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团体辅导方案

(2011-06-15 16:18:33)
标签:

杂谈

一、团体名称

“新起点,心飞扬”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团体

二、团体总目标

(1)通过团体辅导,明确本次系列活动的目的,交流参加此次系列活动所要达到的期望。

(2)通过团体辅导,协助成员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认可以及自我概念的明确把握。

(3)通过团体辅导,使成员之间在活动中相知相识,相互引导,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活有全新的理解与把握。

三、团体领导者

大学心理团体辅导相关老师及同学

四、团体参加对象及规模

大学一年级新生(以班级为单位)

五、团体活动时间

总计2小时

六、团体活动场所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室

七、团体设计的理论依据

(1)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决策具有动力作用。因此在设计活动时依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来解决如何建构有效团体、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发展。民主的领导方式创造的团体气氛及较好的团体凝聚力对增加团体效能、促进团体成员成长均有一定作用。

(2)斯滕伯格的问题解决循环论:斯滕伯格认为问题解决由以下七个步骤组成:确认问题的存在、定义该问题、表征和组织关于问题的信息、设计或选择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分配问题解决的资源、监控问题解决、评估问题解决的方案,人们运用这些步骤时不一定按照顺序,有可能进行几个步骤,然后转回来重复其中几个步骤,甚至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导致新的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是个循环过程。

八、团体计划书与实施活动

单 元

主 

目 

活动内容

材料

1

知你识我

(1)帮助成员了解团体;

(2)制定规则并督促成员遵守团体规范;

(3)促进成员相互认识

(1)指导老师致欢迎词

(2)制定团体规则;

(3)活动“知你识我”

团体辅导室;可以挪动的椅子

2

信任纽带

(1)促进成员互动状况;

(2)帮助成员之间建立信任;

(3)促进相互理解,接纳

(1)进行活动“信任之旅”

(2)分享活动心得;

(3)总结运用

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眼罩若干。

3

同舟共济

(1)促进成员合作;

(2)培养成员间创新思维,努力尝试,克服困难;

(3)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1)进行活动“同舟共济”

(2)分享活动心得;

(3)总结运用

准备报纸若干张

4

相亲一家人

(1)温暖团体气氛;

(2)增加团体的信任与向心力;

(3)体验亲密情感。

(1)进行活动“相亲相爱一家人”

(2)分享活动心得;

(3)做结束总结。

音响设备;纸、笔每人一份

具体活动如下:

单元1.知你识我

活动目标:

(1)帮助成员了解团体;

(2)制定规则并督促成员遵守团体规范;

(3)促进成员相互认识。

活动准备:团体辅导室、可以挪动的椅子

人数要求:以班级为单位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程序:

1.热身活动

(1)指导老师自我介绍:

(2)布置今日活动内容;制定团体共同规则

2.活动“知你识我”

规则:指导老师先让团队所有成员在房间里自由漫步,见到其他成员,微笑并握手。给一定的时间让成员自然相遇,鼓励成员尽可能多的与其他成员握手。当指导老师说:停!每个成员面对的或者正在握手的就是你的朋友,两人一组,面对面坐下,各自做自我介绍。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身份,性格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个人愿意让对方了解的有关的自我介绍。每人3分钟,然后漫谈几分钟。当对方介绍时倾听者要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观察,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

分享与讨论:

(1)我们刚才做了几件事?

(2)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对团队的规章制度有什么看法?

(3)我们在刚才的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活动中你认识了几位朋友?愿意在活动以外与他们继续做朋友吗?

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表现的都很好。给自己点掌声!

活动“知你识我”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周围的同学,促进人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单元2.信任纽带

活动目标:

(1)促进成员互动状况;

(2)帮助成员之间建立信任;

(3)促进相互理解,接纳。

活动准备: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眼罩若干。

人数要求:以班级为单位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程序:

活动“信任之旅”

规则:团体成员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帮助盲人的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帮助人的搀扶下,沿着制定路线,绕室内练习。期间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练习结束后在两人坐下来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交换角色,再相互交流。

分享与讨论:

(1)对于“盲人”,你看不见后是什么感觉?

