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标签:
教育育儿 |
1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太优老师经常听到这样的“控诉”:
“我家孩子坐不住,一点动静都能让他激动不已。”
“老师说他上课不专心,经常走神。”
“孩子总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考试的时候题目也看不仔细,提笔就写!”
“孩子做事特别墨迹,写个作业都要费半天功夫。”
其实,这些都是专注力不集中的问题!
活生生的案例表明:
专注力被破坏,学习徒伤悲啊!
那孩子专注力到底是哪来的?
答案很简单:
从每次专注的吃手、玩沙、看书、玩耍中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孩子专注力的正常发展,来自于生活中对任何事情的专注!
但在这些专注的过程中,父母们却常常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
http://s6/mw690/002aYC3zzy78E9eEGsl05&690
2
几天前,表姐带着4岁大的侄女来我家小住。
以前表姐总是跟我抱怨,小侄女忘性大,做事爱丢三落四,在幼儿园的时候也总走神。
可是,根据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问题其实出在了表姐的身上。
小侄女很乖,早上起床的时候,就自己开始穿衣服,大概因为冬天衣服厚,人又小的缘故,所以穿衣服比较费力,看上去有些笨拙,但还是很认真有耐心。
急性子表姐看到她费力的样子,立马上前帮她把毛衣套上去,把袖子拉平,小侄女想伸手拉直衣角,却被表姐轻轻拍了下去,嘴里还念叨着:“穿衣服这么慢,笨手笨脚的,衣服要拉平,领子要翻好·····”
小侄女刚系好一根鞋带,表姐连忙说:“系的松松垮垮的,不对,要这样·····”
说话间,就蹲下把两只鞋的鞋带全系好了。
下午,小侄女和女儿在客厅一起玩娃娃,过家家酒,表姐时不时喊她几声,有时是问喝水了没,有时问要不要吃饼干,诸如此类。
我问表姐问什么总是喊她,表姐说,自己很宝贝女儿,所以总是不自禁的想叫叫她,听到她的声音就让人安心,想让她在自己视线范围内。
我哑然失笑,这样的安心,却是在打扰孩子的基础上建立的,实在得不偿失。
孩子自己穿衣服、玩耍,就是一个很专注的过程,她在自己专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学会面对自我。
可是,我们总是在打断孩子的行为,孩子怎么能专注呢?
http://s4/mw690/002aYC3zzy78E9jvdiXe3&690
3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因为打扰,会让孩子失去很多能力!
一、被打扰的孩子不专注
孩子经常会很投入地去做一些事情,尽管这些在大人看来很无趣,请不要随意参与,这可是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发展的好时机。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
二、被打扰的孩子不独立
如果孩子能独自玩一些没有危险的游戏,请不要过多干预。我们帮忙越多,孩子的独立性就越差、依赖性也越强。
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他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也许更棒。
三、 被打扰的孩子没有好奇心
在动物园的猴山,一个小男孩在看猴子。爸爸催促道:“走了走了,还要看熊猫呢,好多动物,再不走就看不完了。”
小家伙不为所动:“我要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还会嗑瓜子呢,猴子的手指跟我们的一样!”
每个孩子都具备专注的品质,尤其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专注观察时,不要为了赶时间而打断孩子蓬勃的发现力。
与其走马观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来一次,让孩子尽情享受发现的乐趣、探索的乐趣。
四、被打扰的孩子没有创造力
孩子不被打扰的时候,专注于游戏、书籍、玩具,都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当他的创造力开始萌芽后,需要很多的个人时间,来帮助他建立起自己丰富的创造空间。
如果他的想象和创造总是被打断,孩子很容易失去兴趣,并深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
“请不要打扰”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不合时宜的关心就是打扰。很多妈妈都说孩子不专心、坐不住,恰恰是因为孩子受到的关注太多了。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潜力,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不打扰,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专注中,才能将这些潜力挖掘出来。
同时,持续的专注,也将成为孩子自身优秀的品质。
这份品质,会让孩子未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能保持清醒,认识自我,并勇敢的发挥自我价值。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嘘,别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