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记叙文写作训练导写及范文
(2019-11-05 00:04:33)
标签:
此心安处是吾乡记叙文写作训练 |
《此心安处是吾乡》记叙文写作训练导写及范文
一、作文原题。
苏轼有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从来难得长安好 ;但若“心安”,则何处不是“吾乡”?那么,身为橘郡一中高一新生的你,于生活,或于学习,又或于理想,你“心安”了吗?你是否有一个寻悟“心安”的过程,并由此品悦“吾乡”的幸福?
请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正标题,以“——我的高一初生活叙事”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二、文题略解。
近些年来,我自主命制作文题目时,喜欢采用拟设副标题的形式。之所以如此,是在教学及应试中,综便是高三、高四的同学,亦多出现跑题、偏题的写作错误。而副标题,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写作内容甚或主题进行限制、限定。如本次作文“我的高一初生活叙事”的副标题,便在三个方面作了限制和限定:主人公是“我”;主体对象是“高一初生活(之事)”;限定文体为“记叙文(叙事)”。
这种拟设副标题的做法很有必要。应试作文本是十分严谨与精密的,通过副标题的限制与限定,可以使我们养成严谨审题及精密作文的习惯,从而避免应试写作时出现偏跑题的严重错误。如我们的十月份月考作文题目,它要求写成记叙文,要有叙述,有描写,要反映建国七十周年来的伟大成就。这本是一道要求分明、难度不大的作文题目,可我们两班竟然大多数同学都没写记叙文,842班更是仅有寥寥数人写成记叙文体;也有一些同学不写建国后伟大成就,而是写万里长城、故宫或解放前之事的。试想,若我们作文时拟设一个副标题《——建国七十周年伟大成就叙事》,是不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以上所举的错误呢?
“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其实是指“精神之乡”、“灵魂之乡”。“此心安处”,意味着可有两种设置,一种是心本不安而渐至安宁(如董梓健文、陈航亮文),一种是心已安宁而咏味其况(如陈雅颖文)。一般而言,我们多采用第一种设置,它更易于驾驭些。
本次作文训练,我选了三篇范文,它们各有特色,也有共同点:真!事真,情真,理真,故而动人心肠。为文之道如做人,先得合一“真”字。真,则“珍”,故为贵(上)品。一些同学平日为“百字文”烦恼,怕是未得“真”字之妙,而苦思虚构与矫情吧!
当然,这三篇还是有所高低的。董梓健文真挚、质朴,自然动人,但文采不足。陈航亮文用的是“压缩时空,拓展无限”的写法,描写细腻,言辞颇有文采,但雕琢味稍浓。陈雅颖文则是最富文采而未感雕琢,予我“才气作文”的感觉。董梓健文,我打56分;陈航亮文、陈雅颖文,我都给了60分。
三篇作文,第一篇由董梓健同学录为电子文档,二、三篇由周奕彤同学录为电子文档,在此一并向二人致谢!
三、佳作展示。
(1)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的高一初生活叙事
步入高一,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习题难度增大,习题量增多。并且时间根本不够用,这就使我力不从心。
我们老师经常说“社会是分等级的”、“不要在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等等,这一些励志的句子。我每次都听得懂,也都理解,而且听的时候感觉内心有熊熊燃烧的斗志,但是听完后却发现这种感觉又没有了,有的只是努力不起来。后来我才知道我这样的问题所在:我没有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说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吧,太长远,想象不了;是为了考试吧,又觉得考试没什么用。于是,我就在寻找目标的这条路上探索了很久。
有一次我回来上晚修时,那时回来的早一点,大概是五点半左右吧,我以为我是第一个回来的,没想到进教室一看,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教室学习了。我立即感觉到一种羞愧感,并随即回到座位开始学习。我记得,那晚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
从那之后,我便确立了一个目标,准确来说,那不是一个目标,而是种较劲。我怕比,比不过别人;我又想比,想比过所有的人。可能你会觉得有点小孩子气吧,我也这样认为。但是自从我有了这种较劲的心理后,慢慢的我发现,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充实,好像在学习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就像是与学习融为一体。渐渐的,我又发现我有个特点:别人对数学这科很无奈,甚至可以说是抗拒,而我却非常地喜欢并且热爱这门科目,因为我特别喜欢那种冥思苦想的感觉,在这种感觉里,我的大脑就像是飞到题目中去一样,已经完全忘我,忽略周边环境及人和事。而当我做完并且做对时,有一种荣誉感油然而生,就像是士兵打胜仗的感觉,心安理得。
我终于明白老师所说“学习很爽”。对于“学习”而言,我心安了。因为我能在学习中真切的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七个字的精髓,能领悟到“走到哪,学到哪”的道理。但在生活上还是心不稳,我相信只要努力,踏踏实实,此心安处就是吾乡!
