来观众的阵阵欢笑。

随后向庵主哭诉病情却又有苦难言,及至看到妙常顿时精神抖擞,双手托腮俨然一个“花痴少年”,加之小花脸进安的插科打诨,短短一折戏洋溢着浓郁的喜剧色彩。

 

http://s15/middle/76e37e76h77b66a94224e&690

《偷诗》

陈妙常因见潘必正而心思飘荡,填词【西江月】以寄情思,寐于桌案。

适时潘必正闲步漫游,见妙常房门半掩,挨身而入,见词中情意尽露,喜不自胜,欲偷取诗文,不慎惊醒妙常。妙常假意恼怒,必正念出词句,妙常见无法再隐瞒相思情意,遂与必正定下盟约。

 

http://s15/middle/76e37e76h77b66a98a4be&690

《催试》

女贞观主持潘法诚眼见侄儿潘必正与妙常情意相投,于是催促潘必正赴试。潘必正虽难舍妙常,却无奈于姑姑的强烈催赶还亲自押送潘必正到江边,黯然离去。

 

http://s9/middle/76e37e76had2ed0374518&690

《秋江》一折展现“以无为有”的戏曲魅力

《秋江》一折,由台湾书法家董阳孜挥就的狂草“秋江”作为舞台背景,以饱满的笔墨渲染出秋景的凄凉。

传统戏曲最具魅力的“以无为有”也在这一折让观众叹为观止,妙常和船家一蹲一起的写意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船在江上颠簸的景象,虽无船身,然而江面上的两叶扁舟却如在眼前。

妙常与必正交换了玉簪和扇坠作为信物,两人随着灯光营造的水波粼粼,翩翩起舞,袍袖缠绵,深情的目光久久交汇,全剧也在悲伤的乐曲中落下帷幕。

http://s13/middle/76e37e76had2ed0fda0bc&690 白先勇携男女主演一同谢幕

演出精彩地展现了昆曲软糯的水磨声腔,令观众颇感意犹未尽,随着演员走到台前谢幕,观众厅内爆发出山洪般的掌声,经久不息。随后白先勇先生儒雅地走上舞台,向观众多次鞠躬。

 

 

是道姑还是尼姑
《玉簪记》中的陈妙常是人们熟知的艺术形象。除昆曲外,京剧、地方戏等均有《玉簪记》上演,这个角色无论在戏曲舞台上,还是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教材中都有着道姑与尼姑两种身份。
道姑应该居住在道观,尼姑应该居住在寺庵,陈妙常出家女贞观,按照常识可先确定其道姑的身份。从这个人物出场的扮相也可发现,完全是一个女道姑的形象。可一旦确定了道姑的身份,问题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戏中有《投庵》一出,既然是去女贞观做道姑,应为《投观》才是,怎么是《投庵》呢?而陈妙常拜师皈依三宝,以及此后的修行等,很多戏文也完全是佛语。此外,女贞观中也敬奉着的也是佛教神明。
陈妙常到底是尼姑还是道姑?这从一侧面反映出戏曲家高濂佛道相杂的宗教观念。而这一创作观念不仅体现在高濂及其作品上,三教合一的思想还渗透于明清之际的很多小说和戏曲作品之中,这与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三教互通、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相一致。如《红楼梦》中也存在着佛道相混的现象。
作为一个没有摆脱才子佳人格局的虚构故事,《玉簪记》表现出冲破宗教樊笼,追求真爱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潮。

陈妙常是道是尼也就仅是一个符号罢了。

 

