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的清醒和觉知,让当下这一念能够清明地呈现在每一个当下。行香的时候,每迈出一步,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每一步,是不是脚踏实地?每起一心动一念,清楚还是不清楚?
当下这一念要说玄,是玄之又玄;要说简单,是简之又简,就看我们自己怎么用心。 行香的时候,不要放过自己的念头;从禅堂走到斋堂,也不要放过自己的念头。堂内堂外都是道场,都是禅堂。吃饭的时候,清楚地觉知到我们的牙齿和蔬菜、米粒接触的滋味是什么,和那些热的、凉的食物接触的滋味是什么。这一切都不要放过,都要清楚地觉知。 知道是什么,并不等于去分别,去执著,去计较,仅仅就是知道而已,知道了就行了,不要再起第二念,这是一种直觉。如果起了第二念,那就是在打妄想,不起第二念,就不是打妄想,区别极为微妙,只是觉知就行了,只要看住它就行了。 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同样念念要觉知,不起分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接触冷暖涩滑,意根接触种种法尘。我们只是去接触它,不要起分别,看到听到尝到就行了。不管是人是物,看见了人不要分别他是张三,还是李四,保持根尘接触的当下那一瞬间的状态就可以了。 根尘接触的当下那一瞬间的那种状态,也就是根与尘那种初的状态,没有加意念,没有加分别,一加上分别了,就成了打妄想,接着而来的,就会有烦恼了。 因为一分别,就产生了感受,苦的、乐的、不苦不乐的,有了感受就会有取舍,有取舍就有执著,有执著就有烦恼。让觉知自己当下这一念,运用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被境界所转化。这是用功的一个玄之又玄,简之又简的法门。能够把握这个法门了,就很简单,把握不住,这个当下一念,不可捉摸,所以就会觉得它很玄。 实际上,当下这一念是现现成成的,不用去捉摸它,一捉摸就是第二念,就不是当下这一念。所以说,要经过一个比较长期的训练,才有可能运用这个方法,才有可能保持这种心态。 打禅七,就是一种专门的训练。训练我们的心态,训练我们的觉知,训练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向外,不要让这个意念走远了,就在当下,关注当下,安住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