(2)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的高一初生活叙事
(高一
学科突增,难度猛深。早起晚睡,一天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在三点一线里匆匆忙忙,我们被满天的作业压得难喘。我开始心烦,我开始意乱,我开始浑浑噩噩,几欲放弃。
周测,每科都在几个边缘徘徊。我学得那么深,学得那么认真,可还是听见了它说不可能。生活不易,我叹气,我放下沉重的笔。周六下午无课,我垂头漫步在一改平日热闹的校园间,有意无意地走进寂寥无人的后山。
校园西边,有后山,后山有林,看似未经开发,树木随意生长,可是没人在乎它们的随意,树下一条旧水泥路蜿蜒向上,路上积满了枯黄的落叶,也同样的无人在乎,无人打扫。我可怜它们长错了地方,无人倾听。
偶有几声鸟鸣,叫到声音沙哑却没人回答。我沿着路一路蜿蜒,两旁的树高大蔽日,少有阳光能透过缝隙照射到我。突然,前方一个拐弯,阳光猛地降落在我的脸上,我一惊,抬起头,原来前面已是山的边沿,不远处便是一个斜坡向下,几欲垂直。前方少了树了遮挡,故也变得豁然开朗。
我走到最边沿的地方,眼前之景让我大为震惊。眼下,是一条碧绿的河流缓缓向东,河上架着一条破旧的古老小桥,不知它是否也会通向前方的寂寞与繁华。左侧,是城市的楼群,楼脚之间谱写这繁华;右侧,却是山岭与绿林环绕间的小小村落与小建筑群。绿林映在蓝天下,映在碧河上,映在城市与村庄间。此等美景,此等落差,我抬头望向我的故乡,原来那么远。
我感慨,河虽不大,却依旧东去浪淘尽,后浪推前浪,激起千层浪,争做最高浪。
我感慨,桥虽破旧,却依旧连起两端小路,通向不知名的地方,它有它的方向。
我感慨,我现在站的地方,是我曾在远方故乡心心念念的地方啊,今天已经抵达了,明天该去哪呢。你说这只是不知名小路上的一个中点,你许下的那场繁华,你忘了吗。
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洒在我的身体上,我紧握着拳头。也许,在三点一线里匆匆忙忙的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地方吧;也许,我们把一天安排的满满当当就是为了那朵最高的浪吧;也许,我们未来繁华是非,就在那小路尽头吧,总该往下走吧。我从远方故乡来到这个地方,我有我想抵达的远方,我把心安放,这里是我另一个吾乡,另一个梦起的地方。
我身后的树木肆意生长,书写着生命的自由与向上,偶有几声鸟鸣,它们恰意地互相应和……
(3)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的高一初生活叙事
(高一
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题记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初中三年的岁月转瞬即逝,倒是让我生起了几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而我的高一生活也从此缓缓展开。
淡雅,是我形容这所学校环境的。八月三十日,我首次跨入这所曾令我心驰神往的学校。目及校园的一草一木,我的思绪万千一一遥想当初,少年风骨桀骜,也曾憧憬过能考上人人艳羡的高等学府,如今我做到了。校园的植物生机勃勃,现下周遭的凝翠滴绿饱吸晨露灵气,蔓延着令人沉醉不知归路的美,古朴的枝干上淡淡的褐色更是与之相得益彰。树叶遮住了有些酷热刺目的阳光,留下满地阴凉。大风起兮叶飞扬,使得整个校园都氤氲在一股馥郁的自然气味之中,让人觉得淡雅若雪,岁月无恙。