二度创意拓出新空间 编剧张淑香

原版的昆剧《玉簪记》,从原著披沙拣金提炼出一段最挑衅煽动而又富有戏剧性效果的僧俗恋爱情节,确实独到难能可贵。其表演风格近乎通俗风情剧,趣味集中在爱情如何从藩篱的分界、越界到无界的发展。颇多煽情的谐趣,甚能迎合大众文化的口味,自成一格,长久以来,其成就已在昆曲剧坛奠定了重要的地位。新版《玉簪记》从二度创意的宏观新视野出发,在承袭了原版充实的主体基础之下,势必再开拓新意发挥的空间。
首先,在剧本方面,为了配合新思维的主题与风格,做了少许的整编增补。上昆完整的《玉簪记》表演原版包含有《下第》、《琴挑》、《问病》、《偷诗》、《催试》与《秋江》六折。其中《下第》与《催试》分别是楔子与过场,主戏全在其余四折。新版以《投庵》取代了作用仅限于一般叙说缘起的《下第》一折,加强其作用,以女主角投庵皈依的宗教仪式开场,并安排男主角也接着到来投庵,僧俗一见倾心。如此形成“才入佛门,爱情就来扣门”的巨大反讽戏剧效果。这种强效的开场,不但醒目煽动,更蓄满能量,预示后续的爱情发展与圣俗色空辩证的暗潮汹涌。此外,在《催试》一折,也补入男女主角偷情之事已露行藏,众人暗地里说长道短,议论纷纷的情节画面。这一安排,一则再度挑起僧俗色空矛盾冲突的主题,二则加强合理化庵主不顾一切、临时动念紧急催试送走男主角的保密措施。同时也丰富了贫弱的过戏场,使之生色不少。而情节的连接,因此更显针线缜密。值得一说的是,剧本的这两处修动,是完全不影响到原版主体而又完全与之相融的一种微调,目的在突显强化新思维圣俗色空辩证的主题,使剧情更趋完整饱满,视野扩大而意境全出。

 

为啥叫做《玉簪记》

昆剧《玉簪记》原是从高濓所作的明传奇《玉簪记》改编而来,但这出戏并不是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掌握了原著爱情的主线,撷取了其中爱情发展的几个精粹部分,从而浓缩串连成现在常见的演出版。由于化繁为简的缘故,因此也就无法像原著一样交代清“玉簪”一物的来龙去脉,和它在剧中的微妙作用。

剧中对“玉簪”的处理轻描淡写,没有阅读过原著的观众看过此剧后,往往还是不了解《玉簪记》为啥叫做《玉簪记》。
编剧张淑香在《新版<玉簪记>的创意——圣俗色空的辩证》中所说,在这个故事中,“玉簪”一物正标示着传统古典小说戏曲常见的一种主题构作的原则与策略:“偶然与巧合”。由一个对象、一个人物或一件小事而引发一连串偶然与巧合的后续发展,但“偶然与巧合”效应的最终目的是在彰显其相反面的命定论。而这种规律应用在爱情故事中,就变成了姻缘前生注定。
在昆剧《玉簪记》中,略去了原著的前因后果,只撷取中间爱情发生发展的精彩部分,“玉簪”只在最后秋江送别才出现作为交换的信物。而在《玉簪记》原著故事中,“玉簪”是男女主角双方家长同僚为官之时指腹为婚的聘物,但在两家各居一方,久经变故后,这段婚约,几乎已不了了之。男主角潘必正甚至根本不知道曾有这段婚约的存在。但奇妙的是,男女主角却分别为了赴试与兵祸避难的缘故,在异乡的女贞观巧遇,在对彼此的关联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冲破藩篱,相恋相爱。当初父母作为聘物的“玉簪”成为两人临别定情交换的信物。
“昆剧《玉簪记》的这种安排,以爱情为核心,本身有另一种内在的完整性。虽然不能突显‘玉簪’所系‘偶然与巧合’的命定论的传奇妙旨,对于无论是否熟知原著故事的观众而言,并不至于造成观赏上的障碍。 ”张淑香说。

 

N个经典版本
《玉簪记》一剧流传甚广,以川剧和昆曲的演出最为知名。通常的演出本是脱胎于明代作家高濂的原作。故事源出《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以及宋元平话。
剧中的许多段落都是戏曲经典,昆曲的《琴挑》、川剧的《逼侄赴试》以及川剧和京剧的《秋江》等盛演不衰。
昆曲的《琴挑》一折极具光彩,曲调优美,表演细腻。
川剧《秋江》在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后迅速流行全国,当时,周企何和阳友鹤分别以扮演艄公和陈妙常荣获演员一等奖和二等奖,载歌载舞、妙趣横生。
《玉簪记》完整的京剧演出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京剧院从川剧移植,由杜近芳、叶盛兰、张春华主演。后来,程派传人张火丁在著名武丑名家张春华的辅佐下改“秋江”一折的昆腔为皮簧腔,演出大受欢迎。
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曾于1996年8月移植此剧,由钱惠丽和陈颖主演。

 

