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橘之郡
橘之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08
  • 关注人气:1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护古村落”材料作文范文

(2015-01-22 23:54:20)
标签:

古村落

开发

保护

“保护古村落”材料作文范文

(橘洲中学  橘之郡)

原题回放:。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以下三篇范文,是我从作文堆里随机挑选的,足以代表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事后我继续阅读同学们的作品,发现许多同学都写得很出色,总体水平较好。

何必破坏这份清幽

(文4  李洁莹  李洁莹输录)

      某驴友在网上发表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不少网友被古村落的美态所吸引,便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于我看来,又何必破坏这份清幽。

古村落,顾名思义,一个从古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的村落。不受外界所纷纷扰扰的它,始终保持着它那一份清幽。正如该驴友所言,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地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多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思及至此,保持这份清幽尤为重要。

村落清幽,人心纯朴,我们又于心何忍去破坏它呢?一旦喧嚣踏足于此,一切美好均灰飞烟灭。余光中曾言:“凡事过分不合情理,或是过分违背自然,都构成荒谬。”他一语道破,破坏这份清幽便是荒谬的。我们过分不合情理地去踏足他们那单纯的生活,便是违背自然的,便是一种荒谬。古村落里的人们千百年来过着那种质朴的生活,开心且满足,他们拥有这份清幽足矣。

然而,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不是一种破坏,而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的价值。我则认为这大可不必。顾城的《门前》说道:“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份美好是静静地凭着内心去感受的,而不是非得亲临草与风的世界去感受的。我们通过照片等一系列的描述已经感受到了它的价值,知道他们的生活过得安然与惬意便够,实在不必要亲临现场破坏它。我们只需要将它的安然清幽所带来的震撼埋藏心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踏足乡村小乡,打破了那一份原有的清幽,便再也回不去了。正如季羡林在他的杂文中写道:“文化早已在往来的喧嚣中被人们所淡忘了。”是的,随着世界的推移,这份吸引人们的乡村清幽也会被人们所淡忘的。只可惜,経过一番喧嚣,它再也回不去了,成为了喧嚣世界的牺牲品。为了它这份原有的清幽,我们静静的当个旁观者吧,又何必去打破它呢?

伴随着喧嚣的物质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取挖掘一个又一个清幽小乡去吸引游客。殊不知,却毁了一个又一个村庄。曾经的凤凰古城,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然而,近些年来,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人声鼎沸,流转着金钱与利益。小城再也不复当年纯朴模样了。难道要让这种悲剧不断上演吗?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远离喧嚣,岁月静好吧。

何必破坏这份清幽?让这份清幽永驻心间吧!

 

师硕点评:

“何必破坏这份清幽”,这种立意在两班作文中极少,但李洁莹同学把它论述得很使人信服。这篇文章行文流畅自然,有散文味,大家不觉得吗?但它又确确实实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我们读着会觉得有散文风味呢?以我的经验,这是作者的情感浓烈泼洒于字里行间而造成的。而且,“何必破坏这份清幽”本身就是一个较感性化的立意。

 

保护和开发并举

(文4  邹文爵  邹文爵输录)

    某驴友发现了一个古村落,网友纷纷来寻问它的位置,驴友却不愿透露,进而引发了古村落的发展问题,在我看来,对待古村落应该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

首先,也是重中之重——保护。古村落室历史遗留下来的凝固的艺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所以要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央视广告:中国每天消失近90个自然村落,让我们抢救失落的文明,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当今城市化快速推进,自然村落不得不再城市化道路上被拆迁,被破坏,多么令人惋惜!它曾经是多少人们记忆中的故园啊!保护自然古村落,也就是捍卫我们的家园,所以必须保护古村落。

然而,保护不意味着把它处于与世隔绝的境地,我们应当适度开发。让它被世人所了解,让它成为宣扬古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事物之间普遍存在联系。在19938名科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营造了“生物圈二号”。然而“生物圈二号”却在一年多后遭到了破坏,生物已生存下去,从中可以看出,假如把一事物隔离而存在,那么它的存在要么难以为续要么没有意义,对于古村落的发展也如此,我们也应适当开发古村落,不仅仅是为了让更多人们所了解,更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保护它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保护古村落。

驴友不透露古村落的地址室出于保护之心,但是古村落有其脆弱性,驴友应该联系当地政府机关。自己的个人力量有限,就应该联系更多人的力量去保护,特别是当地政府的力量,而只让古村落永远地隔离,或许不会遭到人类的破坏,但是它可能会被自然灾害所毁掉而不复存在,它也发挥不出任何价值。所以为何不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捍卫古村落呢?