温暖,则是送给我的同学的。在饭堂中,一位女孩着急得额头微微沁出汗珠,焦急地跑到排在第一位的人前面,说:“同学,我今早要打扫公区你能……”。那位男同学见其一副着急的样子,或被她打动了吧,忙对女孩说:“你站这吧"!女孩闻后一阵欣喜,如果细细观察,能从她的脸上读取到满满的感激但又夹杂着些许歉意。此刻我的心变得如三月的阳光般温暖。在注视下,那位男同学从长队的第一位奔向最后,一路小跑,头左右晃动,目光坚定不移地看向最后,腿部微曲,双脚频率较快地跑着。我又想起了伏尔泰曾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能感染人的灵魂”。在我看来,那是最美的背影。
苦乐交织,则是用来形容我学习的。眼前,书桌上一沓厚厚的试卷,抽屉里一堆没墨的笔芯,早已被磨黑的手肚,还有那道我怎么解也解不出的数学题。怎么,要放弃了么?你就这点东西了?我苦笑。这“优雅”而又“美丽”的数学题真令我又爱又恨,最终我还是拿起了笔,继续在草稿纸上推导。然而学习并不会是一直很苦,学习语文便是我最大的乐趣。在我的语文生活里,有陆游唐婉的风花雪月,有李白的问剑江湖,有苏轼失意的七年流放,还有仲卿兰芝的以死赴誓……
未来可期,则是用来形容我的理想的。都说:“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于我而言,理想就是一件美好而令人欣喜的事,世间平常,理想是人间琳琅。我想考上心中那所理想的大学,不仅是因为它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优美的环境,更是因为它所坐落的城市的美丽传说。“没有人在年少时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是的,没有人。于是我含着泪在深夜里舞蹈,掐着表与时间赛跑,丢弃一切奔向理想的怀抱。当你努力时你就会觉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在此惟愿,此心安处是吾乡,心栖息处便是故乡,能让我在未来时间里慎终如始,不忘初心,三年跃龙,名震八荒!
四、师者旧作。我很少作文了,但偶尔翻阅旧作,依然会情动于中。这是我2011年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记得都是真事。现在拿它出来,并不是说它写得多好,用来显耀,而是想要向同学们做个示范——为文,当“真”!
冬来蜂去
昨天傍晚下班刚回家,妻子就说阳台栅栏上的黄蜂都走了。
都走了?一下子?我不相信。可匆匆又赶着上班,没时间察看。晚上回来,又没了光,只看见朦朦胧胧的一个蜂巢的轮廓,分辨不清蜂们是不是都走了。
早上起来,赶紧抬头探望。果然,都走了。没和我告别一声,就走了。
我伫立在清秋的晨冷里,望着那空空落落的巢影,心间涌起一阵阵的惆怅……
唉,我蜗居此楼,在此阳台上安装此防盗栅栏,不觉已有近廿年罢。
这一付本该老态龙钟的铁栅栏,只因年年岁末都袪锈上漆,所以看着总是完好如新。可是,谁比我更知道,那些静静淌过它如新华表的寸寸年光呢?
夏初,栅栏上忽然冒出两巢黄蜂窝,都仅有一、两只蜂,都只有小指甲盖那么小的蜂房。
一窝把巢安放在连接阳台矮墙的一根铁栅栏下,就在阳台栅栏盛着的花盆下面,和我们挨的很近。平时我们在阳台上搬放东西,都易惊扰到它。我叹息它的选址不好,不是个幽静的处所,又不遮风不挡雨不隔晒的。
一窝在阳台顶部铁皮下的栅栏上。那里遮风挡雨隔热。我和妻子笑说,这窝黄蜂倒挺聪明的,选了个好地方。
我们这儿的风俗,家有黄蜂筑窝,如家有燕子筑巢,都是好事。因为,“黄”与“旺”音同,黄蜂旺家,是瑞兆。我和妻儿都喜欢这两窝黄蜂,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不仅仅因为迷信。
蜂巢很小,蜂儿很少。可我们都满怀憧憬,希望它们慢慢变大,慢慢变多。后来爷爷把阳台下部那窝蜂上的花盆搬走了,我就特意在花盆原来的位置覆上一只脸盆,好给蜂们遮挡阳光暴晒,也好隔开人们无意的干扰。
蜂们都很勤奋,晚息早作,飞进飞出。我知道,它们都在耕耘自己小小的家园、大大的梦想。
蜂巢缓慢地长大了些。过些时候,上面那窝已大至大拇指甲盖大,有了四只蜂。