舞台上元素很苏州
《玉簪记》展示的不只是昆曲之美。千年古琴的悠远清音不仅将弹奏出《琴挑》里绵绵密密的深情,也成为昆曲与古琴两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手”的最好见证。淡雅戏装上,一竿墨竹、几点莲花,都是苏州绣娘巧心巧手的绝妙之作,还有舞台背景上奔放的狂草、精致的白描,在墨色里蕴藏无穷意念。
〈古琴〉绝世唐音拨动的是心弦
们爱用“高山流水”来形容琴音,放在昆曲里,高山不会太高,流水不能太急,琴弦间流淌出的情意用最最轻柔的方式拨动心弦。隔墙听琴的张生在《西厢记》里开了个头,《玉簪记》里的潘必正往前走了一步,听琴之外,还走到了心上人的面前,琴声的唱和与切磋,多了点谈情说爱的意味。
首演中,古琴大师李祥霆携千年唐琴“九霄环佩”出演,在《琴挑》等部分完成琴音演绎,而这也是千年古琴第一次出现在昆曲的伴奏中。
“九霄环佩”制于公元756年,是唐太宗第三个儿子李亨继皇帝位大典时用的皇家珍品,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历史,用李祥霆的话来说,古琴越古、琴音越美,今人听到的琴声比当年还要美妙。有明确年款的唐琴比较少,而且通过年款可以证明是皇家之物,就更可贵了。这张琴是唐代制琴名家四川雷氏家族为皇家定制的,琴背池上除了刻有琴名‘九霄环佩’之外,龙池下还刻有‘汾阳世胄国景珍藏’和‘东坡苏轼珍赏’等,记录下这张琴曾经的主人。古琴充满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它以梧桐做面,杉木为底,长为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琴底为平,意为‘天圆地方’。

“论年龄,它只比李白小55岁,比杜甫小44岁。论音律,也很神奇,它的高音区比低音区宽厚,极为罕见的。现存的唐代古琴不到20张,这张最好。我弹过宋代的琴、明代的琴,但声音最有力量、最神奇的就是这张。”李祥霆对“九霄环佩”的声音特别推崇,也许是人琴相和的关系,在诸多重要演出活动中,该琴的收藏者、香港企业家何作如常常提供该琴,由李祥霆来演奏。

〈苏绣〉听得见花开的声音
设计图上的墨竹、梅花就是吴彩霞等苏州绣娘一针一线再现在戏服上。“他们说,制作的标准是精细再精细,要按照做时装的要求来做。 ”吴彩霞对给她提要求的人的来历、背景知道得不多,“都是名人”,而这个和“名人”合作的机会,因为她的认真而获得。
吴彩霞小时候跟着妈妈学刺绣,当时妈妈开的小绣坊是市里刺绣厂的联营单位,专门加工和服上的刺绣,而和服上的刺绣与一般的双面绣、单面绣不同,文雅、精致是最突出的特点。也许就是那时的熏陶,吴彩霞如今的绣品也以淡雅见长。

吴彩霞告诉记者,设计图6月送来,服装一共20多件,刺绣的图样除了竹子就是花,莲花、梅花、桃花、梨花,配合着淡雅的丝绸,用的全是粉红、淡绿等极其淡雅的丝线。而每一朵盛开的花都有着精致的姿态,依靠丝线的脉络营造出花开的模样。“图案是工笔画的手法,用的是传统的平绣,难度不大,就是要精致。 ”吴彩霞说,配色要求很高,不仅要与衣料相衬,还要考虑到灯光下的光泽度,而其中一件戏服上,采用了一个大大的“净”字,因为是书法,还得用上虚针才能体现笔势。“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让观众很有惊艳的感觉,很多人看了戏就问这样精致的绣工是哪里完成的,这次《玉簪记》服装的刺绣更精致,希望能够在展示昆曲之美的同时充分展示苏州刺绣的与众不同。 ”联想到此前采访时王童的话,原来花开的一瞬间还藏着如许深意。


