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果这件事就很重要了,人生无所得。无所得,你就无所求,该干么还干么,该你的,你过去有这个业,它自己会出现,可能它不是从这个地方,而是从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你没有这个因缘,你追求也没用,因为你没有业因,你只有缘没有结果。 所以从无所得,你就知道无所求;无所求,你就知道无所住;无所住,你的心自然就往里面跑。你知道:把你的心管好了,你的生命就管好了。 所以空性的智慧是很关键了。一心三观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是内观的。今天有人骂我,那跟我没关系,我有内观,安住清净心、菩提愿面对;有人赞美我,我们也是安住清净心、菩提愿,叫法法销归心性。所以一个一心三观的人,他跟外境是脱钩的,他认为人生只有历事炼心而已。他的生命只是让整个事缘当中,让他内心不断地增上,他的清净心更增长了,他的菩提愿更增长了,如此而已。 所以他的整个人生观,只是在自我完善,让他内心的善根不断地增长,不管他做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乃至于念佛也好,善根都不断地在增长,这就是一心三观高明的地方。
收心就是把心带回家,看好你的善根力。你真正往内心,注重你的善根力、福德力,这个时候人生只是一个历练。所以要把心收回来,要成就一心,一定要空性的智慧,建立无所得,然后你才有资格谈三观,用空假中去观你的心。空观看到你内心的本体,离相清净;假观看到你的内心有无量的功德性,发起菩提愿,为未来开始许下你的誓愿,用愿力来引导你。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摆脱过去,走上一个新的未来。 所以一心三观的核心思想,在于一心。而一心要成就,要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你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什么东西,因为人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这就是空观的智慧。它为什么要摆在前面?以无所得为方便,才有资格谈一心三观。所以佛陀要先讲般若时,调伏你有所得的攀缘心,然后才开显法华涅槃,安住一念心性,开显你内心的空假中三观,清净心菩提愿是这样来的。 佛陀先讲《阿含经》业感缘起,先处理你的重大的罪业;再讲方等时、般若时,开始调伏你的攀缘心,业力处理完了,就开始处理妄想的问题;妄想处理完了,才有资格谈一心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