保护和开发古村落需要我们提高旅游文化素养和建立完善的保护和开发体制。为何材料中的驴友不愿让更多人知道古村落的地址呢?是因为他怕一些人到这里来会损坏古村落,加速古村落的灭亡速度。看当今许多国人到外国旅游的不文明行为不可胜数。随处刻“到此一游”是家常便饭,更甚者在外国地铁上贴“牛皮癣”。再有最近云南旅游大省频频发生各种问题,例如水灾造成建筑被损,更有大火把建筑化为一片灰烬。屡屡发生的事故提醒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把开发和保护建立在完善的体制机制上。

保护和开发并举,才能让古村落得到发展,才能保卫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美丽的中国!

 

师硕点评:

“保护和开发并举”,这是一种辨证式立意。文章紧扣“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来写,论证层次极分明;但论点分析欠透彻,如第五段,对“建立完善的保护和开发机制”一笔带过;一些论据用得不够恰当,如“生物圈二号”,令人费解。所以,这是是一篇中规中距的应试议论文。

 

古村落,要传承,更要保护

(文4  朱万赐  朱万赐输录)

余光中曾言:“现在的建筑都是兽性的, 灰死刚的脸色好难看。”一幢幢混着水泥与钢筋的建筑林立着,带来的不是愉悦,而是内心的喧嚣与烦躁。而今可寻的一古村落,我们不但要传承,更要对她进行保护。

古村落,作为文化传承之地,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可以让身处喧嚣的我们,感受其文化的熏陶。而今,有网友寻得一古村落,却不忍告知其位置,为求使保留其特性而不受现代气息的沾染。从该网友的出发点来看,这是好的。但是,让大家都去了解古村落,感受器文化的魅力,或许收获的不仅是保留,更是一种发展。

但是,在面对古村落,还是要从传承开始。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若我们抛开传统文化去谈发展,则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我们的根基也不会牢固,发展的道路也难走的顺畅。这正如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一般,若是为求民主而一味的学习西方文化,则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如若发展壮大,则会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所言:“丧钟为我们而鸣!”历史的丧钟会一直警醒我们。或许,传承古村落,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文化才不会脱离根。

并且,在传承古村落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因为,只有保护,古村落的存在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永恒。这样,文化的传承才可以持续不断。《哈姆雷特》中波娄尼阿斯诚其子曰:“不要为了应酬每一个新交而磨粗了你的手掌。”应酬多了确实容易磨粗手掌,而过渡地传承,开发古村落,也会对其造成一种伤害。因而,我们需要懂得在传承中对其进行保护。

现如今,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位于第二,并且申遗活动还在进行;遵义等革命红色长征路的重启;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修复等诸如对文化的保护性工作,都体现了他们对保护的重视,这让文化继续焕发光彩。因而,对古村落的保护也确实重要。

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要减少它的经济因素。因为一些文化之地,往往会吸引大量的游客,而一些商家则会抓住这一商机,进行利益活动,这样,文化也会因为利益而被日益冲淡,其本质难以保留。并且,在经济与文化相互冲突之时,文化可能会成为被舍弃的一方。南京大街的梧桐树被移,城中村被拆迁改造,林徽因、梁思成的故居被保护性拆除,凡此种种,皆是文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被舍弃的表现;但它带来的影响却是负面的、消极的。

或许我们的文化会因此少几分真质的内涵,或许我们国家的法制完善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许我们社会的道德观建设的道路更加坎坷。因而,保存文化的本质,减少经济因素的入侵,让我们的精神也可寻安身之所,是我们今天之所需,也是明天之所求。而古村落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做到经济与文化平衡兼顾,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让文化得到保留。

须知,古村落,要传承,更要保护。

 

师硕点评:

这篇作文的语言是朴拙而有点生涩的,一些标点符号的设置也不规范,第三段的论述甚至有点偏移。可是,我们不能由此而否认它的整体的优秀——它有明确的主题,它有厚实的论证,它有丰富的论据,它有清晰合理的文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