〈书画〉虚白里蕴藏无穷意象
与牡丹的华美不同,莲花是温柔而清雅的。那一低头的温柔是恋爱中的少女最好的写照,放在《玉簪记》里也成为清修中的陈妙常环境与心境的最好呼应。由台湾著名书法家董阳孜、著名画家奚淞完成的书画元素被运用在《玉簪记》背景、道具、服装等方方面面,莲花之外,各种字体的书法、白描观音、手执莲花的佛手都在特定的空间里呈现着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董阳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讲究在字的律动与笔势的抑扬顿挫之间,呈现深遂旷远的视觉意象,很多作品自创新局,突破行列与笔划的限制,字形结构相互交错,虚实相映,构成整体的新意象,挥洒自如的墨色、行云流水的线条,生命力十足。这个以“字在自在”为乐的女性书法家特别擅长用简洁的字体,展现出如诗的意境。

《偷诗》里,硕大的“静”字分明有着不安静的律动,《问病》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草书也用酣畅的笔力述说着不一样的心声。至于《琴挑》里的“荷”,《秋江》里的“秋江”,一个是情意暗藏、暗香浮动的,另一个则是秋风秋水、离愁难遣。“书法与昆曲在艺术空间上的处理,有可有相提并论之处。书法讲求章法布白,当写意流动的墨色线条活跃在白色的棉纸上,计白当黑,虚实相形,才构成整体的艺术形象与意境。虚白是自由、深邃与无限的象征。这样一片写意的虚白空间,也是昆曲表演最具特色的舞台空间。 ”董阳孜别有心得。

白描观音是奚淞擅长描画的对象。他曾经每月写一篇札记,绘一幅观音菩萨白描,持续三十三个月不曾中断。传统的观音菩萨画像身后都有美丽的光圈,代表无限智能与慈悲,奚淞的观音画像保持了这个优美的传统,朴素简净之美也在简约的笔墨里展现。有人说,看惯了视觉效果强烈、或偏向观念艺术表现的当代艺术,再看奚淞的画作,不免惊讶于画面里的元素竟如此寻常、简单。在《玉簪记》里,精致的白描观音不管是完整的佛像,还是一个简单的手印,虽然只有黑白两色,虽然留白多于用墨,却都能散发出幽微的力量,能够穿透纷扰,令人感到安详与宁静。
“昆曲的水袖线条、昆笛的乐声悠扬与中国的字画、书法等呈现的都是线条美。 ”白先勇很是欣赏这份意境相通。

 