可下面那窝却依旧孤零零一只蜂。它不是不努力,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那只孤蜂很少出现在巢中。我叹着气对妻儿说,这窝是不成了,它要放弃了。
终于有一天,夜里不见那只蜂留在巢里。又过了两天,我惋惜地对妻儿道,它真的走了。
心里有一些凄然。生命就是这样罢,总有一些人或物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一段未圆的缘分,留下一份萍水相逢的情谊。
只剩一窝黄蜂了,我们倍加珍惜与关切。
还好这一窝繁衍的很兴盛,蜂巢一天大似一天。渐渐地有茶杯底大,渐渐地有茶杯口大,渐渐地有小碗口大,最后终于长到海碗口那么大。蜂群也由一两只,渐渐变成了五六七八只,渐渐变成了十几二十只,渐渐变成了四五十只,最后终于慢慢地挤满了蜂房表面,数都数不过来。
我们对蜂们特别关照。栅栏上系着挂衣服的胶绳,一头就在蜂巢旁边。我们平时挂衣服,都轻手轻脚的,怕惊动了蜂群。但无论怎样小心,都会引发轻微的颤动。蜂们倒大度,没有炸窝的轰鸣,仅是抬头看看轻漾的绳子,又埋头干它们的活了。
黄蜂的工作,大抵是到外面衔料筑巢,到花丛采蜜,在家里喂养蜂蛹。它们在巢里修了一个个小房子,每个房里放一只微小如白点的卵。然后卵孵化了,成了幼蛹,成蜂们就勤劳忙碌地喂它们。慢慢地喂大,慢慢地喂成胖蛹,终于长成了蜂的模样与体格,可这时它们还不能叫蜂,还是蛹。成蜂肤色金黄夹杂着黑斑纹,蜂蛹是一身的粉白。这时成蜂们就把蜂蛹的房间口封盖起来,让蜂蛹自个在里面生长。蜂巢一般以木浆为主原料筑成,是褐色的。可蜂蛹房间的盖子是白色的,鼓鼓的,很显眼。我和妻儿有时会数数有多少个白盖子,就知道很快又有多少只黄蜂长成了。过一段时间,也许是三天,五天,体色跟成蜂一模一样的幼蜂咬破白盖子,钻了出来。但这时它还不能飞,翅膀还嫩,得在风中晾晒一阵子,大约一小时吧,就可以飞舞,正式成为黄蜂了。
黄蜂在栅栏上营造它们的大家庭,我们在居内营造我们的小家庭,我们是友好睦邻。我和妻儿喜欢吃水果,特别是苹果。每每削苹果,我们都会把果皮放在阳台左侧的两个栽芦荟的花盆里。蜂们都很贪口,嗜好甜食,尤喜吮吸苹果汁。它们极灵于嗅,又居高俯瞰,俟我们放下果皮,便很快纷飞而至,抱了果皮,忘情舔舐。它们品尝水果时,我们可以凑近观察,清晰看见它们两个大上颚一张一合。这样成了习惯,每天都有三五只黄蜂到花盆处流连。而我们也处得很亲密,我甚至能把苹果皮送到黄蜂嘴边,它们也不惊怕飞离。
偶尔黄蜂会飞进房间内,很惊奇的样子。我们也不伤害它们,开门推窗让它们自个进出。
黄蜂很小,可数目众多,会无意地给我们添麻烦。蜂巢正下方是空调的外挂机,一天我猛然发现,机壳上落满了粉褐色的黄蜂屎,风干凝结。但我们还是视若平常地一笑了之。
有那么几天,我们忽然发现空调外挂机机壳上、阳台地板上,陈着十数枚发黑的蛹尸,也有几尾活蛹,打倒挂的蜂巢里坠到地面,蠕蠕爬动。妻子说,是不是有什么虫害?我估计是病害。但过几天,就再不见蛹掉下来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黄蜂护巢的决心很大。有一次一只体型庞大的黑盎蜂靠近蜂巢,马上有三只黄蜂箭一般射飞扑击,黑盎蜂立刻狼狈逃窜。把我们看的亦惊亦喜。
蜂巢越来越大,黄蜂越来越多。夏天去了,秋天又要去了。我知道,天气转冷后蜂群会匿迹,藏到干树洞里去,藏到砖头逢、干草垛里去,然后明年再飞出来筑巢繁殖。
我知道蜂们会离去。原以为它们会在秋末告别的,可不知是今年冷空气来得晚,还是它们不舍离去,它们始终在蜂巢里居着,在阳台上的花盆里品尝我们为它们准备的苹果皮……
可现在,它们竟然走了,不打一声招呼就走了,一点先兆也没有。昨天上午我还看到它们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散去了呢?算算时间,该是中午我们午休的时候离去的吧。
翻看日历,再过几天就是冬至。是啊,寒冬来了,蛰伏的季节。蜂们,一路走好。也祝福自己吧,将日子过得快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