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案
(2011-02-27 15:14: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诗文诵读 |
《诗经》教案
关雎
教学目的:
1、 理解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 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 兴的表现手法。
3、 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教学难点: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课文:
【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现代诗导入:
二、 简介《诗经》: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释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自读,三分钟后提问,要求学生能不看书回答。提问: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三、 课文朗读训练:
1、 老师范读:
2、 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自读几遍后要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
四、 简要疏通大意: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开篇用比兴,从成双成对的鸠鸟的鸣叫联想到人间的爱情和婚姻;用雎鸠着忠贞鸟比喻人间男女和谐恩爱、真诚专一的爱情
2、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通过描写所爱之人双手在水中灵动勤快地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爱慕追求之情。
3、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
在追求不得后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中,而是想象总有一天会把那姑娘娶过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五、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
6.蓁(zhēn
三、 课文朗读训练:
1、 老师范读:
2、 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自读几遍后要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式微式微,胡不归?
课文朗读训练:
1、 老师范读:
2、 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学生熟
读成诵
《诗经·卫风·木瓜》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1.男女相爱,互相赠答。一说卫人思报齐桓公复国厚恩而作。
2.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
3.琚(jū):佩玉。
4.匪:非。
5.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6.玖:浅黑色玉石。
三 课文朗读训练:
1、 老师范读:
2、 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诗经·王风·采葛》诗经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1、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2、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
3、艾:植物名。
三 课文朗读训练:
1、 老师范读:
2、 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3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诗经 秦风 蒹葭》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课文分析
一、内容:一个女子曾经在青年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了能够再看到她,
二、诗歌的意境:
时令:深秋。
地点:水边。
人物:青年。
景物: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飘摇不定。
行动: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三 课文朗读训练:
1、 老师范读:
2、 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诗经·秦风——《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释】:
鴥:音玉,鸟飞快的样子。
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
檖:音遂,山梨
【赏析】:
《晨风》抒写对君子的思念,表达了对君子忘怀的忧虑。诗以鸟飞投林,山有林木起兴,象征与君子的契合,与归宿,因而“未见君子”才会忧心,才会忧虑,反复咏叹,正是同一主题的复唱,也正是情深意切的表现出。
三 课文朗读训练:
1、 老师范读:
2、 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 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诗经>>小雅.鹤鸣
【原文】
鹤鸣于九皋(1),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其下维择(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将玉器打磨好。比喻借助外力(一般指朋友的批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释义:
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来源《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个山上的玉石很硬,但其他山上有更硬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石成器。这话的含意是别人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拿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等.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