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课本删除古诗”材料作文题目及学生范文

(2014-10-15 11:35:20)
标签:

新版语文课本

删除原有八篇古诗

“小学语文课本删除古诗”材料作文题目及学生范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支持者肯定其减负意义,质疑者则担忧:拿古诗“开刀”,是否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几乎每一次语文教材的变革都会引发社会热议,有人建议,在教材修订过程中,应给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更多话语权。比如,可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课本,应该呵护孩子学习上的快乐。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文。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支持减负,反对向古诗开刀

(文3  刘显兰  议论文  933字)

近日,“小学课本删除古诗”事件备受关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究其根本,是国人想适应现代发展,但不希望迷失,失去自己的根。故我认为,我们应支持减负,但反对向古诗开刀

减负是指减少不必要的负担。就目前而言,堆积如山的练习作业、层出不穷的各类辅导班才是学生真正的不必要的负担,而不是古诗。作家冯骥才也曾痛批目前的小学教育,认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公众舆论发挥了作用,社会和政府开始有了减负的意识。但可悲的是,有关部门竟以删除古诗的方式妄图实现减负的目的。先贤早就告诫我们要“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关部门未能对症下药,恐怕非但减不了负,更且会引发严重后患啊。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失去传统文化的国家恰如无根的浮萍,而古诗正是传统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拿古诗开刀就是在摧毁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又要向何而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言:“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民族。”难道要等到美国打到自家门口,我们才醒悟吗?为此,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下去。有了正确的方向,也要有正确的做法,拿古诗开刀明显违背了正确的方向,更遑论正确的做法。小学生,简单地说,就是一张白纸,删除古诗文,这张白纸就不会有古诗的痕迹。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但环境很大程度影响一个人。在一个没有古诗的环境,很难唤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也不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其实,相对于减少物质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少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删除古诗本不应该,但非要在古诗方面“做文章”,还不如积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和愉悦。这不比删除古诗更有价值吗?如此轻率地拿古诗开刀,会使学生误以为古诗无足轻重;待他们日后学习古诗时,很可能会产生轻视、厌恶心理。对古诗美的感受是如此空乏,那么他的精神田野也必是贫瘠荒芜的。若真的如此,所谓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简直是痴心妄想,中国迟早变成无根的浮萍。

真正的减负,是避免“书包比学生重”闹剧的重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得精神的陶冶和愉悦。删除古诗,是驱使小学生远离中华文化的土壤,使学生从此失去对古诗美的感受。真是悲哀!

支持减负,反对向古诗开刀,我们的追求!

 

    (春山点评:这篇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因为,它不单界定了什么是减负,还指出什么是真正的减负。这,应该是此文胜于平常的重要之处。)

 

删除古诗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4  龙欣艳  议论文  963字)

某市小学的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引起了社会热议。支持者认为这有减负的作用,但也有质疑者认为这不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删除古诗不利于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非理性的做法

删除古诗不但没有减负的作用,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减负”是减掉不必要的负担、不合理的部分,而古诗并非不必要与多余,它不应成为为“减负”而删除的对象。大诗人里尔克的《柏列格的随笔》中,有一句经典:“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一腔情绪,还有生活的经验、前人生活的智慧。这是一种令人受益的文化,一种需要传承的文化,这种文化更是不能删除,应将它们传承发扬光大。

古诗是中国思想智慧的结晶,简短精辟,这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古诗中可以体现国学的精粹,由浅入深,字字珠玑,这不仅可以加强对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形象理解。他们可将这种能力融会贯通在学习或生活的各方面,带来的可是一种强大的变通能力。可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载体的传承,而古诗正是最有力的载体,所以古诗删不得啊。

再者,文化的传承不是有了载体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我们常言:“中华文化五千年之悠久。”若想更好地吸收中华文化,还需要我们长年累月的积累。而这时正在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失去了接触古诗的一次难得的机会,那小学生从小鉴赏古诗的根基怎可扎根。一个坏的学习环境不一定改变人,但一个好的读书氛围绝对可以改变人。可删除了古诗,我们是损失掉了一次探索文化意义的思想启发。

可是现在不是有了载体和氛围就有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了,更需要教学编书者深入考虑小学生的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选取课文的内容应在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才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才是处理古诗问题的根本措施,而不是一味地删除这些古诗。同时在选取时还应更充分地考虑时代发展的方向,可将某些思想过于落后的古诗删除。这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选取,做到去糟粕、取精华。唯有这样小学生才可以在他们理解之上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这些文化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删除古诗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理性对待古诗。别林斯基曾言:“诗人的伟大在于其幸福痛苦深深根植其时代和社会。”古诗的价值不应被轻视,其中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须永远传承的。

 

(春山点评:我注意到欣艳同学此文的一些字句方面的不足,但瑕不掩瑜,此文的层次推进式的写法、放眼当下教育的视野,却很值得我们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