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生的默读
(2011-06-12 21:45: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 |
谈谈小学生的默读
大家都认识到默读的重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呢?
首先,要明确小学生默读的要求。掌握默读技能的客观标志是理解、记忆、速度。因此,默读时要求做到:
1、“不出声、不指读”,就是要不动嘴,不用手指一字字地指点。出声或不自觉地动嘴唇都会影响默读的速度。指读,眼睛必然一个一个字跟着看,限制视读广度,不利于默读能力的培养。
2、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认真读懂,做到有思考的默读。
3、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速度要逐步加快。
4、默读时姿势端正,注意保护视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要循序渐进,严格训练。
1、打好朗读的基础,朗读和默读训练有机结合。从儿童的阅读心理发展来看,朗读技能的发展一般先于默读。默读能力是儿童初步掌握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默读则无法进行,还会造成马虎的不良习惯。实践证明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一般默读能力也强,因此,必须打好朗读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和默读要交替进行,有机结合,这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有助于识记和背诵,默读有助于理解。学生的年级不同,朗读与默读的比重也有所区别,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高年级可逐步过渡到以默读为主。
2、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是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标志。因此,默读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阅读。一是每次默读前先要明确要求。二是指导学生边读书边动笔,视听动觉协同活动,学生会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会更加准确和深刻。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中两个“美好的东西”的意思,教师就让学生默读信的内容,用笔画出两个“美好的东西”,把自己的理解写在旁边。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三是通过设计各种练习,进一步落实默读的效果。比如,默读后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默读后针对课文提出问题;默读后复述课文;默读后分角色表演等。总之,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
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默读训练。初读课文时默读,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画出生字新词,解决生字词。精读课文时的默读,要求学生理清文本的脉络,感悟文本的语言,体会文本的情感。
除此之外,要培养小学生的默读具有较强的默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的要求,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注意在课堂上加强默读的训练外,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