且做一回潘必正与陈妙常
有人说,昆曲是对岸的风景,中间横亘着岁月的河。婉转昆腔里的一段段前尘往事,明明素未谋面却偏偏似曾相识。舞台上的小生花旦演绎着欲说还休、牵肠挂肚,舞台下的观众看到的便是前世今生了——
潘必正——撩动的是琴弦还是心弦
少年心性,俞玖林这样评价潘必正的敢想敢做。“与柳梦梅相比,潘必正更大胆热情,是个充满阳光的男子。 ”其实,潘必正就因着那份少年心性而可爱。
一个是应试落地投奔姑母,一个是落难无依无奈出家。“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 ”融融月色里独步的潘必正想着初见时的陈妙常,是同病相怜之情,还是其他,也许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而当那花前月下的琴声传来,听琴的他被触动了,用一曲《雉朝飞》来一个故弄玄虚的试探,“请教请教”、“请坐有坐”的你来我往里,抛来送去的全是情意。陈妙常的推却没让潘必正退却,听得温存的关照,聪明的潘必正已料定了陈妙常的钟情。花阴深处,偷听到陈妙常那声“潘郎啊潘郎”,潘必正明白,“情儿意儿,那些儿不动人”,“看她人情道情,多是尘凡性” 。
从《问病》里眉目传情,到《偷诗》时步步为营,潘必正的爱情把握因为情深所以动人,借着昆曲的唱腔与程式,原本冲破礼教、追求真爱的强烈,变得意味深长、水到渠成,没有一点风流与轻佻——巧念情词、句句紧逼,无从辩白、尽吐芳心。有攻有守、有进有退的那一幕,如同一个温情的涟漪荡漾起来,演的人、看的人都心中一喜。从容不迫里,姻缘天成的美好实在是所有人的期待啊。“两下里青春浓桃艳李”竟让那伤秋的时节也有了春意。
《秋江》里有情人无奈分离,好在那暗自生长的情愫已是枝繁叶茂。定情之物的交换是传统爱情故事里的少不了的桥段,不同的是乘舟追赶的是陈妙常,依依难舍的是潘必正,原本羞怯的不再羞怯,原本深情的依然深情,让人相信,即便没有那从小定下姻缘的“戏外戏”,这份感情也终会是个开花结果的美好结局。泪水涟涟的《秋江》依然是温暖而美好的。
陈妙常——尘心里藏着缱绻深情
陈妙常是没有佛缘的,从《投庵》里一出场,那声“身如黄叶舞,逐流波”的感慨就知道,投入空门只是她面对离乱、失却家人的无奈选择。不期而至的潘必正才是那命中注定的缘,擦身而过、回眸相看,一段故事才真的开始了。
也许昆曲是最适合表达那份受禁锢的爱的,绵长的水磨调,还有那一低头、一摆袖的温柔,比之于杜丽娘柳边梅边的缱绻,陈妙常的欲说还休、半推半就成了现在年轻人熟悉的儿女性情。“陈妙常是个特别勇敢的女孩,和生生死死的杜丽娘相比,她更像是我们身边的人。 ”沈丰英这样说。谁说不是呢?爱情里的欲说还休、心甘情愿与热烈追求,陈妙常一样都没少,与少女怀春、恋上梦中情人的杜丽娘相比,陈妙常把一次看似偶然、实则宿命的相遇抓得牢牢的。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面月明中,香袅金猊动”。《琴挑》挑动的可不只是琴弦。月下弹琴的陈妙常细数的是离情,可在有心人听来可不是这样。潘必正说,“小生忽听花下,琴声嘹亮,清响绝伦,不觉寻声到此。”陈妙常说,“小道亦见月明如水、夜色清凉,故尔操弄丝桐。”月下的相遇似乎只因琴声、月色,大家都有些“顾左右而言他”。可等潘必正和罢一曲《雉朝飞》,那一声“小生实未有妻”让陈妙常的心怦然作响起来,虽然“不关我事”,虽然“把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可琴曲里长宵孤冷的慨叹是那么不由自主,那一点点情愫已经在心里萌发了。“更声漏声,独坐谁想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潘必正的少年心性原就是温暖的,言辞里撇得干干净净的陈妙常岂会不知?“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欲说还休的情意已都在其中了。
《偷诗》一折让那层感情的纸被彻底捅破。恋爱中的女子本就是易感的吧,对对飞来庭畔的秋燕让心神恍惚的陈妙常顾盼感伤,写作一词聊寄幽情的她只有对着纸笔才能吐露真情,“强将经卷压凡心,怎奈凡心转甚,”那一点点尘心因着爱的滋润“静中思动”起来。谁知那吐露心声的《西江月》被潘必正偷了,心底的秘密全部泄露。心慌意乱是怕这样的情词会不会引起对方的轻视,羞惭难当是察觉到潘必正但求缔结良缘的真心,于是少男少女的同立盟誓,也在满面含羞、满心喜欢里,半推半就的完成。
《秋江》里的追赶而去,是陈妙常的勇敢,也是女儿家不安难舍的真实表露,伤离别里还藏着担忧,“我此番送你,不为分飞怨,只怕你……”,这一刻的欲说还休是托付、是叮嘱,比之于杜丽娘“似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无奈,陈妙常对未来更多了些真实而直接的把握。

 

妙响http://s10/middle/76e37e76had2f1efd5fc9&690千年唐琴“九霄环佩”《玉簪记》伴奏


昆曲新版《玉簪记》让两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牵了手。由古琴大师李祥霆用千年唐琴“九霄环佩”演绎的《琴挑》如同天籁,这是千年古琴第一次出现在昆曲的伴奏中。
古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继昆曲之后,我国第二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昆曲《玉簪记》中,男女主人公借琴音互诉衷肠,古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大师携唐琴参与演出《玉簪记》为昆曲与古琴搭建了相应相和、互相衬托的舞台。

“九霄环佩”造型古朴,工艺精美,音韵松透、圆润、深厚,自清末以来就是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古琴“越老越好”,从这个角度说,当年“九霄环佩”对于唐代皇家也还是“新琴”,演奏起来,声音远没有现在这样圆润、深沉。

过去《琴挑》中的琴音一般用古筝等来表现,采用古琴,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唐琴还是第一次。






“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它的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据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把唐代古琴传世,其中名为“九霄环佩”者四把,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辽宁省博物馆,一在何作如先生手上。

http://s8/middle/76e37e76h77b819707957&690

 

 

素材来源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