(2)在活动中,你的角色使你想起了什么?

(3)你对你的伙伴帮助满意吗?

(4)你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心的看法?

  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表现的都很好。给自己点掌声!

在活动“信任之旅”中相信大家对团队有了深层次的信任,有了信任,我们在交流上,情感部分增加,人际关系得到很好发展。通过下面的活动,来继续促进。

单元3.同舟共济

活动目标:

(1)促进成员合作;

(2)培养成员间创新思维,努力尝试,克服困难;

(3)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活动准备:准备报纸若干张

人数要求:以班级为单位

活动时间:25分钟

活动程序:

活动“同舟共济”

规则:练习开始时,指导老师要求将报纸铺在地上,代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现在,需要团体成员8人同时站在船上,一个也不能少,必须同生死共命运。随后让成员们想方设法,使成员同时登上船。成员在行动之前可以充分讨论,拿出最佳方案。当完成任务后,指导老师可以要求将报纸减半,随着难度增加,成员的努力也会越来越强。

分享与讨论:

(1)活动后大家的感受如何?

(2)在活动中,你的角色是什么? 你对讨论结果的态度?

(3)你对最佳合作方案满意吗?

(4)你在活动中是否有成长?有哪些?

  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表现的都很好。给自己点掌声!

通过活动“同舟共济”,促进团队协作,让成员之间变得更融洽。同时在适应方面通过活动也有所进步。

单元4.相亲相爱一家人

活动目标:

(1)温暖团体气氛;

(2)增加团体的信任与向心力;

(3)体验亲密情感。

活动准备:音响设备;纸、笔每人一份

人数要求:以班级为单位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程序:

活动“相亲相爱一家人”

规则: 指导老师让学员围成圈,并说:在团体中我们就像一家人,需要彼此支持、关怀与帮助,每个人的行为会对营造和谐的氛围产生作用,良好的气氛又会促进成员的自我开放与信任。

下面音响播放出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指导老师带领大家做手语操,边唱边做。最后请我们每一位成员,在歌曲声中,讲出自己的心理话。

最后,指导老师总结:我们总共完成了四个活动,从相识到建立信任关系,在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协作完成“同舟共济”活动,最后我们通过“相亲相爱一家人”活动让大家理解团队对于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以后大学的道路上需要很好的融入到团队中。作为大一新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集体,去适应、去融入。让我们有了团队的氛围,“家”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学习,享受大学生活。我想这次系列活动只是为大家引个路,主要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去努力。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四年学习时间里都能有好的未来。

本次系列活动结束,请大家填写以下调查表,谢谢!

 

 

九、团体效果评估

大学新生适应性程度反馈调查表(10分钟

今天的系列活动是我们专为大家设计,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在这里,我很想了解你对这期活动的收获如何以及活动中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以为下次课程活动做更好的准备。

作答须知:

1.请依照您个人真实的作法或想法,将自己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2.本问卷共6题,每一题都要作答,请勿遗漏。

3.若有答案写错者,请涂掉后再另外选择您的答案。

非常感谢!

1.(单选)对这次活动内容感到:(   

A.  十分满意   B.满意   C.普通   D.不满意   F.十分不满意

2.(单选)参加系列对自己是否有帮助?(   

A.帮助很大    B.帮助较大   C.帮助一般   D.无帮助

3.(单选)作为新生,经过活动后,对大学能否适应(  

A.能    B.不确定  C.不能   

4.(单选)对活动程序编排、导师和小组领袖的整体表现等方面感到:(    

A.十分满意    B.满意    C.普通    D.不满意   F.十分不满意

5.(多选)参加系列活动后,自我的体验是:(    

A.  开心   B.有趣   C.感动   D.满意   E.充实

F. 自豪   G.沉闷   H.消极   I.自卑   J.无意义

6.你认为本次体验课程在那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认知心理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